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元素与乡村景观营造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9.74
5.2折
¥
95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光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640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95元
货号31512226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光利男,山东淄博人,1969年3月出生,1991年获得山东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江苏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浙江大学美学博士学位,现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千古鬼才蒲松龄》、《中西文化博弈论》、《新世纪中国文学非虚构写作研究》、《胡适诗学理论研究》四部专著。在《江苏社会科学》等发表CSSCI核心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市厅级课题5项。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研究述评
第一节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节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美丽乡村人文景观的构成及价值内涵研究
第一节乡土
第二节乡土文化
第三节景观
第四节乡土景观
第四章乡土元素与乡村人文景观的关联性研究
第一节文化与乡土景观
第二节乡土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我国农村乡土元素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
第一节乡村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原因剖析
第三节乡土人文景观的保护与营造原则及其价值体系
第六章乡土景观元素
第一节自然性乡土景观元素
第二节生产性乡土景观元素
第三节生活性乡土景观元素
第七章基于乡土文化元素的景观营造
第一节乡土人文景观设计与营造基本原则
第二节乡土材料的应用
第三节乡土人文景观设计的创新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基于复兴乡土文化与传统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营造优良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归属感和精神需求的目标,首先从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运用文化人类学、美学、艺术学、环境学的理论与方法,概括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特征、元素及价值,系统分析乡土元素与景观设计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实践调查法掌握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原因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乡土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元素的植入原则、方法和思路,探讨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以及融合创新与再造的思路。最后尝试探讨新技术对未来美丽乡村人文景观设计营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提升乡村景观的设计营造水平,为早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探出新思路、新方法
精彩内容
绪论第一章绪论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早期农业在距今10000—8000年前就已形成了北方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早在5000年前已开始从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状态逐渐过渡到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生活状态。据历史考证,农耕文明首先在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黄河中下游地域萌芽并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自此农耕文明的烙印深深嵌入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及历史学的角度对中国社会根本属性的客观判断。由于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乡土性的根基无疑在衰落。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村落一旦形成,无论是三家村起还是几千户的大村,随着时间推移,根植于此的风土人情、自然人文景观便以“乡土”之色牢牢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个人的心间。乡土文化既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自英国发明家、企业家詹姆斯·瓦特于1776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后,一系列机械工业技术的突破或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西方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Revolution)正式开启。工业革命不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已超过80%。
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面对城市交通拥堵、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与社会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自20世纪初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乡村振兴规划与开发。德国的乡村变革更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休闲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逐步放开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广大乡村由于人口流失、经济发展乏力、环境污染等原因,整体风貌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短板与瓶颈。
面对乡村的发展困境,为了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家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农村环境保护、安居乐业、生产生活、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至此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等成为政府振兴乡村、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执政理念。2013年农业部提出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要求,在全国各省市推选了1000个试点单位首先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同时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
自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一种时不我待的社会共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基础。整体改变乡村生产方式、村居村貌及村民生活习惯,改良土壤,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方位建设和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乡土文化是原始情感与理性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乡土文化景观是乡村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对场地记忆的延续。然而,随着社会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全球化,人类与传统意义上地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类与地域空间可以直接分离,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特色渐渐消逝。在此背景下,作为乡土情怀载体的景观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旧有的文化景观随着岁月的冲刷逐渐消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修缮;另一方面,在新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中丢失了本应具有的乡土文化意象与实用价值,没有重视和保留文化内在的和地域性的特色。更有甚者只是照搬原先文化形式,机械仿造,没有与时俱进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致使新景观脱离时代与乡土嬗变的自然规律,最终成为与乡土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的异类。基于复兴乡土文化与传统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营造优良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归属感和精神需求的目标,著者首先从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运用文化人类学、美学、艺术学、环境学的理论与方法,概括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特征、元素及价值,系统分析乡土元素与景观设计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实践调查法,掌握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乡土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元素的植入原则、方法和思路,探讨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以及融合创新与再造的思路。
最后,尝试探讨新技术对未来美丽乡村人文景观设计营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提升乡村景观的设计营造水平,为早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探出新思路、新方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