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
  • 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
  • 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3.65 5.5折 9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硕良 黄伟林

出版社漓江

ISBN9787540793210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1722586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口述:刘硕良,湖南宁乡人,著名出版家,编审,中国出版领域最高奖“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曾主持“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多种经典外国文学图书的出版,推出的图书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阅读。后创办期刊精品《出版广角》《人与自然》等,积极为中国出版改革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议题鼓与呼,取得卓越成就。晚年仍从事出版活动。
策划: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整理:张俊显,文学硕士。发表有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编著有《落落孤云独往还》《大学里的作家梦》《月牙》等。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奖项。
李逊,文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广西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唐迎欣,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电影审美人类学的理论研究》、《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两部著作,参与多部教材的编写。

目录
序一  一个出版人的幸福是什么 
序二 那个把窗口开得更大的人 
第一章  在新旧交替中成长 
第二章  两大熔炉 
第三章  党报生涯 
第四章  下半生投身出版 
第五章  副牌社创基业 
第六章  漓江现象 
第七章  漓江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第八章  外国文学出版的老骑士  
第九章  出版的广角 
第十章  人与自然 
第十一章  北漂 
第十二章  文化的根脉 
第十三章 一个幽灵在漓江徘徊 
附 录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系著名出版人刘硕良耄耋之年以口述方式回溯平生之作。书中述及作者在宁乡、长沙、桂林、南宁、昆明、北京等地生活、读书、学习、工作、创业经历及思考,呈现了一个献身新闻出版事业的文化工作者的视野、格局与洞见,以及他对身处其间的时代主流、时代趋势的理解和把握。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百舸争流的时代。出生于1932年的刘硕良在家乡宁乡度过了童年时代。他十四岁长沙求学;十七岁随军南下广西征战新闻战线,在《广西日报》工作十六载;后因不实案情被判三年,在劳改场所“就业”十余年;年近半百投身出版,成为漓江出版社早期的核心开创者,因组织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外国文学作品名噪一时;年逾六十打造行业影响力期刊《出版广角》;新世纪之初,古稀之年转战云南创办《人与自然》杂志倡导环保生态理念;七十二岁进京“北漂”创业,策划“背影丛书”等精品力作;七十五岁还乡,入广西文史馆主编《广西文史》,组织编著出版《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及其简编续篇等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
作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老编辑、老出版人,刘硕良参与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闻与出版事件,在当代中国阅读发展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全书时间跨度近九十年,既是作者个人成长、工作、生活的历史,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新闻出版发展历史的难得切片。
本书亦是一部难得的出版编辑工作实录,作者以亲身的经历,真实再现了“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人与自然文库”等作品进入中国读者阅读视野的跌宕历程,对出版人和出版社如何创造品牌、如何创新品牌等议题的探讨提供了经典案例。

精彩内容
1932年8月23日,我出生于湖南宁乡灰汤镇杨柳湾附近的一个叫河堤上的小村子。 从时间上来讲,我出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从地理上来讲,我出生于一个两县交界的地方。 沩水的重要支流乌江从这里经过,与河堤隔着一垌田,就是我家所在的地方。从湘乡那边延伸过来的一处台地上,坐落着大小两个自然村,大的叫盘家湾,小的叫河堤上。河堤上村只有五户人家,在旧瓦房里的四户人家,有三户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先后败亡、离散,一户远赴县城谋生,唯独茅屋里的刘姓一家还在苦苦坚持耕读为本,四处筹钱送儿子上学。到1949年秋,刘家供出了一个26岁的大学毕业生,一个17岁的高中毕业生。 这个高中生毕业生,就是我。 下面讲的,就是我这个高中生几十年的传奇故事和所见所闻。
1我的出生地是宁乡和湘乡交界的地方,村子在宁乡地界上,对面的村子是湘乡的。 宁乡和湘乡湘味很重,是湖南很有代表性的两个县[。 宁乡素以“湘中门户”“鱼米之乡”“省会后花园”闻名,水资源丰富,物产富有。宁乡在长沙的西面,被看成是长沙的西大门,因此有时也被称为“西宁”,就是“西边的宁乡”。 宁乡建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人文资源丰厚。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就是宁乡灰汤人。灰汤是骑都,我们那个村子就归灰汤管,离灰汤有十里路。为什么叫灰汤呢?因为此地有一个温泉,古时亦称“汤泉”,意思是高温泉水,温泉升腾起灰蒙蒙的水雾,故名灰汤。现在灰汤有多家疗养院,是长沙的疗养休闲胜地。 宁乡县读书风气比较盛。南宋大理学家张栻常年在宁乡讲学,死后埋葬在宁乡巷子口。岳麓书院的院长有六个都是宁乡的。宁乡也办有四个书院,还办过一个民国大学。这个大学是在北平办的,抗战的时候搬到宁乡来办,“国大代表”鲁荡平[1]是那个学校的校长。周南女子中学创办人、湖南有名的教育家朱剑凡也是宁乡人。 宁乡人很勇敢,是比较有斗争性和进取心的,革命者也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刘少奇,他的家乡花明楼就在宁乡县城旁边十多里处,离我们家大概六七十里。此外还有近现代著名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全国政协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贺耀祖,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等。 湘乡比宁乡大,多山、多丘陵,人文资源也很丰厚。曾国藩就是湘乡人。他出生的那个村子叫荷叶塘,现在划到娄底了,原来是湘乡的一部分。除了曾国藩,湘军的一系列人物也是湘乡的,这些人不但对湘乡,还对湖南的发展、对中国的很多方面都起了历史性的作用。湘乡还出了像陈赓、蔡和森这样的一大批人才。湖南人敢为天下先、敢于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湘乡和宁乡有比较典型的体现,这么多人物的产生也说明了这一点。 湖南人有一句土话,说宁乡人讲“看一看”不说“看”,说“kuàn”,声音好像狗叫一样,“去看看那个地方怎么样”,我们就讲“去kuànkuàn”;湘乡人讲话就喜欢讲“嗡啊嗡啊”,像牛叫。这两句话恰好象征性地代表了宁乡人和湘乡人的性格:宁乡人像义犬那样忠毅、灵敏,湘乡人有股蛮劲,像牛一样,坚韧又能够吃苦耐劳,有顽强的韧劲。宁乡人也有这个性格,但又比湘乡人多一分忠毅、灵敏。我想,这两个县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湖南,也代表了中国出身农村的广大群众的性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