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09 4.2折 36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正午故事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019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3528539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正午故事,前身是“界面·长篇”,创建于2014年9月,隶属于界面新闻旗下,是互联网上的非虚构原创平台。
正午致力于故事的发现和实现,希望能避开热点和头条,寻找那些不为人知且富含意义的线索,被主流媒体忽视的角落。这些暗藏于时代浮层之下的故事,将交给一群拥有才华和激情的作者去叙述和记录,并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有些是文字,可长可短,有些是影像和美术、音频或其他多媒体。我们希望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流传下去。

目录
写给《正午》的话
  五台山下金岗库  三十年后
特写
  时间的工匠
  失败者之歌
  沮丧的法官
  疯子遇见佛陀  小河的“音乐肖像”
随笔
  柬北无战事
  外婆,以及远去的世界
  县城人生
  我与科幻世界
玩物
  沉默的竹夫人
  我,机器人
  此地不宜久留
个人史
  饭来张口去青海
视觉
  十三个摄影师的旅途瞬间
访谈
  张北海  只愿侠梦不要醒
  吴靖  互联网越发达,言论越少
故事
  一个山西青年的任逍遥
  环球邮轮  六百余中国人的“甜蜜生活”
  风雪聂拉木

内容摘要
 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财富和成功
。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正午故事编著的《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所
收录的这些特写、随笔和访谈,就是这些尝试的例证


精彩内容
 李方乐个子瘦小,脑袋比起身子来,大了一号,脑门尤其大,前额鼓出一块,在灯光下发亮,两侧是半寸长的白发。虽然已经72岁,但是走惯长路,行动十分敏捷。说话时有点不好意思似的,他并不直视,但是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条理清晰,一样一样,按照顺序折好了放在脑子里。年轻时,他必定是个聪明伶俐的工人。
都说上海人门槛精,李方乐表现出的是上海人的另一面:极有分寸。每次见面之前,一定会电话确认,提前五分钟到。热情,却也绝不过分。有时也会礼
貌地露出小心思:“现在也不兴问女士的年龄了……”然后歪着脑袋等我回答。
李方乐不抽烟不打麻将,生活过得简单。除了去同事的公司兼职,赚一份应酬零花的收入,他最大的娱乐,就是看展览。
每年年初,李方乐请经理上网,把全年的展览找出来,他挑出自己喜欢的,打印出来,依次去看。这些展览大部分跟机械有关,机床、模具、太阳能、自行车……一般免费,只有一次,李方乐花一百块,看了一场游艇展。同事见他喜欢,送了他一张三千块的赛车票,是主席台附近的位子。但是,他看着车以极
高的速度在场内转来转去,觉得很没意思。2014年轰动上海的莫奈展,李方乐也看了。抽象画么,他觉得自己不大喜欢。
2014年,李方乐看得最过瘾的一场展览,是卡地亚的钟表展“瞬息·永恒”。
十年前,李方乐曾在上海博物馆看过一场卡地亚的展览。那场展览以珠宝为主,钟表很少,只占一个橱窗。李方乐看到一座钟,形似大门,钟盘两边是两根白色圆柱,撑起底座和门檐。看标识,这座钟叫做“门廊”。让李方乐奇怪的是,一般来说,时针分针背后,总能看到机芯,因为机芯带动指针的转动,但是在这座全然透明的钟盘之中,他只看到两根针腾空旋转,后面空无一物。随便李方乐怎么找,就是找不到机芯在哪里。
仔细读橱窗边的说明,李方乐才知道,这是卡地亚著名的“神秘钟”。这座钟的奥妙在于:它打破了指针与机芯相连的技术惯例,把指针固定在水晶表盘上,成为整体,当机芯连接表盘,带动表盘整体转动,也就带动了分针和秒针。
1912年,工匠莫里斯·库埃(MauriceCouet)制造出第一座神秘钟。当时,欧洲的贵族像一百年后上海的退休工人李方乐一样,围着神秘钟,想要找出这一魔术的谜底。神秘钟从此成为卡地亚钟表的象征。
很长时间内,卡地亚严守这一工艺的秘密,就像可口可乐的秘方一样,让悬念成为神话的一部分。一百年后,李方乐在这个悬念前徘徊不去。到底技术上如何完成呢?橱窗边的说明无法令他满足。他每天琢磨这个问题,连看了三天展览。
2014年,卡地亚钟表展宣传册的封面,就是李方乐十年前看过的神秘钟。不用说,他是一定要去的了。
这年夏天并不很热,霾却比往年严重。卡地亚的展览选在黄浦江东岸的上海当代博物馆,这里原本是一座电厂,至今仍留着高耸的烟囱,作为标志。世博会期间,电厂改建为法国馆。世博会结束,荒废了两年之后,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年晚些时候,蔡国强将在黄浦江上放烟火,与此相关的展览“九级浪”就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这次展览,单是“神秘钟”就来了十座。李方乐进了珍宝库,眼睛都要不够用了。更让他惊喜的是,每隔一两个礼拜,会有一个工匠从瑞士飞来,在展览现场演示制表工艺。演示的环节共有四个:宝石镶嵌、倒角、机芯组装、珐琅。其中,宝石镶嵌、珐琅都是装饰性的技艺,李方乐并不十分欣赏,机芯组装也
还好,只有倒角,李方乐最感兴趣。
倒角,简单来讲,就是打磨机器零件。它看似一
项微末的技艺,却是高档和低档钟表的重要区别之一
。高档钟表,零件无论大小,全部精心打磨,表面像一面镜子,边缘像一道光。这样,无论从正面,还是从透明后盖看进去,机械与美呈现一体,价格自然也
上去了。这道工艺虽有机器,却由手工操作,全凭耐心和经验。李方乐在国内从未见过,他想,未来也许用得到。
梁玮是现场的法语翻译,她对李方乐印象很深。
因为演示结束后,一般观众都问:这块表能卖多少钱?做这样的表要花多长时间?但是李方乐上来就问:这用的是什么工具?能不能让我看看?
梁玮记得,李方乐穿白色条纹短袖衬衫,身型瘦小,他说自己是个退休工人,钟表爱好者。梁玮倒觉得,李方乐很有知识分子气质,很有礼貌,总说谢谢,也总担心打扰别人。如果现场人多,李方乐会说,小梁,你们先忙,我等人少的时候再来。但是他对技
术的痴迷,千真万确属于工人。
演示倒角的工匠只有二十多岁,他来自瑞士制表重镇拉绍德封,十多岁开始学习制表。相对于“这块表多少钱”一类的问题,他更乐于和李方乐交谈。他教李方乐如何使用工具,应该用什么手势。傍晚6点半,一天的展览要结束了,李方乐把不懂的问题都记在了小本上。
第二天,李方乐不仅带来了问题,还带来了一个塑料袋。他从塑料袋里拿出自己做的零件,请工匠示范,然后自己打磨,再请工匠帮他修改。三天下来,工匠说,所有的技法,李方乐都已经学会了,只需要
再熟练些。
这次展览,李方乐去了11次,常常等展览关门才离开。他学会了倒角、得到瑞士工匠的肯定,更加有了自信。但是他没有告诉工匠,这门技术,他要用在自己的机芯上。
P17-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