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
  •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
  •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
  •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第2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7.12 6.3折 5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竹立

出版社电子工业

ISBN9787121328442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0006874

上书时间2024-06-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意之作。全书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慕课脚本,以一位智者与学子的对话形式,利用故事、案例、诗歌和题目,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整本书读起来就如同上了一门创新思维课,给人许多启迪和教益,这是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王竹立教授身体力行,把在中山大学多年面授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成功地拓展成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并推出了这本关于创新思维的精彩著作,体现出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作者简介
王竹立,1963年生,湖南人。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任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立者,著有《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学术专著)、《春天的漫步》(诗集)、《逃出束缚》(诗集)、《在灵魂上航行》(诗集)等。其研究横跨医学、文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目录
上篇  课程学习
  第一讲  什么是创新思维
  第二讲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上)
  第三讲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下)
  第四讲  转变思考方向
  第五讲  软性思维
  第六讲  强制联想
  第七讲  思维导图及其创新应用
  第八讲  简化思维与打破规则
  第九讲  移植、借鉴与连接
  第十讲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第十一讲  平行思维与六顶思考帽
  第十二讲  包容性思维
  第十三讲  创新人格
  第十四讲  创新情境
  第十五讲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下篇  教学指导
  第十六讲  常见问题
  第十七讲  教学设计
  第十八讲  典型案例
附录A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课后阅读1博学之后才有创新?
在我给学生讲过创新思维课后,一位学生在学习论坛里发了一个帖子,大意是博学之后才有创造。我从中还读出了这样的潜台词:与其搞什么虚无缥缈的创新教育,还不如老老实实打好基础、学好知识再说。
这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跟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学副校长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这些观点都认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是不同阶段的事情;只有先学好了知识,才谈得上创新。有人甚至认为“除了所
掌握的知识存在差异外,没必要认为创新的人与没有创新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观点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细分析就大可商榷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如何解释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都是在年龄还不大、知识还不十分丰富的时候就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发明?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我国山西省绛县小学二年级学生李珍就有三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中学生史丰收发明了独特的速算法;北京工人吴作礼只有高小文化,却有30多项发明;上海15岁的姑娘杜冰蟾1990年发明了震惊学界的“汉字全息码”;高斯17岁就提出了最小二乘法;伽利略20岁发表了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论述;牛顿23岁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海森堡24岁建立了大量子力学;爱迪生16岁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爱因斯坦最初沉湎于奇妙深邃的“想象实验”(以光速跟着
光速跑)时,还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正式创立相对论时也不过是知识相对较少的26岁的青年人;图灵发表奠定整个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的论文时年仅24岁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研究人员在对数千名发明者的成就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人生中的第一
次重大灵感的出现时间最有可能是在29岁。
还有不少例子证明创新并不是博学者的专利,有时某个领域的“外行”反而比“内行”更容易有所发明和创造。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惠特曼,完全打破通常的诗歌规范,创造出一种极富革命意义的自由体诗歌,他创作的独具一格的《草叶集》成为美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殿堂的开山之作。惠特曼并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而是一个曾经做过木匠、排字工人、小报编辑的“粗人”;地质学中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并论证的;被恩格斯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道尔顿,他在提出化学原子论时,还是一个化学知识很少的气象学家。正是由于他的化学知识少,不了解当时化学家用来解释混合物与化合物区别的亲和理论,才使得他未受任何框框的束缚,从当时化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溶液均匀性问题中揭示了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倍比定律,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化学原子论”。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年龄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之后,反而江郎才尽,再也做不出年轻时那样的贡献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