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羽 1977年7月20日 出生地:哈尔滨市 (一)受教育经历 2004/09-2009/1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学博士 2001/09-2004/07,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硕士 1996/09-2000/07,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学士 (二)研究工作经历 2012/07-至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师 2010/04-2012/0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后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1章 概述
1.1 概念阐释
1.1.1 材料、材质与材料表现
1,1.2 模仿
1.1.3 创新
1.2 理论基础
1.2.1 模仿、创新的理论溯源
1.2.2 模仿中创新理论
1.2.3 模仿中创新与材料表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历史中的材料表现特征
2.1 材料表现的历史分期特征
2.1.1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材料表现
2.1.2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材料表现
2.1.3 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的材料表现
2.1.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材料表现
2.2 材料表现的历史模仿特征
2.2.1 对自然的模仿
2.2.2 对工业的模仿
2.2.3 对历史的模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内涵
3.1 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要素
3.1.1 材料表现的基本要素
3.1.2 材料表现的模仿要素
3.1.3 材料表现的创新要素
3.2 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属性
3.2.1 模仿的必然性与创新的可能性
3.2.2 模仿的趋同性与创新的风险性
3.2.3 模仿的反复性与创新的必要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机制
4.1 创作主体的选择机制
4.1.1 多元的平衡
4.1.2 先锋的决策
4.2 客观因素的动力机制
4.2.1 使用需求的推动
4.2.2 社会文化的促进
4.2.3 科学技术的拉动
4.2.4 自然环境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类型
5.1 实验性模仿的转移式创新
5.1.1 技术的移植
5.1.2 形式的替代
S.2 规定性模仿的渐进式创新
5.2.1 理念再现与重构
5.2.2 工艺继承与革新
5.3 逆行性模仿的反求式创新
5.3.1 功能的异化
5.3.2 风格的对峙
s.4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模式
6.1 以表现材料为主的创新:模仿的复归
6.1.1 材料性能的本质体现
6.1.2 材料建构的逻辑演绎
6.2 以阐释空间为主的创新:模仿的交互
6.2.1 “隐匿”材料以衬托空间
6.2.2 “展现”材料与空间共塑
6.3 以协调环境为主的创新:模仿的融合
6.3.1 材料表现与建筑环境的共生
6.3.2 材料表现对生态环境的回应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在建筑创作中,由于材料较强的结构性和技术性特点,通常只被作为实践的对象,目前的建筑学教育集中于对空间功能、形式构成方面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者对材料表现内容的模糊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掩盖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因此,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建立起材料与建筑创作的联系。研究基于历史与当代的建筑思想和实践对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初步建构一种适于探讨材料表现内容的模仿创新理论。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建筑创作和实践的对象对建筑创新起根本性作用。建筑的发展史显示,人类是以模仿为途径来熟知和运用材料并逐渐完善材料表现中的物质内容和精神意义的。由材料表现的基本要素、模仿要素和创新要素构建的系统中,模仿创新指向材料性能的发挥、形式的革新、技术的进步以及所蕴涵文化价值的拓展。模仿的必然性、趋同性和反复性使材料的表现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规律,其中,创作主体的人所做的决策和采取的协调方式对材料表现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与使用需求、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共同形成模仿创新的机制促进材料的发展。在历史的建筑活动和现实的建筑实践中对材料的性能、技术和美学等内容的挖掘,形成了确定性模仿的转移式创新、实验性模仿的积累式创新和逆行性模仿的替代式创新的类型,它解决了材料表现的统一与多样的矛盾问题。材料的创新基于对类型的分析,而创新又源于不同的创作目的,材料或表现为主导性或表现为辅助性,由此形成的现象与规律构成了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模式,在以表现材料为目的的创作关注于材料性能的本质体现和其建构的逻辑性表达;在以建筑空间为主导的创作中则通过材料的隐匿与展现的双重方式来实现;在以协调环境为目的创作中,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决定了建筑所应表达的有机性和生态性。三种模式以材料价值的体现为目标,整体建构了材料表现的内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