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卡的信仰:崔曼莉中短篇小说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卡卡的信仰:崔曼莉中短篇小说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44 5.9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曼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480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421156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崔曼莉生于南京,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浮沉》(第一、二部)《最爱》《琉璃时代》,中短篇小说集《卡卡的信仰》。
中短篇小说先后获金陵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小说奖等。长篇小说《浮沉》被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最值得阅读的五十本好书之一,改编同名电视剧获第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小说《琉璃时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长篇小说奖。多部小说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日文等。诗歌、散文等发表于《诗刊》《光明日报》等。
四岁跟随外祖父学习书画。作品参展:2012年德国《世界书法与现代书写大展》;2015年今日美术馆《新文人书画大展》;2021年杏坛美术馆《新文人第二届书画大展》。

目录
目录

房间
关爱之石
卡卡的信仰
杀鸭记
山中日记
两千五百公里以外
他乡遇故知
麦当劳里的中国女孩
熊猫
求职游戏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本书是崔曼莉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了《房间》《卡卡的信仰》《杀鸭记》《熊猫》《求职游戏》等篇目,怀揣禁忌心事的花季少女,被叨扰平静生活的写作者,求职路上不断受阻的失业男子……在异乡,在山野,在都市,他们找寻着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这间房间里,他们完成与自我的对话。崔曼莉深入人性的暗角,以冷静、克制的笔调叙写着人的孤独与犹疑,于破碎中捡拾生命的微光,在失去中重建生活的圆满。
崔曼莉冷静克制的文笔常常使人联想到雷蒙德?卡佛或者理查德?耶茨,大概是因为他们笔下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是居住在年轻躯体里的老灵魂。他们都还年轻,可是心却像一块扔在门口脏兮兮的旧地垫,早被踩得疲累颓唐,沾满了尘世的烟火气。——豆瓣读者@李小丢

精彩内容
房间我的房间,大约十二个平方,从靠近阳台门的一对老式沙发旁走出去,阳台上到处是绿色的植物。啊,我说“到处”这个概念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我的视线被控制在房间进门处的大床上。我枕着比常人高出一倍的枕头,身体由北向南,在床上摆出一条直线。由于身体不能移动,它从八岁开始就不再移动。当时我的母亲和我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们准备出门,奇怪的是我不能记起我到底要和我母亲到哪里去,但是我却清晰地记起我看着街对面的车站处缓缓驶进一辆我们要乘坐的公共汽车,我拉着母亲的手,在车辆还挺多的街上,横穿了过去。我常想如果那时候我们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那么我的痛苦可能就会小些,因为错误是由自己的急切而导致的,在承受命运的同时也把一部分的责任转嫁到自己的头上,那么痛苦由此不再纯粹,它更多的是悔恨:如果我不横穿马路的话……。事实上,我们平安地到达了车站,跟着两三个上车的人迈上了公共汽车,我和我母亲的车钱由我放进汽车门口的投币箱里,我喜欢用力地把钱币投进去,它们发出有些闷但还算清脆的声音,从投币箱的入口滑到箱底。我和母亲走到车的中间位置,扶着车座椅的把手站好,这是最后的记忆,我大约应该在那个位置站了有几站路,沿途所见的风景全都想不起来,我现在所能记起的,就是我母亲在最后的时刻给我的拥抱,她几乎一下勒住了我,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飞来的横祸,可能就这一抱真的把我留在了人间,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她和我横穿马路的时候就是我们母女最后相见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我是跑在前面的。
我躺在床上,视线在房间里随脖子的扭动呈直线扫射。我对阳台一目了然,真的可以用“到处”这个词形容阳台上的植物们:它们的颜色非常难以叙述,因为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用“深绿、墨绿、淡绿、浅绿”等有限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千变万化的植物颜色是多么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它们的品种和习性带来的色差,即使相同季节里的两个清晨,由于天气的好坏,晴或阴,甚至两个晴天,由于太阳光的忽多忽少,它们都呈现出与昨天不一样的形态。如果你认为我对于这些实在是没有必要的讲究时,我就要提醒你,亲爱的朋友们,在我一整天的时光中,看着它们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它们是我的伴侣,是我度过漫长时光中不可缺少的朋友。而这样的一整天,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大约十三年吧。
阳台上的植物有的长大了,被挪到了地上,有株文竹居然长到了两米高,全身的叶片茂盛而且稠密,透露出森林才有的气息。后来我父亲为了生计,把它卖给了一家单位。我非常难过这株文竹它要离开我,但是我什么也没和父亲说。我明白他很不容易。那株文竹刚来我家的时候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才十几厘米高,后来渐渐大了,换了大盆,那个盆子占用了太多的面积,以至于我的很多药物都必须放进抽屉里,这拿起来实在不方便,我父亲便把它放在窗台上,这样它缓慢地在我家变换位置,大约两三年变一次,长了有近十年之后,基本上,我认为它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是不管有什么走了、死了,就立即有新的补充进来,而且大多是四季常青的,我父亲对这些东西的热爱影响了一些朋友和亲戚,他们在过节的时候就会送上一盆鲜花,拥簇在我家的阳台。这样,一个父亲对瘫痪女儿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旁人对他们的怜悯就通过这些美好的植物传达出来,装点着我的视线。
这个房间真的很让人感觉舒服。我没有怎么去过别人的房间,但是每一个进来的人都会先对房间发出由衷的赞叹。即使没有那绿色葱茏的阳台一景,整个房间的布置也是尽可能的精彩:床罩、窗帘、沙发套布的花色总是一致。在春天,它们都有一套绿色碎花的衣裳,使面积不是很大的房间突现出整体性。在沙发靠墙的位置,还摆着一台落地灯。它是由假山石做成的,当电机开始工作时,一股水流就从近两米高的山石顶上顺着石缝往下流,然后击打在石底一个小水池一样的圆形陶桶中,这样水流声就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往下流的时候是细细的哗哗声,落进池底的时候是闷闷的嘭嘭声。当然,不管它们如何变化,它们使这个房间有了流水的声音,有了活泼的、不同凡响的动静。至于那个灯,它隐蔽在山石的中间,一般是不打开的。您可想象进入这样的房间,整洁的陈设、潺潺的水声、绿意盎然的阳台,那么即使有一个长年卧床的病人,也不能抵消这房间使您产生的喜爱之情吧。
这个病人,身体被美丽的布匹覆盖着,头靠着柔软的枕头,虽然她不能移动脖颈以下的部位,但是只要有人走进她的房间,她就会绽开微笑。她的头发在清晨就被父亲梳得整整齐齐。为了更方便地照顾她,医生曾多次建议父亲给她理一个光头,再戴上帽子遮羞,但是父亲则给她留了一条长长的辫子,随着季节或者当天的心情给她梳理。在她床头柜的抽屉里,摆放着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头绳和发卡。在这方面的打扮,她可能比许多女孩子都要丰富。“你是一个漂亮的女孩”,父亲从她出事以来就常常这样讲。他竭力让她和平常的女孩子一样,这个“一样”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饱满和自信。即使一根美丽的辫子,只要可以做到,他就不会让她落后于人。
在床头靠里的地方放着一个非常精致的架子。这是我父亲想了许多个日夜才设计出的。它可以固定住一本书,使它站起来,当我看完一页后就用嘴唇轻轻舔过一页,套在架子底固定书页的地方,然后再看。自学有很多好处,可能我的知识不够全面,但是它是符合我的心意的,是按着我的性情扩散开来的。我的学习十分缓慢,对于长年瘫痪的病人,很多细小的事情常常会迫使我中断下来。便溺在床上越来越使我感到羞愧,但这不能受我控制,而且有时因为我父亲必须工作不能在中午赶回来。这些污物就会浸蚀我的皮肤,得上我感觉不到的病。我的肉体是无知觉的,可笑的是,我的鼻子却可以闻见它们发出的不良气味。每当此时,我的鼻子就会使我停滞下来,让我回到那些痛苦的现实中。我焦虑不安,期望父亲赶快回来,同时又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可怜。我,完全是个废人。我所有的学习都不能进行下去,我陷在那些无望的日子里,计算着我的年龄,我已经二十出头了,父亲也快五十了,生活到底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新版序我的小说与我二○一○年的春天,我正在休整。八年不间断地写作,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与两部长篇小说(《琉璃时代》《浮沉》)消耗了大量的心力,我第一次感觉到累。
本来计划休整结束后,我兵分两路,一是继《琉璃时代》之后完成另一部民国长篇,同时,静候着《浮沉》第三部的到来。
我清楚记得构思好《浮沉》第二部的大致内容后,我一直没有动笔。当时出版社与读者们都催得急,我也不便解释。有一天,我从上海乘火车回南京,当时是下午,车厢内光线明亮,车身轻轻摇晃着,很是舒服。也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一小段时间,光线暗了下来,不仅是窗外,窗内的也变得昏暗朦胧。一瞬间,我的心悸动起来,既幸福又带着微微的疼痛。我坐在座位上,略微缩起身体,尽量减弱冲击。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命运扑面而来。我知道我可以动笔了。
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我一见钟情的爱人。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相遇,总之除了构思与写作,这种相遇是我小说的生命之源。我从不认为小说是死的,我认为它们是活的,不仅活而且活活泼泼,充满了能量。
它们引领着我,给予我小说创作中所有的需要,而我则通过文字,一点一点将它们呈于人世间。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宁愿不动笔。
就在那个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去超市买东西,父亲来电话,让我回南京。他说小舅走了。我莫名其妙地一阵愤怒,质问他什么叫走了。
父亲说,母亲和舅舅们一起去踏青,在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小舅走了,大舅在抢救,母亲正被救护车送往南京。他让我赶紧买票回家。
记得那一晚我反复给父亲打电话,我怀疑母亲已经不在了,他怕我扛不住,所以欺骗我。我不停地告诉他我可以的,我能行,直到我听到急救医生说,母亲还活着,这才稍稍安心。
事隔十年,我到现在依然感觉如在梦中,似乎有人拍下我的肩膀,我就能醒过来。那场车祸没有发生,小舅还活着,生龙活虎地与我聊天。大舅更活着,已经搬到北京画画,如他当初所说,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都完成了,作为艺术家,他要把人生最后的时间都献给艺术,当一个文艺老青年。
小舅是我的故事会,我们俩坐下来东南西北,比着说故事。大舅是艺术会,东说西说,总离不开书画。我出生时,他们都没有成家。我像一个小尾巴,在外婆家跟着他们玩耍。大家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不仅说不完,还要比着说,比谁说得更有趣,谁说得更精彩。他们心里有忧愁,但从不表现,我则无忧无虑,笑得从板凳摔进桌肚里。
人生很多底色,就在那样的聊天中渐渐建立了。而外公与大舅的争论,永远是聊天里不可少的内容:什么是如锥画沙?什么是入木三分?碑学与帖学、二王与钟繇、用笔与结体、继承与创新……中国艺术的千古之争,父子俩论起来没完没了,我和小舅互相挤眼睛,趁机多喝茶、吃点心。
后来两个舅舅各自成家,相聚少了。再后来我离开家乡来了北京。外公外婆高寿去世后,大舅常自嘲,说父母走了,他是面对死亡的第一梯队。大家听了哈哈乐,说我们是长寿家族,他这个队要排很多年的。
我们在有常里过得太久了。日日生活、年节聚会,老人们老到不能再老了,就离开人世。我们忘记了世事无常,人生的伤心之外,还有不可测。
一夜不曾合眼,我飞回南京。下飞机打给父亲,父亲的第一句是大舅走了。
我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充满愤怒,我不像去照顾母亲,倒像去打仗,要在死神带走两位舅舅之后,为抢夺母亲而战。
车窗外江南春色翠绿娇艳,我的心沉入一片白色茫茫。我的眼睛和心灵产生了分离,我陷入漫长的噩梦,并且再也没有能力醒过来。
夏天之后我回到北京,精疲力尽。
此后秋天、冬天、春天。我不断接到母亲、舅母们的电话,话说来说去,如同她们的悲伤一样,怎么说也说不完。
第二年春天,南方暴雨,母亲于深夜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她说她开始写字了,家里的书画不要断了。
不要断了。
外公与大舅对我的教育纷纷回到眼前。我虽然走了一条文学之路,但艺术启蒙与熏陶是我的文学基础。我有一支笔,没有写字画画,却可写小说。我要把那些争论写进小说,写成小说。这不是他们的故事,也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一个不要断了的故事。
我把宣纸铺在地上,写下巨大的两个字“风舞”。
从这两个字开始,我重读中国古代书论与画论,重新拿笔恢复书画训练。这不是为了疗伤,更不是为了写外公与大舅的命运,而是为“不要断了”。
“不要断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艺术也罢文学也罢,文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从来都是“不要断了”。
梁启超说,知识分子研究学问,既要精微又要博杂,更要用平实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大众。
如果这个语言是一个故事、一本小说呢?
“不要断了”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有大师与学子们的薪火传递,有大学的建设与教育,还有很多家长们带着孩子奔波在少年宫、培训班、书画展……而在江南的某些年的某些时刻,是父子俩对坐桌前,不停地探讨与实践。当这一切变成激情与爱,潮水一般向我涌来,我的努力,则是以我之笔写下一部小说。
此后九年,我不停地对书画进行学习、研究与实践,同时一遍又一遍创作并修改小说开头、小说语言、小说结构、小说的一切又一切。
很多人问我,你还写《浮沉》三吗?
还有人问我,你还写作吗?
我张了张嘴,不知从何答起,只说,在写。
不要断了,不能断了。
我有责任,更有发自心底的爱意与执着。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我的《浮沉》一、二部,《琉璃时代》与《卡卡的信仰》,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以这篇小文作为再版自序,说说我的这些年。没有写完的小说我一定会写完,而完成的作品不论好坏,在当时我都尽力了。
现在再看它们,缺点有的,遗憾有的,但是,没有后悔。
大概这就是青春吧。
崔曼莉2021年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