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惑亦惑:摄影的境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不惑亦惑:摄影的境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3.41 4.9折 8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忠民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7910329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31078083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忠民,1972年出生,浙江省松阳县人,摄影师、写作者。著有《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乡村空间》《不惑亦惑:摄影的境界》。参加的展览主要有:2011年:《百工》,“土地·岁月·人民”摄影联展,美国三个城市及丽水摄影节巡展;2012年:《人家物语》,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2013年:《棚户区》,“棚户区”摄影联展,丽水摄影节;《中堂》,“物语”乡土摄影五人联展,丽水摄影节;2014年:《寻常物》,第七届杭州市民摄影节;《父亲的工具》,“直觉与转变”摄影联展,丽水摄影博物馆;2015年:《中国山水》,丽水摄影节优秀展览;《极简至美》,“手机的本子”特别展,大理国际影会;《老街记忆》,“江南秘境”摄影联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人家物语》,“城市·故事”全国主题摄影大展;2016年:《中国山水》,第二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双年展;《乡村空间》,“凝视”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2017年:《乡村空间》,“空间·新风景”摄影联展,广东长安摄影周;《乡村空间》,提名入选2017浙江纪实摄影展;《乡村空间》《极简至美》《褪色的田园》《碧湖新农村》,丽水摄影节;2018年:《乡村空间》,乡村记录者群展,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2019年:《我们一家人》《一山一城》,丽水摄影节;2020年:《民宿图谱》,“透·视”莫干山驻地艺术家六人展,第二届长三角摄影艺术周;《乡村空间》,“诗画浙江”全省风景摄影大展。

目录
目 录
自序

书法、摄影及其他
专业与业余
胶片还是数码
黑白还是彩色
抓拍还是摆拍
实拍还是PS
拍还是不拍
“骑墙”与“翻墙”

拍点啥好呢
拍给谁看呢
多拍有用吗
如何学习提升
该读哪些书
如何观看展览
如何策划展览
何谓“策展人”
看不懂的疑问
如何做摄影书
摄影是减法吗
《论摄影》必读吗
CONTENTS

专题的深度
民俗的多彩
调查的价值
评选的意义
评价的体系
街头的魅力
家庭的舞台
肖像的风采
物件的述说
风景的可能
私密的世界
器材的语言
手机的潜力

谈摄影,谈什么
当代与当代摄影
摄影之外,艺术之外
摄影与绘画的纠葛
电影中的摄影
摄影工作坊:观察与反思
浙江松阳本土摄影的转型与突破
解读《乡村空间》
致谢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该书为一位基层摄影人成长道路的思考与实践,涉及个人爱好的选择、拍摄风格的变迁、使用设备的更新、黑白彩色的甄选、实拍摆拍的游移、拍什么、拍成啥、如何进阶、策展、做书,并关于专题摄影、民俗摄影、家庭摄影、街头摄影、肖像摄影、静物摄影、私摄影、当代摄影、评选、工作坊等各摄影门类和摄影现象的思考,应该说从个体示范的角度说出了很多基层摄影人进步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思考的心声,也给出了相对成功的选择示范。

精彩内容
拍点啥好呢既然搞摄影,总得拍点啥。要是没有表达主题或者拍摄题材、内容(即拍摄对象),也就不能成其为摄影了,这个理儿“地球人都知道”。那到底拍点啥好呢?
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可拍的东西多着呢,山川、田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物、静物,民俗、风情,还有日常生活,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东西,有哪些不能拍呢?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纠结该拍啥。
关于拍摄题材的选择,我就经历了漫长的寻找、发现和转变的过程。
2000年前后刚开始玩摄影的那几年,风光和风情是我的两大拍摄题材。我跋山涉水,追光逐影,走村串户,拍人摄物。不管拍什么,追求画面的“美”是第一要务,色彩要鲜艳,构图要精致,光影要完美。但过度的“美”会损害“真”。
回头翻阅那些年拍的片子,发现多为图解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看不到多少真
实的生活,只有少数偶然抓拍到的自然瞬间值得回味。慢慢地我觉得这样的片子“甜得发腻”,自己都反感了,于是想转变拍摄思路,可多年的沙龙影响根深蒂固,转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2005年之后的几年中我看了不少书籍,特别是有关摄影史和纪实摄影的图书,边看边思考──往纪实方向转的话,拍点啥好呢?都说要
从身边拍起,身边究竟有哪些东西值得去记录呢?不如先去“扫街”吧。
记得2007年初第一次走上街头,我真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拍啥好。慢慢地,我发现可拍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一段时间甚至迷上了“扫街”。日常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也是精彩纷呈的,感觉没啥可拍,那是火候和功力未到,对生活中的精彩视而不见。“扫街”让我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观察生活、发现精彩、抓拍瞬间的能力。但我明白,“扫街”并不等于就是纪实。虽然说,很多摄影家甚至大师(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呢)以“扫街”成名,但我还是想从这种轻松而琐碎的街头小景、凡人生活中跳出来,于是从通街大道走进老街小巷,深入采访拍摄老街上的人们,形成《老街生活》《老街上的能工巧匠》等纪实专题。虽然拍摄的还是街上的东西,但工作方式已经和一般的上街随拍完全不同了。之后,我参与了当地摄影人发起并实施的“拍村活动”,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边拍边学边想边改进,逐步形成了《人家物语》《百年香火》等专题。
随着不断地学习,我的眼界逐步开阔。面对摄影界层出不穷的新探索、新风格、新流派,以及“新摄影”“先锋摄影”“新锐摄影”“观念摄影”“当代摄影”等各种名词和概念,我又徘徊犹豫了:以前的拍摄思路是否正确?要不要随波逐流“求新求变”,甚至试着模仿学习流行的摄影风格?静下心来一看,那些片子离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都有些遥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本土影像吧。
一个地方的变化总是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以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记录一个地方的小变化就能反映社会的大变迁。
纪实、文献摄影不仅是单纯的记录,也有评价性,且评价性是作品的灵魂。要以独特的观看角度和影像结构记录现实,同时智慧地提出问题,引发公众思考。纪实摄影和其他类别的摄影(如艺术摄影、观念摄影、当代摄影)之间本没有严格
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互涉交融。在不同的时间和语境下,它们之间还可以互相转换。不要陷入文献、纪实、观念、新锐等概念的纠缠中,把它们对立起来,并给自己的照片套上某种“标签”,还是留给评论家及公众去阐释和解读吧。摄影的当代性并非高冷遥远,也许就存在我们的周边。关注当下、反映当下,这样的影像当然是具有“当代”意义的。如此,摄影思路便一下子打开了。
现在我感觉有拍不完的东西,但要有所选择,想好怎么拍才动手去做。近年来我每年都有新专题问世,例如《中国山水》《乡村空间》等。甚至在家里拍出了不错的专题,比如《父亲的工具》《我们一家人》。就这样,从“没啥可拍”,到“啥都能拍”,再到“有所不拍”,我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
人们总想在题材上取胜。这要是放在二十多年前是可能的。当时搞摄影的人没现在这么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拥有一台照相机都是值得炫耀的事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