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 糖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糖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95 4.1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保明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1207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31332152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字号”,这些“字号”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点”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个案”,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手工业——制糖业。全书由东北糖匠、糖作坊生产过程、糖作坊的故事和传说、糖画作品展示等部分组成,故事性可读性强。糖匠这一行,古老而有趣,作者将这一行的故事从匠人口中听来,又流淌于笔端,挖掘了糖匠的历史,也表现了匠人的敬业与专业,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了民俗的生动和文化的力量。



作者简介
曹保明汉族,1949年9月11日生,文化学者、民俗学家。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第七、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通辽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就奖获得者,2000年中国民协德艺双馨会员。已出版《松花江河灯》《最后的渔猎部落》《最后一个猎鹰人》《东北亚丝绸之路》等专著140多部。

目录
第一章  糖作坊的祖师
第二章  东北糖匠
  一、马国俊
  二、康守仁
  三、苏传武
  四、蔺松林
第三章  糖作坊的生产过程
  一、主要人员
  二、生产过程
  三、规俗
  四、常用术语
第四章  糖作坊的故事和传说
  一、王三冰糖葫芦
  二、灶王与灶糖(之一)
  三、灶王与灶糖(之二)
  四、灶王与灶糖(之三)
  五、灶王与灶糖(之四)
  六、灶王奶奶与灶糖
  七、祭灶为什么供糖瓜
  八、糖瓜、年糕祭灶的来历
  九、雪衣豆沙
  十、满族与灶糖
  十一、吉林城百姓的吃糖往事
  十二、吉林九站新中国糖厂
  十三、吉林城糖果的神奇过往
  十四、糖标文化
  十五、糖与灶神
  十六、东北大块糖
  十七、糖灯影
第五章  糖画作品名录
  一、糖匠制糖
  二、糖画作品
  三、糖画纸质版
附录  糖作坊歌谣、谚语
  一、糖作坊歌谣
  二、糖的俗语
后记  总会走进一个甜的故事里边

内容摘要
本书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手工业、制造业、
加工业方面和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方面不可缺少的“糖匠”。它们的创业,诞生
,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皆为历史的缩影。
工匠的每一个“点”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个案”。

主编推荐

冯骥才评价:

二十余年来,在投入民间文化抢救的仁人志士中,有一位与我的关系特殊,他便是曹保明先生。这里所谓的特殊,缘自他身上具有我们共同的文学写作的气质。

 

每逢年节,合家团聚,我知道有一个人却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东北的许多文化是被他抢救保护下来的。如果中国多几个曹保明,我们的文化将会保护得多好啊。

 ——冯骥才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心怀东北大地的文化人——曹保明全集序冯骥才二十余年来,在投入民间文化抢救的仁人志士中,有一位与我的关系特殊,他便是曹保明先生。这里所谓的特殊,源自他身上具有我们共同的文学写作的气质。最早,我就是从保明大量的相关东北民间充满传奇色彩的写作中,认识了他。我惊讶于他对东北那片辽阔的土地的熟稔。他笔下,无论是渔猎部落、木帮、马贼或妓院史,还是土匪、淘金汉、猎手、马帮、盐帮、粉匠、皮匠、挖参人等等,全都神采十足地跃然笔下;各种行规、行话、黑话、隐语,也鲜活地出没在他的字里行间。东北大地独特的乡土风习,他无所不知,而且凿凿可信。由此可知他学识功底的深厚。然而,他与其他文化学者明显之所不同,不急于著书立说,而是致力于对地域文化原生态的保存。保存原生态就是保存住历史的真实。他正是从这一宗旨出发确定了自己十分独特的治学方式和写作方式。
首先,他更像一位人类学家,把田野工作放在第一位。多年里,我与他用手机通话时,他不是在长白山里、松花江畔,就是在某一个荒山野岭冰封雪裹的小山村里。这常常使我感动。可是民间文化就在民间。文化需要你到文化里边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游客一般看一眼就走,然后跑回书斋里隔空议论,指手画脚。所以,他的田野工作,从来不是把民间百姓当作索取资料的对象,而是视作朋友亲人。他喜欢与老乡一同喝着大酒、促膝闲话,用心学习,刨根问底,这是他的工作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正为此,装在他心里的民间文化,全是饱满而真切的血肉,还有要紧的细节、精髓与神韵。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忽然想起一件事要向他求证,一打电话,他人正在遥远的延边。他前不久摔伤了腰,卧床许久,才刚恢复,此时天已寒凉,依旧跑出去了。如今,保明已过七十岁。他的一生在田野的时间更多,还是在城中的时间更多?有谁还比保明如此看重田野、热衷田野、融入田野?心不在田野,谈何民间文化?
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方式。
他采用近于人类学访谈的方式,他以尊重生活和忠于生活的写作原则,确保笔下每一个独特的风俗细节或每一句方言俚语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保证了他写作文本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至于他书中那些神乎其神的人物与故事,并非他的杜撰;全是口述实录的民间传奇。
由于他天性具有文学气质,倾心于历史情景的再现和事物的形象描述,可是他的描述决不是他想当然的创作,而全部来自口述者亲口的叙述。这种写法便与一般人类学访谈截然不同。他的写作富于一种感性的魅力。为此,他的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
作家与纯粹的学者不同,作家更感性,更关注民间的情感;人的情感与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拥有作家气质的曹保明来说,像一种磁场,具有强劲的文化吸引力与写作的驱动力。因使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奔走于田野和山川大地之间,始终笔耕不辍,从不停歇地要把这些热乎乎感动着他的民间的生灵万物记录于纸,永存于世。
二十年前,当我们举行历史上空前的地毯式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时,我有幸结识到他。应该说,他所从事的工作,他所热衷的田野调查,他极具个人特点的写作方式,本来就具有抢救的意义,现在又适逢其时。当时,曹保明任职中国民协的副主席,东北地区的抢救工程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由于有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真干实干、敢挑重担的学者,使我们对东北地区的工作感到了心里踏实和分外放心。东北众多民间文化遗产也因保明及诸位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抢救和保护。此乃幸事!
如今,他个人一生的作品也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居然洋洋百册。花开之日好,竟是百花鲜。由此使我们见识到这位卓然不群的学者一生的努力和努力的一生。在这浩繁的著作中,还叫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一生深深而清晰的足迹,坚守的理想,以及高尚的情怀。一个当之无愧的东北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一个心怀东北大地的文化人!
当保明全集出版之日,谨以此文,表示祝贺,表达敬意,且为序焉。
2020.10.20天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