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堂风流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弄堂风流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67 3.7折 3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新闻晨报周刊部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81899

出版时间2016-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3614451

上书时间2024-06-0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新闻晨报》周刊部,长期关注和报道上海本地的人与事。里弄新村,爷叔阿姨,菜场灶间,家长里短。满满正能量,逐一来分享。

目录
序言
第1章 弄堂就是“搀一把”
  伊一发毛病就掼跤
  啥流氓,啥孝子?瞎讲有啥讲头啦
  有好婆撑在前头,二三十岁我好像稀里糊涂就过掉了
第2章 离开弄堂的日子
  就是你到90岁,也叫你“小四子”
  永庆里到底算不算药水弄
  这种邻居关系今后不会再有了
第3章 秦关路里人情观
  一把“鼻涕水”,从小讲到大
  南非看过枪战,上海宾馆玩遍,最后还是回来开店看韩剧
  小店开了78年,店里的剧情“侬编也编不出来”
第4章 穿过老城厢,好一个龙门村
  南市后街
  龙门村里的时髦老太
  一根“大黄鱼”和公共灶披间
第5章 公用灶披间,现在人是越来越少
  以前不是这样的
  烧顿饭,比老早上班压力大
  “吃货”爷叔的灶披间
第6章 “定海桥”是如何生长的?
  Deeksha遇到潘奶奶
  江景是蛮漂亮的,不过我们这种人买不起的
  定海桥有专门经营往苏北路线的大巴
第7章 定海桥: “街头大佬”今何在
  出流氓、出大亨
  “许大马棒”和“座山雕”
  马桶拎拎看,侬就晓得啥叫定海桥人了
  七只门面就好拉起一支球队
第8章 吃碗馄饨 剃只头,弄堂爷叔故事多
  弄堂爷叔馄饨店
  笃悠悠做点小生意
第9章 再会,上只角
  阿拉屋里厢是幸福坊
  来到梅陇
第10章 摇滚是桩老狠的事体
  罗杰?沃特斯,太狠了
  斩琴斩掉伊
  一定是兄弟在一起做音乐的
  抱着吉他的日常生活
第11章 “半个手臂是文身?因为身上 有故事呀!”
  我心情一不好,就去文身
  我把人生当作演戏,我在角色里不愿意出来
第12章 “巨富长”老人群像
  过了某个阶段,又会担心自己连影子也没留下
  有第三代了,就在考虑怎么给孙子讲故事
  女儿常带阿拉去八仙桥看看,这是阿拉的“乡愁”
  西装和军功章
第13章 年纪大了,老孤单呃,
  我也是因为孤单,才会在外边的。
  这么大一只洞,算侬20块
  织补夫妻档:你在嵩山路,我在陕西南路
第14章 公用电话风云录
  侬好好讲呀,侬骂得这么厉害,伊哪能会爱侬
  看电话时拾过衣服,也拾过小孩子
  两部电话上的人生轨迹
第15章 “治愈系”彩票店
  门面一米多宽,店里有梦有朋友
  中不中奖,这里都是“精神家园”
  阿拉就像糖精片,没营养呃,但是能安慰人

内容摘要
 在上海,与弄堂有关的典故太多,与弄堂有关的人生太多。可以说,没有弄堂,也就没有上海。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什么?时间给出答案。《新闻晨报》星
期日周刊团队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上海本土题材的写作。他们写上海人,着力写的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在过去的几年里,周刊团队和许许多多这样的上海人交了朋友,贴近他们,观察他们。在他们风尘仆仆的日常生活里,你依然可以看到上海人独特的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式。这是智慧,是生活日常,是上海的城市之光。
《弄堂风流记》编辑新闻晨报周刊部为全书方言
加了贴心脚注。

精彩内容
 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济康里”,得到的结果寥寥无几。除了它当年的门牌号“新闸路852弄”,还有就是一家“绿光邮票社”,开在济康里15号,老板叫张天铎。今年68岁的徐元勣对这家人还有印象:“伊拉就住在阿拉3楼上。文化大革命抄家,抄出十几只皮箱子,里面都是邮票。倒在弄堂里统统烧光,老头子哭得很厉害。”而在58岁的“阿佩”解佩妮记忆里:“在阿拉济康里,小辰光4假使要看外国人,就到伊拉5屋里厢6去。外国人会到伊拉屋里厢买邮票。但是看不出伊拉老7有钞票,蛮低调的。”除此之外,济康里在网络世界里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然而曾经生活在这条弄堂里的人,却对它充满了记忆。
“阿佩”解佩妮从小就听家里人说,济康里在造的时候,爷爷就去看过房了。弄堂造好后,他们是第一家搬进去的。选了3号,因为是弄口进来第一幢,“风水最好”。徐元勣家和她家是远房亲戚,用她的话来说是“上代头亲”,按照辈分,她要叫徐元勣“叔叔”。“所以讲,亲亲眷眷都搬过来了。”她说。
直到现在,徐元勣还能历数当年从弄堂里走出来,左近的一间间店铺。“阿拉济康里旁边就是菜场,跑进跑出老便当8的。从菜场这条弄堂进去,里厢9是龙泉书场,听说书的。后来书场没了,变成菜场的水产仓库,蟹、鱼就摆在此地。大闸蟹爬得来一塌糊涂
,阿拉弄堂里一直拾到蟹的。”“从新闸路出去,左手转弯就是酱油店,挨下来是五金店、照相馆店、米店、茶叶店、杂货店,样样皆有。转到石门二路上有一间南货店,旁边是一间老
酒店,再旁边是上海有名的清真馆杨同兴。杨同兴旁
边是百货店,再过去就是武定路了。
“老房子地方小,阿拉汏浴1都是到石门二路上的卡德浴室。边上有一间盛利炒面大王,师傅是个大块头。里厢炒面7分钱一两,一碗清汤3分。吃三两面一碗清汤,2角4分。假使吃牛肉汤,1角7分一碗。天热吃刨冰也是这间店。阿拉专门到伊这边放冰水,一
热水瓶3分钱,回来冲点酸梅汤吃吃。”1999年,拆迁的告示贴到弄堂里。后来徐元勣一
家搬到了静安新城。在弄堂里玩得比较好的阿佩、黄明方也跟着他们选了这里。
静安新城并不在静安,而是在闵行。之所以名字里有“静安”两个字,是因为这里是20世纪90年代为配合静安区市政动迁而建设的。
一眨眼,从静安搬到静安新城16年了。自从有了外孙女添添,徐元勣和妻子尤英英就不大“出远门”了。不过,他们每天有两档重要的“节目”,基本上是雷打不动的。一个是跳舞。徐元勣喜欢跳舞,每天吃完晚饭,尤英英就带着外孙女陪他一起去易买得门前的广场上跳舞。还有一个呢,就是逛菜场。
他们逛菜场和别人不一样。“人家买好小菜就跑了。阿拉菜场里一去,总归要两三个钟头。”尤英英说,“菜场里厢聊聊天、吃吃咖啡,伊拉还会弄中饭给阿拉吃。”这天女儿徐苓休息,一家人难得在家里吃了午饭,又一起去菜场了。
“来啦?今天晚吗?”一进菜场,楼梯口卖水果的阿姨便招呼他们。“伊经常拿只水果给阿拉外孙女吃。”徐元勣介绍说。他们跟一楼相熟的摊位一一点头打了招呼,顺着楼梯跑到楼上。
在二楼半成品菜柜台聊了一会儿,一家人又跑进一间羊毛衫店。这是一间独立的隔间,柜台内外放着
几把板凳,在菜场里形成一个天然的社交场所。徐元勣径直跑进最里面坐下来,并不用征得老板娘敏子同意,随手就拿起柜台上的电热壶,给自己泡了杯速溶咖啡。柜台里,一个阿婆坐在敏子旁边,戴一副老花眼镜,手拿毛衣针,一件藏青色针织衫刚起了个头,看来也是老顾客了。
“织马甲啰?”尤英英把胳膊肘撑在柜台上,身体前倾,饶有兴致地看着。
“嗯。”阿婆点点头,又自嘲说,“敏子讲:‘侬1织10件,还是织这个花头2!’”“全部织这个花头也很好看的。”尤英英想象着
马甲织好的样子,语气里带点憧憬。她的声音沙哑中略带娇媚,头发削得很短,发梢隐约显出之前染的红色。通常,这种嗓音和打扮的上海阿姨都是为人热情爽快、但又不好欺负的类型。
这时,门口进来一个中年爷叔3,穿一件白色V领针织衫。“叫伊‘方方’。”徐苓抱着女儿走过去,对似懂非懂的女儿说。原来,这便是跟他们一起搬到静安新城的老邻居黄明方了。
“阿拉昨日还讲到侬4。翻老早照片,看到你女儿。”徐苓说。
“侬结婚辰光啊?”黄明方问。
“阿拉爷过生日辰光。你女儿还小,抱在手里。
”她说。
“你爸爸生日,伊又没去啰。”黄明方摇摇头。
“瞎讲有啥讲头啦?!”徐苓争辩说,“50岁生
日呀。反正是啥人过生日。”“你爸爸过生日辰光伊才多少大啊?”黄明方说,“要么侬20岁生日。我是不是穿白衬衫啊?我记得我那天正好开出租,开到一半再去的,所以穿白衬衫工作衣的呀。饭店在金陵路云南路路口……”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