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9.99 6.7折 238 全新

库存10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常沙娜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51024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38元

货号31910028

上书时间2024-06-0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常沙娜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1931年生于法国里昂,其后随父母到了敦煌,跟随父亲常书鸿学习、临摹敦煌壁画。
她在千年艺术的熏陶下度过了动荡的少年时代,此后投身工艺美术设计与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用在敦煌艺术的整理、传承和发扬上。
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先后参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等国家重点工程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目录
前言?

卷一?从巴黎到九层楼
卷二?永远的敦煌
卷三?大漠明珠,艺术宝藏

附录1:老照片
附录2:作品一览

内容摘要
敦煌父女,薪火相传。常书鸿、常沙娜敦煌主题艺术珍藏集,致敬永远的敦煌。
1935年,留法学生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偶然发现考古学家伯希和编撰的《敦煌石窟图录》,看后激动不已。从此以后,他心心念念要回到中国,重新认识祖国的文化历史。40年代,常书鸿带着全家人在只有零零落落的骆驼刺和芨芨草的沙漠里艰难行进,终于来到鸣沙山下,组织筹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展开持续一生的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女常沙娜结缘敦煌,践行父亲的艺术生命,后又在林徽因等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工艺美术设计与教育的方式,将敦煌艺术之美传递给世界。
本书收录“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横跨80余年、各个时期的敦煌主题艺术创作。题材多样,涵纳各朝代敦煌壁画复原临摹、整理、再创作作品百余幅,部分为此前未公开作品。常沙娜用生动鲜活的文字解读敦煌艺术特色,追忆两代人的敦煌情缘,带领读者感受艺术瑰宝盛世流光。
得千年艺术熏陶,尽一生传敦煌文脉。穿越时光,回溯两代敦煌人的坚守与传承。匠心不改,此心不移系敦煌。

精彩内容
\"卷一 从巴黎到九层楼
20世纪初,一大批中国画家到法国巴黎学习西方绘画,父亲是其中之一。我就是在巴黎出生的。那时我家是留法艺术生的聚会场所,画油画的、做雕塑的、搞建筑的,到访巴黎的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是我家的客人。 父亲23岁时初到法国,原本是去学习染织的,后来阴错阳差地以油画成名。他的油画作品中融入了中国绘画的民族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受到西方人的认可,在欧洲屡屡获奖。父亲以家庭成员为模特儿创作的《画家家庭》在巴黎的“春季沙龙”获得银质奖章,他为我创作的《沙娜像》由当时的现代美术馆馆长窦沙罗阿代表法国购去,现收藏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那时法国的艺术评论家称他为“最重要的明日之星”,还预言,这位中华学子只要在巴黎住下去、画下去,世界艺术大师的名单里便会多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然而,1935年秋,塞纳河畔的偶遇,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走向。那天傍晚,父亲在塞纳河边散步,路过一排专售美术图书的书摊,一部由六本小册子装订成的《敦煌石窟图录》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套画册展示了三百余幅壁画和塑像,这些图像是1907年伯希和从中国甘肃的敦煌石窟拍摄来的。父亲为书中的图像深深吸引,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第二天一早,他就到附近展出敦煌文物的吉美博物馆,要亲眼看看那些伟大的艺术创作。父亲心想:“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自豪地以蒙巴拿斯的画家自居,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人,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数典忘祖,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父亲决心要回到祖国,去敦煌看一看。(2018年我到法国举办“花开敦煌”展览,团队特意带我走访了小时候的住所以及巴黎塞纳河畔书报摊,去追忆父母的足迹。让我惊讶的是书报摊的主人们遇到会讲法语的中国老太太,特有兴致地与我交流,许多书报摊的主人都说知道我父亲常书鸿以及他与敦煌的因缘。我十分高兴,没想到多年过去,在巴黎仍有人记得父亲以及他与敦煌的故事!)1936年,父亲接受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聘约,独身奔赴北平。1937年,母亲带着我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回国。随后一家人在战乱中辗转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但父亲是那种有想法就一定要实现的人,敦煌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圣地。
1942年秋天,梁思成先生问父亲,愿不愿意去拟议中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父亲高兴地跳了起来,欣然接受筹委会副主任的职务。虽然母亲不赞同,但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要奔赴敦煌,还决定把全家都带过去。他认定了的事,非要做到不可。
不久,关于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提案获得通过,父亲被正式任命为所长。父亲先是从重庆出发,乘敞篷大卡车抵达兰州,好不容易才招揽到一队人马。1943年初春,一行六人,身穿老羊皮袄,戴着老毡帽,坐在一辆破旧的敞篷卡车里一路向西,向敦煌而去。从兰州到敦煌,整整走了一个月零四天。到达安西(现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后,剩下的路都只能靠徒步或者骆驼了。他们雇来十多头骆驼,在只有零零落落的骆驼刺和芨芨草的沙漠里艰难行进,最后终于来到了鸣沙山下。
面对梦中的圣地,面对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父亲又一次震惊了:美丽的敦煌艺术,在岁月和风沙的摧残下,在经年人为的破坏下,已然衰败不堪,令人痛惜。父亲在回忆录中写道:“宝藏被劫掠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而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却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和珍视。就在我们初到这里时,窟前还放牧着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断垣残壁中,随处皆是……我不胜感慨,负在我们肩上的工作将是多么艰巨沉重啊!”正是这样深切的感触,让父亲把根扎在了敦煌,再也没有离开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