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14
3.3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邢小俊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1983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1396287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邢小俊,祖籍陕西耀县,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当代青年作家,近年来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创作,作品因时代性和家国情怀备受瞩目。
鲁迅文学院24期高级研修班毕业,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中国第三届网络文学散文特等奖、首届昭明文学奖、陕西省青年文学奖、陕西年度文学奖。作品连续4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被中国翻译出版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等语言。
获西安市文化领域首届“西安之星”(2018);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2017);陕西省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2018);“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记录西安”年度人物(2017);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2016)等荣誉。
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理工大学等三所大学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目录
序言一唱响与传递
序言二不疯魔,不成活
我这一生和老腔
第一章老腔与两个人伯乐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向世界,后推手党安华:剥离老腔与皮影
第二章老腔之源
独特的艺术价值
文人眼中的老腔之魂
内容摘要
《华阴老腔》是一部报告文学。该书真实、具体地报告了这个古老而珍贵的地方剧种——老腔曲折起伏的命运,非常详实地叙写了陈忠实、党安华、林兆华等有识之士在巧妙地继承老腔传统艺术基础上改进、丰富和更新老腔,使老腔再展绚烂的过程。同时,也真切、生动地讲述了像张喜民、王白毛等老腔艺人与老腔的艺术生命牵连和命运起伏的故事,以及老腔在新的推进过程中的困惑、矛盾、艰难和趣事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该书还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二维码视频互动手段,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通过扫码进行视听,阅读方式新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主编推荐
全书多处定制视频 深度探究远古唱腔之谜
一本可以边阅读边扫码看视频的“互动书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陕西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华阴老腔》是青年作家邢小俊长期关注老腔艺术、采访老腔艺人而写就。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老腔的起源与发展,展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记录了近些年来老腔变革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能够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充分展现了老腔艺术精彩夺目的鲜活历史。该书扎根于传统、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为老腔在新时代的普及、传承和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精彩内容
濒于危境的华阴老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蓦然复苏,奇迹般地创造了传统曲艺的新辉煌。但是,很少有人知晓,华阴老腔走出传承困境的艰辛过程,以及它和大作家陈忠实先生之间的深厚渊源。
采访中,我经常想:陈忠实先生一生除过巨著《白鹿原》,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直接推动了老
腔的传承和发展。
一、伯乐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向世界结缘陈忠实先生一辈子业余爱好甚少,就是好抽卷烟,好看足球赛事,好听几句秦腔,尤其以华阴老腔为甚。
他不会唱,就是喜欢听。每每听到忘情,就会哈哈大笑或是“捶胸跺脚”“咬牙切齿”。
陈忠实先生与华阴老腔是在2004年初结缘的。这一天,老腔艺人到西安为陕西省“两会”代表、委员演出,陈老师恰好在台下观看,但台上的艺人们并不知道这次邂逅及其意义。
就是这一天之后,陈忠实一边极力向外界推介着老
腔,一边将更多精力投注在它的生存危机与传承上。据陈忠实2012年8月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描述:2004年春节的气氛尚未散尽,一台陕西民间多剧种的演出当晚开幕,不属商业性质的演出,只供喜欢本土
文化的各界人士闭门欣赏。
朋友随口列举出诸如眉户戏、线腔、碗碗腔、阿宫腔、
关中道情、同州梆子、老腔等多种关中地区的戏曲剧种。这些地方小戏我大都看过演出,也不甚新鲜,只有他最后说到的老腔,在我听来完全陌生。尽管他着重说老
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
惊诧之类的反应,这是基于一种庸常的判断: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
其影响的宽窄了。
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堂吼
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
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
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再看白发白眉的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可能就是那一次,陈忠实老师对老腔有了更深的印象……据党安华叙述,当时的华阴老腔作为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正呈现萧条之情状,与许多非遗项目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他正为老
腔的后继无人乃至失传而揪心——老腔艺人中最大的七十八岁,最小的也已经六十
一岁,传承人屈指可数,老
腔呈现几近失传的濒危状态
。
过去,有不少活跃在乡村的自演自乐的或紧凑或松散的老腔班社,由于现代文艺的挤压,渐渐失去了观众,面临着要么解散,要么几乎没有演出之机的困境。老
腔衰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效益太差,演出收入低微,不仅年轻人看不上这个行当,就连过去那些颇具演唱天赋的老艺人,也因入不敷出而另寻生计去了。到了2000年前后,华阴就仅存“白毛”(王振中艺名)、喜民这两个领头的拿得出手的老
腔班社了。 后来隔的时间不长,陈忠实先生成立了一个白鹿书院,开业时把老腔艺人邀请到灞桥演出,台下坐的都是些文化界名人。当天老腔艺人只演出了两个节目,但是在场的文化界名人激动得不得了,都喊着:“再来一个!”后来盛情难却,老腔艺人把演出过的那两个节目再演了一遍。好多文化名流都和艺人们合影,有些还要艺人们给他们签名。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张干一,著名导演林兆华,看了老腔后都赞叹不已。当时给党安华印象最深的是,省上著名书法家吴三大,观看的时候一直在声嘶力竭地喊:“美得很!美得很!”著名作家张贤亮激动地说:“这是生命的呐喊和挣扎,你们让我看到了我多年都没有这样激动过的节目。”在那次邂逅的两个月后,陕西省发改委到华阴做民间文化调研,一行人向当地文化部门提出要看老腔。带队的一位领导说:“陈忠实老师推荐说,华阴有个好东西,那就是华阴老腔,这次我们一定要看看。”当地文化部门一听这才急了,赶忙调请来老腔班社,七八位年过花甲的艺人被派去的车拉到市府大院,就在大院里一开阔处临时搭台,石破天惊般扯开了嗓子。
听着那一声声狂野不羁
的呐喊,看着台上一位位老
艺人饱经沧桑的容颜,调研组一行人感动得几乎要落泪。
这次调研后,华阴老腔声名远播,之后又被邀请前往西安音乐学院演出,第一
次登上了大雅之堂。
P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