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团体动力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小团体动力心理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58 3.4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昆辉

出版社电子工业

ISBN9787121277986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488568

上书时间2024-06-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林昆辉著的这本《小团体动力心理学》的内容并不在于既有理论的排列对比,而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观点,全新的方法论,全新的描述系统的建构。并非在既有理论系统内从事研究分析或验证,而是建构一个更高层次的巨视理论,使得相关之既有理论系统本身或之间,于此巨视理论系统上获得明确的定位与新的诠释,尤其是用一套相同的语言,贯通于不同的学科之间。

作者简介
林昆辉,现任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
数十年来在台湾地区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在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自杀防治、灾后心理重建与团体动力学等领域自成一家,著述丰硕。
开创最新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非事件量化S-R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在台湾地区已成功举办非事件培训42期,大陆第8期培训于2015年4月上旬圆满结业。
因其在心理与教育方面卓越的贡献,获台湾“”推展社会教育有功个人奖。
担任广告业、餐饮业、营建业、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印刷业、彩券业、数十家公司企业经营管理顾问、EAP顾问。
举办各种企业团体动力培训,心理治疗技术课程、心理治疗、生命教育工作坊与大型动力团体训练营数千场。
台湾临床心理师证号00544号台湾“内政部”警政署心理辅导委员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讲师台湾“行政院”地方研习中心讲师台湾乐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台湾冈山秀传医院前心理治疗室主任台湾人爱医院前临床心理科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海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学术顾问与高级督导
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学术顾问暨高级督导
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疗研究院院长湖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1404000008200144)中国(师资级)团体心理培训师(师资证PXSZ00111080664)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亚健康协会特聘专家希望24热线·华人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学术总监

目录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小团体动力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论证
    定位
    理论层次
    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第二篇  小团体动力学之后设理论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观点之形式建构
    Gestalt
    H-G
    〔H-G〕
    H-G 与〔H-G〕的对话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Gestalt 模式分析
    Gestalt 的种类与运作功能
    Gestalt 的形态、强度与H-G 的势力
    G-G vs. H-G vs.〔H-G〕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观点的基础论题
    智慧
    生理与认知结构
    心理与动机
    情绪
    主体性与精神
    理性与情绪力学
 第五章  小团体动力学的哲学
    宇宙论
    知识论
    本体论
    人性论
  第六章  小团体动力学哲学的实践
    生命论之一:爱与家的形上学
    生命论之二:爱的原理
  第七章  小团体动力学的人格理论
    人格的发生与定义
    人格结构与类型
    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与人性的回归
  第八章  小团体动力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的本质与功能结构
    人际关系的危机
    人际关系的新方向
  第九章  小团体动力学的谘商理论与变态理论
    互为主体性的谘商关系——禹化巨熊李冰为犀
    谘商的基本概念
    谘商实务
    小团体动力学之变态理论
  第十章  小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实务
    基本理论
    小团体实务
    非结构性小团体中M 的角色行为
  第十一章  小团体动力与结构之形式空间分析
    点线面
    团体动力结构图
  第十二章  小团体的技术
    声音的释放
    身体的释放
    语言、角色与空间的释放
第三篇  结论
第四篇  附录
  附录一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诠释之一
  附录二  从动物行为演化史的观点来看几个社会问题
  附录三  二十一世纪的儿女观
  附录四  角色

内容摘要
 林昆辉著的这本《小团体动力心理学》致力于诠释“小团体动力学-小团体动力学后设理论-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此三者间本质的关联,及其形式范畴的提供。尤其是后设理论所包含的各部分,其间的本质关联,及形式范畴的连贯性。至于各形式范畴内,存有之本质的内容性建构,则非本书所欲完成的。本书仅止于提供某些初步的尝试与概念,并预示继续发展的方向与可能性。所以在大部分的章节里,几乎都可提供相关学科之研究者,在“问题意识-基本概念-基本研究单位-后设理论-理论-技术-实践-评估-修正与回馈”之中获得若干顿悟或慧见,而发展出若干理论或研究。这种可能性的开放,将成为本书的限制与最大特色,以及预期获得的目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