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系统(原书第2版)
  • 机器人系统(原书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机器人系统(原书第2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5.94 7.1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斯洛文)马塔伊·米赫尔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9916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31352991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译者序<br/>前言<br/>第1章 绪论  1<br/>1.1  机械手  3<br/>1.2  工业机器人  6<br/>第2章 齐次变换矩阵  9<br/>2.1  平移变换  9<br/>2.2  旋转变换  10<br/>2.3  位姿和位移  13<br/>2.4  机器人的几何模型  16<br/>第3章 机器人机构的几何描述  21<br/>3.1 运动副的矢量参数  21<br/>3.2 机构的矢量参数  24<br/>第4章 方向  30<br/>第5章 二连杆机械手  37<br/>5.1 运动学  37<br/>5.2 静力学  41<br/>5.3 工作空间  42<br/>5.4 动力学  46<br/>第6章 并联机器人  54<br/>6.1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  54<br/>6.1.1 自由度数  55<br/>6.1.2 并联机器人的优点和缺点  57<br/>6.2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编排  57<br/>6.2.1 斯提沃尔特-苟夫平台  57<br/>6.2.2 德尔塔机器人  58<br/>6.2.3 平面并联机器人  59<br/>6.2.4 并联仿人肩  60<br/>6.3 并联机器人的建模与设计  61<br/>6.3.1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参数和坐标  62<br/>6.3.2 并联机器人的逆向运动学和正向运动学  63<br/>6.3.3 设计并联机器人  64<br/>第7章 机器人所用传感器  66<br/>7.1 感知原理  66<br/>7.2 运动传感器  66<br/>7.2.1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66<br/>7.2.2 电位计  67<br/>7.2.3 光电编码器  68<br/>7.2.4 磁编码器  72<br/>7.2.5 转速计  72<br/>7.2.6 惯性测量单元  73<br/>7.3 接触式传感器  75<br/>7.3.1 触觉传感器  75<br/>7.3.2 限位开关和碰撞传感器  76<br/>7.3.3 力和力矩传感器  76<br/>7.3.4 关节力矩传感器  78<br/>7.4 接近和测距传感器  79<br/>7.4.1 超声波测距仪  79<br/>7.4.2 激光测距仪和激光扫描仪  81<br/>第8章 机器人视觉  83<br/>8.1 系统配置  83<br/>8.2 正向投影  83<br/>8.3 反向投影  88<br/>8.3.1 单摄像机  88<br/>8.3.2 立体视觉  90<br/>8.4 图像处理  92<br/>8.5 从图像获得物体位姿信息  92<br/>8.5.1 摄像机标定  93<br/>8.5.2 物体位姿  94<br/>第9章 轨迹规划  96<br/>9.1 两点间轨迹的插值  96<br/>9.2 路径点插值法  98<br/>第10章 机器人控制  104<br/>10.1 基于内部坐标系的机器人控制  105<br/>10.1.1 PD位置控制  105<br/>10.1.2 具有重力补偿的PD位置控制  106<br/>10.1.3 基于逆向动力学的机器人控制  107<br/>10.2 基于外部坐标系的机器人控制  110<br/>10.2.1 基于转置雅可比矩阵的控制  111<br/>10.2.2 基于逆雅可比矩阵的控制  112<br/>10.2.3 具有重力补偿的PD位置控制  112<br/>10.2.4 基于逆向动力学的机器人控制  113<br/>10.3 基于接触力的机器人控制  115<br/>10.3.1 通过逆向动力学线性化机器人系统  116<br/>10.3.2 力的控制  117<br/>第11章 机器人工作环境  120<br/>11.1 机器人安全性  120<br/>11.2 装配过程中的机器人外围设备  124<br/>11.3 供料装置  125<br/>11.4 传送带  129<br/>11.5 机器人抓爪和工具  130<br/>第12章 协作机器人  135<br/>12.1 协作工业机器人系统  135<br/>12.2 协作机器人概述  136<br/>12.3 协作操作  138<br/>12.3.1 安全可控的机器人停止  139<br/>12.3.2 示教  139<br/>12.3.3 速度和距离监控  140<br/>12.3.4 功率和力的限制  142<br/>12.4 协作机器人的抓爪  144<br/>12.5 协作机器人系统的应用  145<br/>第13章 移动机器人  147<br/>13.1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148<br/>13.2 导航  153<br/>13.2.1 定位  153<br/>13.2.2 路径规划  156<br/>13.2.3 路径控制  157<br/>第14章 仿人机器人  163<br/>14.1 双足移动  164<br/>14.1.1 零力矩点  164<br/>14.1.2 步态生成  166<br/>14.2 模仿学习  169<br/>14.2.1 观察人类运动并将其迁移至仿人机器人运动  169<br/>14.2.2 动态运动基元  172<br/>14.2.3 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收敛性  173<br/>14.2.4 点到点运动的动态运动基元  173<br/>14.2.5 通过单次示教估算DMP参数  176<br/>14.2.6 DMP调制  177<br/>第15章 工业机械臂的精度和重复性  180<br/>附录 圆周运动加速度的推导  189<br/>参考资料  191<br/>索引  192

内容摘要
本书只需要读者对物理和数学有基本的知识,内容涵盖:机器人学概论、工业机器人机构的基本特征;、机器人机构几何模型、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器人传感器和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视觉、执行器轨迹或力的基本控制方案;带有进给装置和机器人抓手的机器人工作单元。第二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扩展了新主题: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类人机器人。本书适用作为电气、机械、计算机、土木等专业的机器人学入门课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