繁荣的悖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4.96
5.7折
¥
79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4234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2092022
上书时间2024-06-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管理学学者。他的《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10多部著作,每部都是重量级作品。他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的商业理论,影响了包括迪·格鲁夫、比尔·盖茨在内的优选企业家。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过去50年,具有轰动性影响力的商业理论家之一”,被《纽约客》评为“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商业思考者”,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优选引领性的管理智者”。他曾五次获 得“麦肯锡奖”,于2011年和2013年被Thinkers50评为“优选50大商业思想家”之一。艾佛萨·奥热莫,“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研究所”的不错研究员,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凯伦·迪伦,曾任《哈佛商业评论》编辑,与克里斯坦森合著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目录
推荐序?/ III
译序?从颠覆式创新到开辟式创新 / IX
前言?/ XI
第一部分 开辟式创新的力量
第一章 什么是繁荣的悖论 / 003
第二章 创新天生不同 / 015
第三章 生于忧患 / 034
第四章 推动与拉动:两种策略的故事 / 058
第二部分 创新如何为大众带来繁荣
第五章 美国创新故事 / 081
第六章 东西方碰撞的火花 / 103
第七章 墨西哥的效率式创新 / 124
第三部分 冲破阻碍
第八章 只有良法是不够的 / 145
第九章 腐败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 164
第十章 基础设施的悖论 / 188
第四部分 未来的行动方案
第十一章 从繁荣的悖论到繁荣的进程 / 209
附录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 225?
致谢 / 257?
注释 / 275
内容摘要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了颠覆式创新,这一概念曾启发了一代企业家和创新者。克里斯坦森也被誉为“创新之父”。本书是克里斯坦森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新概念——开辟式创新。
国家和企业正深陷两种悖论当中,一是全球至少有20个国家出现了越扶越贫的情况,而且是在接受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援助之后发生的;二是企业家和创新者想要追求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恰恰在表面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繁荣的未消费市场中。
开辟式创新能够启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引擎,能够帮助创新者和企业家发现未消费市场,为一国增加本地就业和全球就业,继而实现国家繁荣和全球繁荣。创新者和企业家苦苦寻求商机,寻求增长,寻求市场,这本书将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把眼光转向庞大的未消费市场。
本书探讨了韩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开辟式创新案例,解析了胜家缝纫机、福特T型车、柯达公司、美国银行、索尼、丰田、起亚、三星、宾堡、格兰仕、尼日利亚的诺莱坞、肯尼亚M-PESA移动支付平台、非洲的Celtel移动电话服务、墨西哥的阿苏卡诊所、MicroEnsure保险等商业案例,阐释了开辟式创新的模型、要素、实践和原则,以及开辟式创新对一国及全球的影响。
开辟式创新不仅关乎创业者和企业家追求的经济增长,它还关系着一国的国运。对开辟式创新的投入,是国家实现长久经济繁荣的可靠路径。
创新既能成就企业,也能成就国家。开辟式创新就是企业和国家走出繁荣的悖论的答案。
主编推荐
*从颠覆式创新到开辟式创新,克里斯坦森“创新”完结篇
区分持续式创新、效率式创新和开辟式创新的不同作用和应用原则。
*让创新不再遥远且漫无目的
把眼光转向庞大的未消费市场,转变寻求增长的思维模式,不再依赖消费经济中的现成数据,理解用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原因,才能让创新不再遥远。
*案例详实,呈现优选视野下的创新案例
探讨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墨西哥、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日利亚、柬埔寨、加纳、卢旺达等国家的创新案例,分析开辟式创新模型、要素、实践和原则。
*开辟式创新是企业和国家走出繁荣的悖论的答案
开辟式创新并不是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那么简单,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它是由产品或服务加上一整套为创新企业带来盈利的商业模式组成的。
*开辟式创新对中国读者的独特意义
欧美发达国家逆向优选化,靠前市场白热化,中国制造的未来市场在哪里?中国经济如何向内需驱动转型?靠前的未消费市场和“一带一路”国家是我们要努力开辟的新市场。
精彩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一名摩门教传教士,我在韩国度过了两年的时光。当时的韩国是全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我在那里目睹了太多贫穷造成的苦难。我曾眼睁睁看着几位朋友撒手人寰,带走他们的是本来可以防治的小病;我曾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很多韩国家庭要在填饱肚子、供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这三者之间选择,并且只能选其一。这也许是人世间最无法选择的选择。对当时的韩国人来说,生活就是日复一日的折磨。
这段经历对我造成了极为深刻的震撼。所以,当我获得罗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时,我将经济发展选作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韩国。我这样做,是为了毕业之后能进入世界银行工作。在那里,我将有机会帮助韩国人解决贫困问题,让那些曾发生在我眼前的悲剧不再重演。想不到,在我做好准备的那一年,世界银行没有招聘美国人的计划,这扇大门对我结结实实地关上了。就这样,在命运的迂回曲折之间,我选择了去哈佛大学进修商业。尽管如此,那个深陷在贫困泥淖中的韩国,连同它种种悲惨的境况,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踏上韩国的土地时,我惊喜地发现,那个记忆中的韩国早已踪迹全无了。在我离开的几十年里,韩国不仅变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且跻身于广受尊重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列,其从国外援助的接收国变成了对外援助的捐赠国。美国记者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Zakaria)甚至把韩国称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国家”,我非常认同他的看法。韩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变就像一场奇迹。
现在的很多国家和几十年前的韩国非常类似,例如布隆迪、海地、尼日尔和危地马拉等等。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些国家并未实现韩国式的变革。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就深陷在无望的贫穷中。如今,它们依然困难得令人绝望。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摸索出通向繁荣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却在极度贫困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几十年前,在我立志帮助韩国摆脱贫困时,这个问题曾经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如今,它依然萦绕在我耳边,嗡嗡作响。
对多数国家来说,繁荣其实是一种较新的现象。多数现在的富裕国家并不是一直富裕的。以美国为例,可能人们早已忘记美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了。在并不算遥远的过去,美国也曾一贫如洗、腐败横行、吏治黑暗。无论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远比现在的安哥拉、蒙古或者斯里兰卡贫穷得多。当时,美国每千名活产婴儿的死亡人数约为150人,婴儿死亡率是201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3倍之高。当时的美国同现在判若两国,既没有稳定的政府组织,也没有起码的基础设施。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发展故事才给全世界每一个贫困国家带去了希望。它证明了一点:脱贫致富是做得到的。问题是,怎样做到?
几十年来,人们尽心竭力地研究方法,帮助贫穷国家消除贫困、发展经济。这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全球范围的极度贫困率为例:1990年,全球极度贫困率高达35.3%,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降到了9.6%。 这一转变的含义是,1990年以来,全世界共有10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这个统计数字听起来太过巨大,容易造成一种虚假的“进步感”。实际上,在这10亿刚刚脱离贫困的人口中,有大约7.3亿来自同一个国家:中国。中国成功地把绝对贫困率从1990年的66.6%降到了今天的不到2%,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的,而且极为显著。 即使对那些理论上算不上绝对贫困的人来说,温饱依然是朝不保夕的大问题。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如此,如何才能根治贫困?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似乎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从修复糟糕的社会结构(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到改良政府机构;从增加国外援助到大力发展外贸,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没有哪一种方案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所有人都会认同的一点是:发展来得太慢了。
1960年以来,为了帮助贫穷国家发展,人们发起了“官方发展援助”项目(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以下简称ODA)。目前,ODA累计投入的资金超过了4.3万亿美元。 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不幸的是,这些面向贫穷国家的援助项目,大多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际上,许多1960年全世界最穷的国家现在依然贫穷,甚至变得更穷了。2015年的统计表明,至少有20个国家变得比1960年时更贫穷(如表0-1所示)。而且,这种变穷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援助投入之后。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只要认真研究一些援助项目,我们就能发现:无论援助者出于怎样的善意,很多项目难免以失败告终。关于这一点,艾佛萨·奥热莫(EfosaOjomo)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是这部书的合著者,也是我在哈佛大学的学生。艾佛萨的援助经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同样充斥于许多旨在帮助穷人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项目当中。艾佛萨的老家在尼日利亚,他成年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艾佛萨知道,贫穷正在荼毒许多国家,但是这似乎只是个事不关己的问题。直到他读了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Easterly)的《白人的负担》这本书。伊斯特利是纽约大学的教授,这部著作堪称一篇声讨西方世界援助贫困国家种种做法的檄文。伊斯特利在这本书的献词中讲述了艾玛瑞琪的故事。艾玛瑞琪是一位年仅10岁的埃塞俄比亚女孩,她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砍柴,然后跋涉数英里1步行到集市上卖柴,以养活自己和家人。
读了艾玛瑞琪的故事,艾佛萨久久难以入睡。天下没有哪个孩子应该过这样的苦日子。艾佛萨和他的几位朋友决定成立一家非营利组织,并把它命名为“贫穷止步”(PovertyStopsHere)。这家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筹集资金,为尼日利亚缺水地区修建水井。艾佛萨后来告诉我:“当你走进一个贫困社区时,首先触动你的就是缺水。在那些地方,水就是生命。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援助项目致力于供水?原因就在这里。先要让人们喝上水。有了水,才能谈别的事。”当人们走进一个贫穷的国家时,会发现贫穷的迹象满地皆是:教育缺位、道路破败、政府管理失灵等等,令人触目惊心。既然这样,要想解决贫困问题,只要对症下药地推动教育、修整道路、整顿政府机构就行了。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是最合理的解决之道。难道不是吗?
艾佛萨设法筹集了30万美元,选定了5个社区修建水井。无论对艾佛萨和他的支持者,还是对当地居民来说,当他们走进这些社区、启动水井时,每个人都能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想象一下,一个从来没有水的村庄,突然间有取之不尽的清水从井里汩汩流出。还有比这更动人的画面吗?
遗憾的是,这些水井最后几乎全部作废了。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大约在水井落成半年之后,艾佛萨在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家里接到电话:水井不出水了。他不得不从几千英里以外想办法找人把井修好。因为这些水井都建在尼日利亚农村地区,找到有经验的技师,并请其赶到村里修好水井,是个挑战重重的难题。往往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在“贫穷止步”修建的5口水井中,只剩下一口还能正常使用。艾佛萨和他的朋友们曾经那样热忱地想要帮助这些村庄。如今,他们只能满心不甘地放弃了修建更多水井的计划。
类似“贫穷止步”的情况还有很多。“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整个非洲地区,大约有5万口废弃不用的水井。在一些地区,多达80%的水井无法使用。12有一次,艾佛萨来到一座村庄勘察,他准备在那里修建水井。艾佛萨发现,在他选定的位置的大约几百米以外,就有一口久已荒废的旧井。那是另一家国际援助机构先前修建的。
这太让艾佛萨灰心了。他曾经那样热心地想要帮助当地穷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过,水井项目的失败也引起了艾佛萨的思考:既然简单地注入资源和单纯的善意无法解决这些令人懊恼的问题,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够取而代之吗?为什么有的援助项目能取得成功,有的却做不到?为什么有些国家就是比别的国家发展得更好?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艾佛萨意识到,只是缓解贫困,或者说,只是抹除那些明摆着的贫困迹象,并不是根治贫困的长久之道。也许这正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因为消除贫穷和创造繁荣根本就是两回事。也许我们都应该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改变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方式,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并为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找到新的出路。
“繁荣”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关于繁荣,有许多明显的、被广泛使用的衡量指标,例如获得良好教育、医疗保障、人身安全和社会保障的机会,以及所在国家的政府良好的治理工作等等。著名的“全球繁荣指数”涵盖148个1国家,上述4项都是它主要的衡量指标,其他指标还包括环境治理方面的作为等。排在“全球繁荣指数”前列的是挪威、新西兰和芬兰等国家,垫底的是苏丹、也门、中非等国家。这个结果丝毫没有超出人们的意料。
在评估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的福祉时,这些指标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认为,还应该考虑其他一些更重要的指标,例如获得有报酬的工作的机会、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等等。因此,本书把繁荣定义为一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地区内越来越多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政治福利得到提高。
在“繁荣”和“富裕”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我们可以说一些国家是“富裕”的,但无法称其为“繁荣”的。那些天然具有丰富的高价值自然资源的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繁荣一定孕育着日益增长的自由,包括经济自由、社会自由和政治自由。而且,繁荣一定不是建立在对某种自然资源依赖的基础上的,例如石油等。因此,尽管有些国家非常富有,并在一定范围内把国家积累的财富分配给了一部分国民。但是,用繁荣来形容它们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些国家的财富没能孕育出一种探究的、创新的、市场多样化的文化,也没能为所有社会成员带来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机会。这些自然资源没能造就一种环境,即某一天这些国家依赖的自然资源枯竭或者失去价值时,它们依然能够保持社会繁荣的持续发展。这一点也阐明了正确理解贫困成因的重要性。
出于上述考虑,我和本书的合著者艾佛萨·奥热莫,以及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担任编辑的凯伦·迪伦女士决定开始一段关于贫穷国家如何变得繁荣富强的探究之旅。
为了提高易读性,本书使用第一人称写作(也就是以我的口吻写作)。实际上,书中的多数思想出自三位作者的合作。两位合著者的辛勤付出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他们的合作精神,连同他们致力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热忱,让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我们深信,许许多多的读者也抱着同我们一样的目标,怀着同我们一样的热情。
这本书与四类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们的心中始终装着他们。
首先,我们要把这本书献给投身经济发展事业,为根治全球贫困问题勤勉奋斗的人们。我们要为他们的付出呐喊助威。希望本书提出的方法能够帮助他们站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好能帮助他们运用反直觉的方法思考自己致力于解决的各种问题。
其次,这本书要献给那些在新兴市场建功立业的投资者、创新者和企业家。要在中低收入国家开创繁荣局面,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个世界从未像现在一样迫切地需要他们。同时,无论怎么说,本书倡导的绝不是纯粹出于公民责任感的无私奉献。恰恰相反,我们提倡的是一种以潜在机会为目标的商业投资,而且,这些潜在商机往往是被他人忽视的。
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也是我们重要的读者。在资源不足的国家里担任公职人员几乎是全世界难度最高的工作。本书提供了一种从理论出发的发展模型。希望这一模式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把想法变成办法,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因地制宜的发展良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10岁的孩子。你们和前文提到的艾玛瑞琪小姑娘同岁,你们理应过着最幸福的生活。我们还要把这本书献给尼日利亚的村民,他们前不久还能从艾佛萨建造的水井中汲水,接着却发现井已废、水已干。这本书也要献给那些为了养家而不知疲倦地工作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累弯了腰,却发现只能换来勉强糊口的日子。这本《繁荣的悖论》更是为年轻人写的。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绝望中沉沦。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根本不存在出人头地的机会。我们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这些年轻人重新点燃自信和乐观的火种。更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不远处向他们招手。它也在向我们每个人招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