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戏比天大)/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中华人物故事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36
2.7折
¥
20
全新
库存38件
作者汤素兰
出版社党建读物
ISBN9787509910818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30637379
上书时间2024-06-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黄河边的苦孩子
一场夜戏点燃一个梦想
家有父亲怀绝技
坚决不当童养媳
背井离乡去学戏
再晚也要练眼功
戏是苦虫,不打不成
拜师学艺练苦功
为求生计跑高台
爸爸被当成了人贩子
妙玲有了新名字
走再远也不忘乡情
一鸣惊人
小小香玉成台柱
组成了新戏班
戏比天大
战火纷飞中的义演
生命岌岌可危
鬼门关前走一遭
一见钟情
人民艺术家
“香玉剧社号
再攀高峰
化作一把泥
内容摘要
常香玉出身于黄河岸边的贫苦家庭,凭着过人的毅力,成为红遍全国的豫剧名角。
她自幼学戏,还跑去京戏班子“偷戏”,终于成了豫剧里第一个“武旦”;她凭借《六部西厢》把豫剧艺术推向全新的高度。
她有着满腔的家国情怀,时刻把祖国和同胞的命运挂在心头。家乡水灾,她奔走义演,筹款捐物;抗日战争爆发,她用戏剧控诉侵略者的暴行;抗美援朝,她在枪林弹雨中为志愿军义演,还捐献了一架战斗机。
这位豫剧皇后一直恪守着“戏比天大”的职业准则,练功时从不喊苦叫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忘记过祖国,她把豫剧与祖国联结在一起,让难登大雅之堂的“河南梆子”变成雅俗共赏的“豫剧艺术”。
精彩内容
黄河边的苦孩子相传在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弟子。有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出门去看一个朋友。锅里煮着一条从东海抓来的黄蟒蛇,你们要不断给锅添柴加水,千万别偷懒!”老道说完便骑鹤而去,留下两个弟子天天守着大锅,不断给锅添柴加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也不见师父回来,两个弟子耐不住了,一天,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师父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们下山去玩玩吧!”另一个也正有此意。于是,他们把锅里的水加得满满的,把锅下的火烧得旺旺的,就下山玩去了。等他们从山下回来才发现,糟糕,火早已经熄灭了,锅里的水也被蟒蛇喝干了。蟒蛇正向东海方向逃去,蟒蛇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色的水道。他俩慌忙沿着水道追去。黄蟒发现他们追来了,急忙乱拐乱窜,奔向东海,这就是今天的九曲黄河。师父回来,发现锅里的黄蟒不见了,弟子也不见了,便什么都明白了。他骑着仙鹤急追,但为时已晚,黄蟒早已逃进了东海。老道非常生气,惩罚两个弟子:“你们放走孽蟒,让它祸害人间,那你们俩就永远守着这道水吧!”于是老道把两个弟子变成了两座山。这两个弟子变成的山叫作追蟒山,在黄河的南岸。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响亮,久而久之,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至今。
邙山在河南洛阳市以北,黄河南岸,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邙山不高,海拔只有二百五十米左右,却绵延一
百多公里,全是丘陵。夏秋两季,邙山常常下大雨,发大水。年深月久,丘陵便被冲出许多像刀削似的深沟。
因为沟多,这里的地名也常常带着“沟”字。
在邙山头有个村子便叫董沟。董沟属于河南巩县,在洛河下游,距洛河只有一里多地,距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也
不过十来里。
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五日,一个浓眉大眼的小姑娘出生
在这里,她姓张,乳名妙玲,她就是后来的常香玉。
黄河边的人,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自古以来就习惯于在深沟陡壁上打窑修院,用以遮风挡雨。唯一的区别是,富人家的窑洞大都用青砖夯顶,方砖铺地,窗棂上装着玻璃,窑口装着雕花油漆门。穷人家却只能因陋就简,在山沟里随便挖洞,砖瓦木石啥都没有,凑凑合合也算是个家。
妙玲的家,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窑洞。妙玲和爸爸、
妈妈、奶奶,还有弟弟,就住在这个窑洞里。
在黄河的哺育之下,中原大地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然而自古也是苦难之地,因为水灾、旱灾、蝗灾、兵灾不断,天灾加上人祸,民不聊生。
妙玲家祖上只有五分多旱地,因为无水可浇,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能收一百多斤麦子,若碰上旱灾、水灾或者蝗灾,几乎颗粒无收。平时妙玲的父亲张茂堂领着妙玲的妈妈魏彩荣和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外出唱戏糊口,家里只剩下妙玲和奶奶。奶奶吃斋念佛,为人热心善良,又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左邻右舍,谁家里娶新媳妇,嫁闺女,或者增丁添口,老人入殓出殡,需要做针线活的,只要有谁
来招呼一声,奶奶就高高兴兴地前去帮忙。因为都是穷人,别人给的酬金也不多,往往只是半升米或者一斤面,所
以,从妙玲记事起,她就和奶奶相依为命,以乞讨为生。
酷暑和寒冬两季,因为天气恶劣,既没有人“写戏”(请人唱戏,签订合同),也没有人看戏,戏班只得封箱,妙玲的爸爸妈妈也只好回到家里。这时候,妙玲就和母亲魏彩荣一起外出要饭。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