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46 4.2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编者:贺红英|责编:李涛|总主编:贺红英
出版社金城
ISBN9787515521305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1181783
上书时间2024-06-02
东欧国家电影在20世纪的许多年里都曾为中国观众熟悉和喜爱,不仅是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谐、兴旺的20世纪50、60年代宣介广泛,而且在“文革”时期及过后的恢复时期,来自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影片也曾为中国萧条冷落的银幕带来了独特的英雄主义亮色和美好生活的欢声笑语。然而,随着历史推移、风云变幻,东欧国家走上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轨道,其电影也基本上淡出了中国观众的视野。
不论我们熟悉与否,东欧国家电影都是世界电影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从电影史的角度看,东欧国家在其社会主义时代创造出了既有主流、也有支流和逆流的民族电影,无一不与时代气息、意识形态特点相呼应和配合。曾经中规合矩、四平八稳,也曾经异军突起,异彩纷呈。
从社会发展进程的立场看,东欧国家电影曾在骚动时期呼风唤雨,为思想观念转换和社会体制革新乃至革命推波助澜。而在步入新的发展轨道后,东欧国家电影也开始在反思过去、针砭现实、畅想未来中显现新的社会情绪。了解东欧国家过去和今天的电影,有助于人们把握那一方土地上社会嬗变因由和前行步伐。
诚然,东欧国家具有各自不同的国情民情,进退步调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在其发展的社会主义阶段所因循的都是苏联式道路,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很长时间里都与苏联亦步亦趋,意识形态领域及其约束下的文化发展也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这些国家的电影曾在我们的银幕上大放异彩的前提。然而,其特有的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也一直依托艺术创作力量产生质疑、抵触和反叛的动能。东欧国家的民族电影就在这样的力场更迭、此消彼长中具有了与苏联电影不一样的色彩和调性,以至于从某个时候起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中间地带”和“异类风景”。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政治巨变之后,东欧国家电影产业历劫再生,在自由市场的风浪里、在内外部压力的冲击下飘摇前行,尝试走出自己的道路,有时遭遇困境,换取了教训;有时获得了经验,显示出引人注目的成绩。
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既有警示,也有启迪。
尽管存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反转和决绝,但当代东欧国家电影并没有捐弃源流、割断脉络。放在历史的视野里观察,一种使命感和公民心,一种不拘定势和规矩的活跃思维,一种追求不凡、别出心裁的气质,都是前有先驱、后有来者的,确实可以说是既有断裂,也有延续。如何不忘本初而又锐意求新,怎样能顺应时代而又超越当下,是否有所坚持也要有所妥协,并不限于政治经济转轨的国家,乃是艺术家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的永恒问题。东欧国家电影人的探索和抉择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标本、一种参照。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度的历史文化基因中,有许多是我们熟悉、欣赏和共感强烈的,对于作为接受者的我们来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不可替代的财富,不能忽视。
以上这些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的,也是我在确定电影学研究生培养方向时的一种出发点,由此决定了以“东欧国家电影发展史”作为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的外国电影史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之一。虽然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因行政管理和教学两方面压力影响,精力投入有限,但在过往若干届治学勤勉、思维活跃的学生们的支持和参与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里将这一方向上较为成熟的几篇学位论文汇集成书,既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展示、经验总结,也是“电影学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
本书各篇只能说是一些探索者的浅识陋见,且因精力、条件有限,未组织作者加以更新完善,基本维持成文当时的面貌,无意以抛砖引玉自夸,姑且看成是为自己和青出于蓝的后辈在这个方向持续努力添加一块垫脚石,也企望与电影学领域里的新势力们分享和共勉。
2019年11月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电影学:历史·理论·国别”丛书之一。全书简要分析了东欧国家电影尤其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电影发展史及重要导演及其作品。东欧国家电影在20世纪的许多年里都曾为中国观众熟悉和喜爱,不仅是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谐、兴旺的20世纪50、60年代宣介广泛,而且在“文革”时期及过后的恢复时期,来自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影片,也曾为中国萧条冷落的银幕带来了独特的英雄主义亮色和美好生活的欢声笑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