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选(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楚辞选(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79 3.7折 24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侃如,龚克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02016349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4元

货号31339038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陆侃如(1903—1978),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国诗史》(合著)、《中古文学系年》等、《文心雕龙选译》(合著)等。
龚克昌,1933年生,福建漳州人。山东大学教授,主要代表著作有《汉赋研究》、《中国辞赋研究》等。

目录
目录
导读

前言

屈原
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节选)
离骚
九章
涉江
哀郢
怀沙
橘颂
招魂(节选)

宋玉
九辩(节选)

知识链接

内容摘要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如宋玉、景差、贾谊等人的作品集。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他们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了一部总集的名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个人专著诗集,与《诗经》并列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中作品数量最多的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宋玉的《九辩》也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篇作品。《楚辞选》选录了屈原、宋玉的代表作。注释简洁,译文清畅,扫除古奥难懂的障碍,接触最纯粹的诗人心灵,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精彩内容
导读“楚辞”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书名,它是一部与《诗经》并列的诗歌总集。二,它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诗体,主要流行在楚国,作家如屈原、宋玉也都是楚国人。
  作为诗歌总集,《楚辞》最初由西汉刘向编辑成书,共十六卷,除了收录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外,还有屈原之后,宋玉至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学习、模仿屈原作品的诗歌。后来,东汉王逸为该书作注,编成《楚辞章句》,共十七卷,最后一卷为他自己的模拟之作《九思》。这个十七卷本《楚辞章句》就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楚辞》最早的面貌。
  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的主要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引),所谓的“楚语”就是楚国独特的词汇,如羌(qiānɡ)、些(suò)、只(zhǐ)、侘傺(chàchì)、蹇产(jiǎnchǎn)等,特别是“兮”字的用法,极为灵活而有特色;所谓的“楚声”是指诗歌的顿挫悲壮,或韵或否;所谓“楚地”是指诗中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沅、湘、江、夏首等;所谓的“楚物”主要指楚地特有的植物,如茝、荃、蘅、申椒、菌桂等。这些东西都具有鲜明的楚地自然与文化特色,而奠定这种风格特色的主要功臣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之间,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他本人的诗歌和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屈原列传》,但是屈原诗歌里涉及行迹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而《屈原列传》的记载也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因此,屈原的生平事迹还是比较模糊的。关于他创作那些诗歌的时间和地点,更是难以准确判定。下面我们就从宏观的角度做些介绍,以为参考。
  屈氏,与昭、景并列,号称楚国三大姓氏,他们是从楚国王族分化出来的贵族。屈氏可以追溯至楚武王的儿子瑕,瑕被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后世所说之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氏)。春秋战国时期,屈氏涌现过不少有名的人物,除始祖屈瑕外,还有屈完、屈到、屈匄等人,屈氏与楚王同宗,因此,经常担任楚国的重要官职。
  屈原生活在楚威王、怀王、顷襄王时期,他也同样有过担任重要官职的经历。屈原最初的官职据说是三闾大夫,主要执掌屈、昭、景三大贵族子弟的教育。后来又被楚怀王委以重任,担任楚国重要的官职左徒,这是仅次于楚国宰相的职位,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楚怀王为什么要重用屈原?我们可以从时代氛围中去推测。楚怀王在位之时正当战国时代的中后期,当时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竞争非常激烈,诸国时而合纵(主要齐、楚、魏、韩等一些国家联合抗秦),时而连横(主要指秦与六国中某些国家联合),形势变幻不定。总体而言,这时的秦国已经显出优势,在与列国的竞争中获利较多,楚国虽是大国,却常常处于下风。也许正是有感于形势的严峻,年轻的楚怀王重用屈原希望进行改革,屈原也有感于怀王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地辅佐,两个活力迸发的青年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在内政方面,他与楚王商量国事,发布政令;在外交上,他善于周旋,接待各国使臣,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顺便介绍一下屈原的外交思想,屈原是偏向“合纵”的,即联合齐、魏等国共同对抗秦国,当时有句谚语,说“从(通‘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合纵对楚是比较有利的。不过,楚怀王、屈原这种君臣信任的关系没能维持多久就被破坏了。当时有个上官大夫很嫉妒屈原,有一次,屈原替怀王草拟宪令,还没有拟好,上官大夫就想抢过去看看,宪令乃机密之事,屈原自然是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的面前进谗言,说:“屈平为大王撰写宪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每一次发布宪令,屈平都自夸得很,说是自己的功劳,并炫耀除了他屈平,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好。”这话的言下之意是屈原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楚怀王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他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虚假自信。上官大夫的谗言恰好击中他的虚荣心,虚假的自信说服不了自己,所以他很容易把屈原的这种高傲误解为是对他的羞辱,于是他革去了屈原的官职,不予重用。
  担任左徒是屈原最得志的时候,但是这种君臣知遇的关系没能维持多久就结束了,自此之后,楚怀王有意疏远屈原,这让拥有宏伟志向的屈原非常失落。年纪轻轻的他受此挫折,心里毫无准备,心情忧郁的程度逐渐加深。忧愁久了,思虑多了,他对楚王也生出许多抱怨,对上官大夫这种专事谗陷的自私小人尤其厌憎。他怎能不恨?再造一个辉煌的楚国是他宏大的抱负,如今铩羽,这不是一般的失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屈原又遭受了更严重的惩罚,他被楚怀王流放了。流放之地是汉北。汉北的环境是蛮荒的,怨恨、忧愁、烦恼、苦闷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如蜂虿的毒刺扎入心灵,精神上的剧痛传递到每个神经末梢,这让诗人的情绪更加敏感,更加激烈,但他无处诉说。据说,这时他创作了《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诗共有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长篇抒情诗之一。屈原用象征和譬喻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在楚国政治生活中的境遇,即用香草、美人指称正直、光明俊伟的人物,主要是指楚王或自拟,用恶草、恶鸟比喻邪曲的小人,主要指政敌。在诗中他把自己的世系、生平、情感和“美政”理想都尽情地倾吐出来,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与怀王难以遇合的苦闷,但他始终寄希望于怀王,诗中描写急切寻求“美女佳偶”的行为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他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够觉醒,不被周围的小人蒙蔽。但是,他的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失败之后,屈原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楚国,像战国时期的商鞅、苏秦、张仪等人那样,到别的国家去做客卿。另一个选择是终老楚国。对屈原来说,不是楚国的辉煌就不是辉煌,因此,屈原选择了后者。
  在汉北,屈原到过鄢鄀,这是楚国的旧都,楚昭王曾经迁都于此,这里可能还保留着往日的宗庙。在这些宫殿庙堂的墙壁上,还画着天地神灵和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屈原看到这些遗迹,徘徊往复,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天问》。《天问》基本上每句都是问题,总共有170多个问题,从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再到春秋五霸的历史,诗人连绵不断的呵问质疑。这是一首情感炽烈的奇特长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朝堂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张仪访楚。张仪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这时他是秦国的“客卿”,他来到楚国,意欲何为?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事情的背景。楚怀王在位的第十六年,楚与齐“合纵”,结成了比较稳固的联盟关系,此时秦恵王动了攻打齐国的心思,于是就想破坏楚、齐联盟的关系。于是,秦恵王就派张仪使楚施展离间之计。来时,张仪为楚王准备了一份厚礼——“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为什么“商於之地六百里”是一份厚礼呢?“商於之地”中的“商於”是商和於两个地名的合称,在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位于秦岭南麓,是秦、楚交界之地。秦岭高峻,阻塞南北,为地理区域划分的天然屏障,商於之地有一条跨越秦岭的交通孔道,战略要地武关就在这里,经武关北上越秦岭可以直达关中,同样自武关东出,也可畅通楚国的腹地,所以古人说:这个地方“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陕西三(西安府下)》)。
  商於地区对楚国参与北方中原地区争霸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春秋时期楚国就与晋国长期在此拉锯争夺。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取代三晋,继续与楚国争衡,并据有该地。为此,楚国不得不在商、於临近的地区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同时北上中原也不得不以此为“后顾之忧”,因此,秦据商、於,控扼武关,不仅战略上牵制了楚国,在军事资源方面也在消耗楚国。所以当楚怀王听张仪说,秦王愿意割商於六百里之地与楚,不由得被兴奋冲昏了头脑。他心动了,并主动忽略被欺诈的风险,不加思索地与齐绝交。绝齐之后,怀王派使者去秦办理土地交割事宜,结果张仪诈称,当时约定的是自己采邑“六里之地”,不是商於六百里之地。楚怀王绝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秦国和张仪如此羞辱自己,真是欺人太甚,于是他决定予以反击,发兵攻秦。
  怀王十七年春,秦楚在商於之地东部——楚国的丹阳打了一仗,结果楚军失败,大将屈匄被俘,八万将士被秦人斩首,还丢掉了汉中郡。怀王很不服气,再次兴兵,这次兵锋深入秦境,直达关中蓝田(离秦都咸阳很近),与秦激战,但就在此时,魏国的军队却来窥伺楚国,楚国后防空虚,于是军心摇动,又被秦军打败。楚国连遭重创,只得主动割让两城求和。怀王处处被动,这时他又想起了屈原,于是重新启用屈原,并要他出使齐国,重建盟关系。屈原不辱使命,完成任务。楚国的危机暂时得到纾解。
  在屈原去齐国的时候,秦国也派了使者到楚国,表示愿意归还汉中郡,以与楚国修好。怀王深恨被张仪羞辱,愤恨地说宁愿不要汉中郡,也要得到张仪。张仪听到这样的话,竟然主动提出再度出使楚国。不久,张仪带着大量的金钱再次来到楚国,这次他大行贿赂之策,首先买通怀王的宠臣靳尚,并通过靳尚等人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在靳尚、郑袖的活动下,怀王最终释放了张仪。屈原回来后,追问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这才醒悟过来,但是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屈原虽然重新被启用,回到了朝堂,但他与怀王的关系,不可能再回到彼此信任无间的程度。怀王十九年,楚王祭奠十七年秦楚之战阵亡的将士,屈原创作了《国殇》,这首诗是《九歌》中的一篇。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祭祀鬼神活动中的乐歌改写创作的一组诗歌。《九歌》带有表演性,它原来应该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如今只有屈原的歌词保存下来了。这组诗歌共十一篇,九篇祭祀神灵的歌曲、一篇祭奠将士亡灵的《国殇》、一篇送神歌曲《礼魂》。祭祀的神灵分别是:(1)东皇太一(天的尊神);(2)云中君(云神);(3)大司命(主寿命的神);(4)少司命(主子嗣的神);(5)东君(太阳神);(6)湘君(湘水之神);(7)湘夫人(湘水之神);(8)河伯(河神);(9)山鬼(山神)。这些祭祀神灵的歌曲摹写人神情感,有的肃穆庄严,有的缠绵悱恻,深挚感人,堪称杰作。
  怀王二十年以后,楚国的国势日益衰败,怀王的治国策略也越来越无效力,尤其是外交、军事方面,接连受挫。怀王二十六年,齐、魏、韩责楚背叛盟约,共同伐楚,怀王以太子为质,乞秦出兵援助。二十八年,楚太子自秦国逃归,秦国又联合齐、魏、韩伐楚,杀楚大将唐眜。二十九年,秦又攻楚,斩首二万余,并杀大将景缺。遭受接二连三的失败,楚怀王垂头丧气,早已失去了理想和斗志。三十年,秦昭王再次发动对楚战争,并约怀王到武关会面,大臣昭睢建议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力主赴会,经过一番犹豫,怀王决定赴会,但一进武关,果然就被秦人扣留了。秦国要挟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怀王拒绝,次年楚人即扶持楚太子即位,是为顷襄王。子兰则担任令尹,执掌楚国之政。
  顷襄王三年,楚怀王客死秦国,秦人归还遗体。屈原有感于自己的一生与怀王纠葛最多最深,于是创作了《招魂》。《招魂》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极力铺张华丽的宫室、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美的饮食、热烈的歌舞等,以此招怀王的亡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怀王之死的哀悼惋惜之情。
  在顷襄王时期,屈原再一次被流放,具体的时间和原因难以考证。这次流放之地主要在“江南”地区。据学者考证:最初,屈原从郢都出发,沿长江、夏水向东南流亡,经过洞庭湖和夏浦,然后到达陵阳,在陵阳停留了几年,后来又到了鄂渚,之后又去了辰阳、溆浦,最后在长沙东北的汨罗江投水而死。这段时期的流亡时间非常长,经过的地方也很多,其中一些经历也写进了诗里,如《涉江》《哀郢》《怀沙》等都有涉及。《涉江》《哀郢》等也都是好诗,后来人们(极有可能是刘向)把这几篇诗与《惜诵》《抽思》《橘颂》等作品合编在一起,取了一个总名叫《九章》。
  《哀郢》诗据说是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之后。屈原听到郢都被破的消息,非常难受。他对自己的宗国有深厚的感情,他不忍心再看楚国一天比一天更坏的样子,于是最后选择自沉汨罗江,结束了坎不遇的一生,《怀沙》就是他弃世前的作品,相当于绝命辞。
  屈原之后,楚国最有名的辞赋家是宋玉,有的人说宋玉是屈原的学生。《楚辞》所收宋玉的作品叫《九辩》。宋玉主要生活在楚顷襄王时期,他也是个在政治上不得志的人,《九辩》一诗主要抒写其才华出众,却受奸人排挤,不被重用的境遇,抒发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宋玉的情感没有屈原激烈,调子相对温和一些。这首诗的第一段关于“秋气”的描写脍炙人口,名垂千古。
  《楚辞》对后世诗歌、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就切近的影响来说,它直接催生了汉赋。在汉赋中,有一体便命名为“骚体赋”,此体直承《离骚》而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在汉代的宫廷中,《楚辞》诵读也是一项特别的流行节目,为此,汉宣帝还曾特别征召九江被公入宫诵读《楚辞》。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他的宏著《文心雕龙》中给屈原的作品以极高的评价,他说:《离骚》这样的作品,“固已轩翥诗人(指《诗经》作者)之后,奋飞辞家(指汉赋作者)之前”,发挥了“文之枢纽”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并不夸张。《楚辞》对唐代以后作者的沾溉也是很明显的,我们仅举两个大诗人的例子以概其余。第一个例子是李白。李白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情感奔放,有时难以羁束,当其情感特别激烈动荡的时候,他就会选用“楚骚”的句式,如他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就是学习《楚辞》的显证。第二个例子是杜甫。杜甫对屈原、宋玉的倾慕有非常直接的表达,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想跟屈原、宋玉平起平坐),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等等。大诗人的例子足以说明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赵蔺璧前言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者的作品集,最初由汉代学者刘向收集编辑,王逸等人加以注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个人专著诗集。
屈原生长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楚国。楚国本来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地点在现在的湖北省西部。到东周的时候,楚国的版图逐渐扩大,差不多包括整个的长江流域。由于南方劳动人民的努力,这个地区的生产日益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到战国时期,楚国终于成为一个可以和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鼎足而立的强大王国。
就文学方面说,《诗经》里的《周南》、《召南》两部分中,可能有一些是长江流域的民歌。其他古书中,也零星记载了几首南方的诗歌,如《说苑·善说篇》载的《越人歌》、《论语·微子》载的《接舆歌》、《左传·哀公十三年》载的《庚癸歌》,等等。但更重要的,当推《九歌》十一篇。
《九歌》原来是屈原以前的楚国民间祭歌。当时由于时代的限制,人们还相信祭神可以求得神对生产和生活的佑护。人们甚至认为神和人有同样的气质,因此在很多诗歌里,也把神写得具有悲欢离合的情感。其中《国殇》比较突出,里边表达了悲壮的爱国激情。一般说来,这几篇的感情比较充沛,语言比较清新,成为楚国诗坛上较早的佳作。而它的光辉成就是和屈原的修改加工分不开的。
屈原名平,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四○至前二七八年间。他是楚王的后裔,二十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这是一种仅次于楚相的高级官职。他在政治上一方面主张励行法治,任用贤人,因而得罪了当时腐朽的贵族;一方面主张联合齐国来对抗咄咄逼人的秦国,因而引起秦王的痛恨。秦王派张仪到楚国,和楚国的败类勾结起来,竭力排挤屈原。结果屈原果然被放逐出去了,而楚国也一天一天削弱了。屈原最后自沉在汨罗江里,年月不易断定。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兵打破楚国都城郢都,他的自杀可能与此有关。
屈原究竟有多少作品,现在不易断定;除《九歌》外,主要还有《离骚》、《九章》(九篇)、《天问》等篇。爱国主义精神是屈原写作的动力。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是要使楚国日益强盛。他努力向这个理想迈进,不怕坏人的捣乱,不怕流放和死亡。由于阶级的局限,他对楚王还抱有幻想;他虽对人民有一定的关怀,但充满着矛盾和彷徨的复杂心情。他的爱国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肯定的。
这些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内容,化为热情洋溢、笔致奔放的卓越诗篇。屈原运用神话传说,借譬美人芳草,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楚地方言,写成纵横恣肆、惊心动魄的抒情杰作,给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打下雄厚的基础。这种文体被称为“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以后,楚国还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其中宋玉比较突出。不过,他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玉的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也很少为后人所知。据说他是屈原的学生,在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时做过大夫。作品十六篇,多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九辩》可信。
本书所选的是:屈原的《九歌》、《离骚》全文和《天问》、《九章》的一部分;宋玉的《九辩》和作者未定的《招魂》的若干段落。这样屈宋的重要作品大都在这里了,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楚辞”这种文体的基本面貌。同时,对每篇作品作了简要的说明、解释,并附以译文。译诗本非易事,译者又乏诗才,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尽量用直译方法。在这一方面,从已出版的几种译文中受到不少启发,是应该感谢的。限于水平,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望读者多多指教。陆侃如一九六四年七月稿龚克昌一九七九年七月增补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一、《楚辞》的文化背景  “楚辞”是先秦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位于南方的楚国在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楚国与北方各国有着广泛的接触交流,吸收了中原文化。中原的文化思想一定程度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楚国巫风盛行,充满原始宗教的巫风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楚辞》中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以及丰富的神话故事的运用等,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楚辞”就是一种带有楚地巫音色彩的诗歌。
二、 风格特点楚辞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所采用的是五言、七言等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任意扩充。这种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句中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以及“之”“夫”“于”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三、 作家评价《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司马迁对屈原的人品、诗歌作了崇高的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刘勰评价:“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鲁迅称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要点提示】一、 《楚辞》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正如为《楚辞》作注的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二、 理解与运用1.名句默写(1)《离骚》中“,”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
(2)《离骚》中“,”,表达了屈原期望楚王能够纵马向前,自己甘愿做开路先驱的政治理想。
(3)《离骚》中屈原表示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只在意自己内在品质美好的诗句是:“,。”(4)《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以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
参考答案:(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的源头是《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答案:D刘向辑录的不仅仅是屈原作品集,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国殇①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②,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注释:①选自《九歌》,是一首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②躐(liè):践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强大与来势汹汹。
B.“矢交坠兮士争先”一句表现了楚国将士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
C.诗歌第一节后六句极力描写战场的惨烈,楚国将士英勇拼杀,终于战胜了敌人。
D.“身既死”两句突出赞颂了在战场上牺牲的楚国将士虽死犹生、浩气长存的精神。
答案:C“终于战胜了敌人”出错,本诗没有说明战胜了敌人,而是描写了楚国将士最后尸横遍野的惨烈结局。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