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就这样读懂心理学》旨在降低大学导论教科书阅读门槛,用笔记形式、配图和多样的栏目设置,提供一个简明、生动活泼的“学科导览”,为读者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架设桥梁。
全书共二十一章,与心理学经典导论教科书主题基本一致,主要围绕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专题,介绍重要的基础内容,展示知识脉络和重要的学科思维视角和方式。
每个章节文字 3000-4000 字,配图 10-20 个,具有“图解”与“通识”的特点。
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参照心理学领域的新版导论教科书(如《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材等)和专门科目教 科书(如费尔德曼的《发展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 等),把它们的重要基础内容用清晰的逻辑组织起来。
智力是天生的吗?怎样学习才能快速提高成绩?
常常紧张不安,很难融入其他人,需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
以上问题,心理学研究者众说纷纭,到底哪一个是对的?
这是写给普通人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全书采用笔记体形式,内容与心理学经典导论教科书主题基本一致。围绕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专题,展示学科脉络及重要研究成果,帮你拨开迷雾,构建心理学学习的地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本书的文字写作团队来自北京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北大心院”)从事科普写作的团队,插画团队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可视化协会成员。他们对心理学的科普抱有很大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具有丰富的写作和绘画经验。 本书邀请北大心院副教授张昕作为审稿人。张昕教授不仅在专业学术领域治学严谨、深得学生爱戴,而且热心于心理学科普,他的科普公众号(Dr昕理学)文章和心理学公开课深受公众欢迎。张昕教授作为本书审稿人,对本书的专业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咨询?性格分析?也许你误解了心理学
第二章 研究方法:谣言跟科学的差别在哪?
第三章 身心关系:大脑是一切心理和行为的源泉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我们如何体验世界?
第五章 意识:当你清醒和做梦时,大脑发生了什么?
第六章 学习: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第七章 记忆:普通人也能拥有“超级记忆力”
第八章 思维:怎样思考更高效?
第九章 语言:如何搭建沟通的桥梁?
第十章 动机:内驱力从哪里来?
第十一章 情绪:为什么你会“心不由己”?
第十二章 智力:“聪明”真的可以测量吗?
第十三章 人格:你为什么会成为你?
第十四章 发展心理学(上):0-12岁,我们怎样跟世界建立连接?
第十五章 发展心理学(下):从成熟到衰老,我们怎样走过一生?
第十六章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看待彼此?
第十七章 社会关系: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第十八章 社会影响:人群中你如何“失去”自我?
第十九章 应激反应:如何认识与面对压力?
第二十章 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心灵为何陷入困境?
第二十一章 心理治疗:如何用科学方法走出困境?
内容摘要
全书共二十一章,与心理学经典导论教科书主题基本一致,主要围绕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专题,介绍重要的基础内容,展示知识脉络和重要的学科思维视角和方式。 每个章节文字3000-4000字,配图10-20个,具有“图解”与“通识”的特点。 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参照心理学领域的新版导论教科书(如《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材等)和专门科目教科书(如费尔德曼的《发展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等),把它们的重要基础内容用清晰的逻辑组织起来。
智力是天生的吗?怎样学习才能快速提高成绩? 常常紧张不安,很难融入其他人,需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以上问题,心理学研究者众说纷纭,到底哪一个是对的?
这是写给普通人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全书采用笔记体形式,内容与心理学经典导论教科书主题基本一致。围绕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专题,展示学科脉络及重要研究成果,帮你拨开迷雾,构建心理学学习的地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主编推荐
1一本包罗万象的心理学通识读物,包含39项实验与研究,知识链接、图书推荐、延伸阅读等十余种专栏,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
2一本一目了然的全图解式学习笔记,通过308幅全彩手绘插图梳理心理学脉络,让你3分钟就能get一个知识点。
3.一本方便翻阅的心理学入门手边书,从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21大模块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一本专业严谨的心理学绿宝书,由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霸们撰写,北大心院副教授张昕审定,彭凯平、董如峰倾情推荐。
5.绘制精美内文插画,四色印刷,生动有趣。
6.化繁为简,透彻地了解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并应用于生活。用科学视角看清自己,看穿世界,重建生活的秩序。
精彩内容
三、情绪的发生过程情绪的各个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情绪的发生过程是什么样的?常识性的看法是:外界刺激引发了情绪体验,导致生理唤醒。比如,看到一条蛇,我们意识到恐惧,从而紧张、冒汗并逃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我们来看其中主要的三个理论:1躯体反应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认为,情绪首先产生于生理唤醒,之后再被感知、解释为情绪体验。例如,我们看见蛇,产生了生理唤醒(紧张冒汗),由此才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感受。也就是说,“情绪是对身体状态的感觉”。
这个理论首先提出了情绪与身体变化的关系,对后续的情绪研究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但它也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例如:躯体反应往往慢于情绪的发生;而且有些不同的情绪带来的生理唤醒是一样的(例如愤怒和恐惧时都会心跳加速),该如何区分?
2中枢神经系统过程理论(坎农-巴德理论)针对上述问题,美国生理学家沃特·坎农和菲利普·巴德认为,生理唤醒和情绪体验是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没有因果关系。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蛇时,视觉信息使丘脑激活,丘脑将信号分两路传递,一路传达到自主神经系统,引发生理唤醒;一路传达到大脑皮层,引发有意识的情绪体验。
这个理论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重要作用,并得到了研究的证实。不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其他皮层下结构(如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也与情绪密不可分。
3情绪的认知理论前面两种理论主要关注生理反应。其后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认知解释”在情绪过程中的重要性。
当你感受到生理唤醒时,会从外部环境中探求生理唤醒的来源,找到解释并导致最终的情绪体验。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自动化评估(在最基本或紧急的状态下),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思考(在较为复杂的状态下)。
因此,情绪体验是生理唤醒和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结果。例如,你在看悲剧电影时流泪,会感知为悲伤;在得到重大好消息时流泪,会感知为喜极而泣。
在模棱两可的、复杂的或者新奇的情境中,大脑有可能对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错误的归因,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爱情”的实验。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