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银币史话/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中国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银币史话/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中国史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06 4.8折 2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永生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88288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元

货号3607803

上书时间2024-06-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从货币史的研究视角,运用史话体叙述、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记述了我国自殷商中期至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上下3000多年间的货币发展演变历史。王永生著的这本《金银币史话》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是围绕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展开叙述的。

目录
序一【范一飞】
序二【李学勤】
一 先秦
  1.作为货币使用的金银
  2.楚国的金币
二 秦汉
  1.秦以黄金为上币
  2.西汉大量使用黄金
  3.王莽时期的金银
  4.东汉以后黄金减少的原因分析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1.金银称量单位的变化
  2.金银的形制
  3.佛事活动大量用金
  4.境外金银币的流入
四 唐五代十国
  1.柜坊、金银铺的出现
  2.金银货币属性的增强
  3.金银的来源及形制特点
五 两宋
  1.白银货币职能增强的原因
  2.金银的来源及使用
  3.金银的单位及形制
  4.发达的银钱兑换业
六 辽西夏金元
  1.金代的白银
  2.元代白银货币属性的进一步增强
七 明代
  1.明初的白银
  2.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
  3.白银的来源及形制特点
  4.银钱兑换业的发展
  5.明末出现的银荒及其深远影响
八 清代
  1.清代的银锭
  2.外国银元的流入
  3.自铸银元
  4.清末有关币制改革的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金银币史话》是货币史专家王永生副研究员撰写的“中国货币史话”四部系列著作之一,上自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下至清末宣统年间的“大清银币”,梳理了2000多年间中国金银币的发展演变历史。全书以中国传统钱币学实证研究为基础,贯之以西方货币学理论,主要围绕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展开
叙述,是一部颇具创新思想的货币史著作。而史话体的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1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又使这部中国“金银币史”极具可读性,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精彩内容
 贵金属白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是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宋时期的钱荒现象,实际上就反映了货币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要求。宋代白银货币职能增强的原因,概括地说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内及海外贸易繁盛,原适合小商品交换的铜钱已不能满足流通的需求,遂使价值大、重量轻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白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银是为弥补铜钱不便大额交易及长距离运输的缺陷而出现的,在宋人留下的文献中常与绢帛一起被称为“轻赍”,这正体现了白银便于运输的优势。太平兴国五年(980)转运使张谔就曾建议暂时准许以银绢代替铜钱纳税,赋予白银法偿的资格。据统计,运送铜钱的脚价费用约占17.7%,谷帛则占到了50%。因此,交通不便的广南、福建等地,为便于运输,降低成本,自景佑(1034~1038)以后直到南宋,地方政府缴纳赋税时,都是将铜钱以及谷帛等实物折成白银后上缴。
第二点是因铜钱大量外流,出现严重的钱荒现象,遂增加了白银的使用。因现钱不足,百官俸禄六分折银发放。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三月“诸司百官,以十分为率,六分折银,四分会子;军五分折银,三分见缗,二分会子”。官员俸禄的发放,北宋时文官部分支银,需本人愿意并限于广西一路。南宋时已对全体官员强制支银,甚至乐人的俸给也全部用银支付,救恤费亦用金银。将校、兵士的俸给,北宋初年的定制,数额是以钱为标准且以钱支给。惟自熙宁(1068~1077)以后,折收银的制度逐渐推广。南渡后对于禁军官兵的俸给已实行银钱混用,无论中央与地方,官兵俸给,皆有用银之趋势。
第三点是自五代以来各地货币的不统一,至宋代变得更为严重,形成铜钱、铁钱以及各种名号不同的纸币,都各自分区流通,只有白银不受区域限制,能够通行全国。如在四川,铁钱不能通行于四川以外地区,铜钱也禁止入川。所以四川商人从内地返回四川只能携带银两。《宋会要·食货》记载:“自来准望客人将川中匹帛往内地州军破卖,收买到银送纳”;“客人在内地兴贩铤银入川”。南宋时四川输送临安的财赋,多是银帛等物,就是因为如《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金银坑冶》所载“吴蜀钱币,不能相通,舍银帛无以致远”。
第四点是每年需向辽、西夏、金等国输出巨额的岁币银。宋对辽的岁币始于真宗景德元年(1004),数额为银10万两、绢25万匹。至仁宗庆历二年(1042),银绢各增10万,此数额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为止。对西夏的岁币始于庆历四年(1044),数额为银绢茶彩各25万(两、匹、斤)。后因战和关系不定,岁
币的输出亦常有中断;南渡后,对金的岁币在绍兴十
一年(1141)议和后为银绢各25万(两、匹)。孝宗隆兴二年(1164)银绢各减5万。宁宗时,因韩佗胄北伐失败,嘉定元年(1208)议和,银绢各增10万,为30万(两、匹),另给金犒军银300万两,直至金宣宗时和平破裂为止。每年巨额岁币银的输出,势必要增加税赋中银的征收。
P52-5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