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导(奥斯丁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劝导(奥斯丁文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52 5.0折 3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简·奥斯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9514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31339023

上书时间2024-06-0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作家,位现实地描绘日常琐事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一生仅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却在英国小说目前占有显要地位。

陈南,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靠前新闻专业本科、墨尔本大学出版物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和悉尼的报纸和杂志行业从事编辑、写作工作多年,旅居澳大利亚七年后回京,投身很热爱的电影和音乐行业至今,收养两猫两狗。

目录
目  录

关于劝导(代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内容摘要
?人文社本版“奥斯丁文集”首次亮相。
?《劝导》是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在她逝世后出版。如果说,《傲慢与偏见》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那么《劝导》就是一潭幽静的池水,优美、诗意、动人,是奥斯丁心中浪漫的极致。
?奥斯丁的笔下,从来不只情情爱爱;奥斯丁的角色,从来不只青年男女;奥斯丁的视角,从来不只一桩好的婚姻。从这本《劝导》开始,遇见独属于自己的奥斯丁!
《劝导》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构思精巧,情感真挚。沃尔特·艾略特爵士的三女儿安妮·艾略特,文静内敛,感情丰富。十九岁时,她与年轻的海军军官温特沃斯相爱,后者曾向她求婚。但是安妮的教母拉塞尔夫人认为温特沃斯毫无背景和财富,并非良配,成功劝说安妮放弃了这段感情。八年后,温特沃斯与安妮重逢,两人的处境却颠倒过来,再续前缘的机会似乎非常渺茫,而最终的答案,也许就在每个人心底。

精彩内容
关于劝导(代前言)(节选)一
尽管阅读简·奥斯丁几乎不需要跨越什么认知门槛,但如果能具备一个大致的时空概念,能想象奥斯丁本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构建她笔下的日常烟火,那么,从字面上读出的层次应该会更丰富。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勾勒奥斯丁的时代画卷,有几根线条尤为重要。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摄政时代,也可以看作是从乔治王时代向著名的维多利亚王朝过渡的时期。农村里的圈地运动已经发展了好几轮,向海外开辟新航路的事业方兴未艾;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离高潮尚远,还要再过十几年蒸汽机才能被搬上铁路。所以我们看奥斯丁小说里所有的交通方式都得通过马和马车,各位女士的活动范围、出行规划都得受制于马匹的速度。奥斯丁在这些问题上非常精确,以至于你读完小说之后差不多能在脑子里勾勒出那几个郡县、村庄的线路图,标出在它们之间往返的时间。你还能发现,奥斯丁很善于利用这种精确的时间概念推动小说的关键情节。
简而言之,在那个时代,英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上都在走上坡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即将到来但还没到来。各种新兴的生产模式都在催生能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人际关系以及文化内涵。城市化尚未进入加速膨胀期,但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村,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一股稳定的、举足轻重的势力。牧师、商人、律师、乡绅,这些头上没有爵位、手里攥着“新钱”的人,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创造出可观财富之后,他们当然也希望政治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变革的需求,也渐渐渗透到家庭结构中。转型时期思想较为先进的中产者需要对婚姻关系重新定义,他们需要在金钱和感情之间摸索平衡之道。
观察转型期的人情世故和风尚变迁,这是刺激一个小说家写作欲望的好理由。但是,具体落实到奥斯丁,我们恐怕还得考虑到当时相对特殊的文本环境。那时的英国,“小说”这种题材还处于青春期,虽然前面有斯威夫特、笛福和菲尔丁开道,但是它还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文学的整个生态系统里还处在相对较低的地位。后人一般把那一段称为浪漫主义时期,可是当时台面上主打的基本上都是华兹华斯那样的诗人。那时的小说家有点像我们这个时代网络小说草创时期的样子,海量的作品,强大的流传度,作者虽然能获得一些实际收益,但对地位更有追求的男性往往羞于混迹其中,这就促成了一个很特殊的时代现象:无论是读小说的,还是写小说的,都有相当数量的女性。
简·奥斯丁成长在英格兰南部一个还算体面的教区牧师家庭,在家里排行第六。和当时标准的中产配置一样,奥斯丁家的孩子,包括女性在内,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条件大量阅读。奥斯丁小姐也按部就班地谈婚论嫁,据说她跟一位爱尔兰律师谈过恋爱。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一般,但双方家长对于这场婚姻的投资报酬率都有更高的期待,因而婚事没有谈拢。男性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在婚姻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律师很快就忘了这段插曲,继续努力工作,另娶了别家的千金。我们的奥斯丁小姐被耽误了终身,但这对于文学史而言倒是一件好事——本该用来家务和生育的时间,她用来读书,用来观察,用来写作。
写什么是个大问题。奥斯丁时代最流行的小说通常比较狗血,简小姐肯定在很多哥特小说里读到闹鬼的城堡,或者在感伤小说里遭遇千篇一律的脆弱女性的形象,她们总是眼泪汪汪,动不动就要昏过去。日常生活里是不是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有没有可能比古墓荒野、比传奇故事更有趣?这样的问题,简小姐也许在昏暗的烛光下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回。实际上,当奥斯丁决定要突破套路、写点不一样的东西时,她就真正地改变了文学史。深藏在闺阁之中的老姑娘简·奥斯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个案。这种情况跟后来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纪大不相同。奥斯丁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发表,所有的文坛声誉都来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追认——她几乎是单枪匹马、悄无声息地填上了这个空白。
二《劝导》(Persuasion)出版于一八一七年末,当时奥斯丁已因病早逝了半年有余。从创作的时间看,《劝导》不仅是奥斯丁最后一部作品,而且从初稿到最终面世的时间也是最短的。奥斯丁的其他小说,雏形大多诞生在1800年之前,十多年之后才经过大幅度修改,定型成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在那些作品中,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作者下笔时的处理方式,都自然流露着更为轻快而俏皮的青春气息——这与作者起初构建它们的年龄和心境,是十分匹配的。从这个角度看,《劝导》的特殊性值得格外注意:这部小说从构思到初稿,再到作者匆匆辞别人间,至多两三年光景。若是研究中晚期的奥斯丁风格,则《劝导》是最直接的,也几乎是唯一的作品素材。
奥斯丁本人没有等到《劝导》的出版,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她是不是还想在出版前再做什么修改。在奥斯丁辞世之后,她的弟弟亨利·奥斯丁完成书稿的整理工作,交付出版社之前定名“劝导”。至于奥斯丁本人对这部小说的标题有没有设想,有怎样的设想,我们同样无从知晓。
“劝导”从字面上看略显拘谨,但沿着整部小说的情节线摸索,应该很容易领会亨利·奥斯丁试图以书名提炼小说主旨的用心。比起《傲慢与偏见》来,《劝导》的情节要简单得多,虽然也有峰回路转,却鲜见误会的层层叠加——相应的,也少有系铃解铃的阅读快感。而“劝导”,正是这个线条简单的故事的关键词,其他的种种插曲,大抵是萦绕在主题周围的变奏。
几乎在小说的开头,我们就读到了“劝导”在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人生道路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安妮是家道中落的贵族小姐,母亲早逝,父亲沃尔特·艾略特爵士“是个彻头彻尾的虚荣分子”,除了抱着《准男爵名录》缅怀祖上的昔日荣光,对于日渐衰败的家族,对于全家入不敷出、只能靠出租房产勉强维持体面的现状,根本无能为力。七年前,安妮曾与年轻的海军军官温特沃斯有过一段感情,后者还向她郑重提出求婚。然而,安妮的教母拉塞尔夫人苦口婆心,“劝导”安妮不要接受。她的理由也很直白:“安妮·艾略特出身高贵,才貌出众,年方十九就和这样一位年轻人订下婚约,要这么把自己的一生给断送了。他除了自己的人品别无优势,没有希望发家致富,只能依靠一个前途未卜的职业。他任何裙带关系也没有,无法指望有人能为自己一路护航,在将来飞黄腾达。这样的亲事当然会葬送安妮的一生。拉塞尔夫人一想到这些就痛心!安妮·艾略特,这么年轻,认识她的人还这么少,就要被一个毫无背景与财富的陌生人掳走,或者说被他拖累,像一个附属品般一生过着贫苦不堪、整日忧虑、耗尽青春的日子!这可不行。拉塞尔夫人对她怀有母亲般的爱意,也因此享有母亲般的权利,她认为若是朋友式地介入,劝说得当,还是能阻止这桩事情的。”这一番劝导本是那个年代常见的模式,也是奥斯丁笔下频繁出现的桥段。即便放到今天,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庭和婚姻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可回避的功能性仍然对于个人情感归属构成干扰,甚至常常形成激烈的冲突。奥斯丁在两百多年前关注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丁点过时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很容易理解,安妮何以在这番劝导之下黯然退缩。
七年光阴在小说中弹指一挥,安妮和温特沃斯仍然男未婚女未嫁,但他们的重逢在双方处境的错位中展开。温特沃斯当初对安妮许的愿“全部成了真”,军功卓著,名利双收,于是在众人眼里愈发显得容光焕发。安妮“只能靠海军官方花名册和报纸作为消息来源,但她毫不怀疑他已经是个有钱人了。”相形之下,家庭败落、岁月蹉跎的安妮,二十七岁的年纪在当时的婚恋市场上几乎处于绝境。毕竟,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工作,婚姻非但是头等大事,而且,用奥斯丁的说法,是“唯一的大事”,关乎生计甚至生存。我们透过奥斯丁所有作品的喜剧基调,都能清晰触摸到这粗粝而残酷的实质。
因而,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就把事件的核心问题,人物各自的诉求摆在明面上:安妮和温特沃斯显然余情未了,但在有限的社交场合中,他们能向对方表达的真实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首先需要真正说服(劝导)的是自己,是被重重社会身份遮蔽、干扰乃至扭曲的自我。他们不仅需要完成自身的成长,超越长辈和社会惯性的“劝导”,还需要彼此确认一个事实:如果要重续前缘,我怎么能确定这不仅仅是因为利益交换的驱动?我怎么定义这段关系的实质,怎么能够确定,你是无可替代的那一位?
这就是阅读奥斯丁小说的神奇之处:我们用现代思维代入两百年前的人情世故,并没有多少隔阂。不过,在那个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情感游戏的规则更为复杂,有情人之间需要克服的沟通障碍更多,他们从书本上、从周遭经验中可以参照的模式也比我们的时代要少得多。某种程度上,奥斯丁是把安妮和温特沃斯放置在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实验场中,观察他们如何碰撞,如何寻找合适的策略,如何“发明”一种既能说服别人、也能说服自己的情感模式。
…………黄昱宁
二○二一年一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