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93 4.2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卫兵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25350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31073625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社会新闻与抓拍
  第1节  80年代老照片
  第2节  抓拍社会新闻
  第3节  照片被“枪毙”后
  第4节  拍照遇到的麻烦事
  第5节  曹雪芹故居最后的影像
  第6节  面向
  第7节  匆匆掠影过百县
  第8节  中美谈判的那些“瞬间”
第二章  聚焦突发灾难
  第1节  夜奔酒泉事故现场
  第2节  大兴安岭火灾拍摄记
  第3节  拍水灾留下的思考
  第4节  奔波在战争前线(上)
  第5节  奔波在战争前线(下)
  第6节  俯拍汶川灾区
第三章  时政新闻摄影
  第1节  时政新闻摄影
  第2节  会议摄影的突破
  第3节  出访摄影的那些事
  第4节  抓拍领导人为民工讨薪
  第5节  记录跨越海峡的访问
  第6节  中国大阅兵
  第7节  普通工作摄影
第四章  名人及现场新闻人物摄影
  第1节  给雷老拍专题
  第2节  镜头中的那些名人
  第3节  给外国领导人拍照
  第4节  现场新闻人物摄影
第五章  海内外风光风情
  第1节  日本人印象
  第2节  香港摄影的历练
  第3节  亚非国家街拍
  第4节  美洲大陆奇遇记
  第5节  聚焦欧陆风情
  第6节  风光摄影总宜“人”
第六章  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1节  日常生活摄影
  第2节  业余摄影:大有可为
  第3节  神奇的手机摄影
  第4节  如何传播你的照片
  第5节  数码摄影的喜与忧
  第6节  拍照的失误和风险
  第7节  大视野看摄影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记录了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刘卫兵多年采访拍摄的经历和故事,通过大量实践案例讲述摄影实战中技术技
巧和经验,以及纪实性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作品以个人摄影经历为主线和明线,以摄影变化和社会变迁为暗线和大背景,理论与实践结合,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国内罕见的摄影实战图书。全书共六章、三十
九节,文字约十六万字,图片近三百张。适合于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人士、新闻传播方向的大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主编推荐
王文澜、徐祖根、解海龙等多位有名摄影家、学者鼎力推荐;
梁晓声、梁衡等作家高度赞誉本书;
作品讲解新闻摄影技巧,记录时代发展轨迹,
从记者的角度出发,回顾重要新闻时刻,感悟时代强音。

精彩内容
 第一章社会新闻与抓拍第1节 80年代老照片听说过手臂上挂着砖头练摄影吗?当年我就是这样。
1985年秋,我进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更名为新闻学院)新闻摄影专业学习。原以为,学摄影肯定是整天拿着照相机拍照。结果一开课才发现,前两年学的课程又多又杂,包括新闻采编、写作,政治、经济、社会学,美学等,就没摄影。后来工作时发现,多学知识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有好处,摄影记者需要博学,不能只会按快门。
一、学摄影,手腕挂
砖头终于盼来摄影课,内容竟然从针孔成像、感光物质、感光片、显影剂、
定影液等学起。从光圈、
快门、镜头,讲到照相机使用,从黑白、彩色摄影讲到摄影造型技巧。同学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课兴趣不大,最喜欢上国外摄影欣赏课。拉上黑色的窗帘,在教室观赏亨利·卡蒂
埃一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埃迪·亚当斯等摄影名家的幻灯片,老师在一
边讲解。一幅幅精彩的影像打在屏幕上,仿佛打开
了一扇扇嘹望世界的窗口。那个年代,除了去阅览室看画报或报纸,只能看到少量国内新闻的黑白照片,内容多是摆拍的读书学习、反映劳动和生产的场景。
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不久,正值改革开
放,新闻摄影一改过去的模样,开始焕发活力,倡导求真、求新、求活,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当时我和同学们就喜欢去报刊阅览室看报刊上发表的优秀
新闻照片,如王东的《“小平您好”》、齐铁砚的《亲迎少奇骨灰》、郑鸣的《倒闭后的滋味》、杨绍明的《邓小平退下来以后》、高秀峰的《民主的权利》等。那些照片不仅拍得好,更有社会价值。
此外,一有空我就跑到美术馆看摄影展。印象最深的是“艰巨历程”摄影大赛影展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摄影展。那些记录战争和灾难、关注人性的影像让人震撼。影像是有记忆和思考的,早前看过的照片对自己摄影观念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大学二年级前后,我们每人领到了一台海鸥DF单反相机。当时相机属于高档奢侈品,普通人接触不到。刚拿到相机就像找到女朋友一样兴奋。相机是全手动的,需要手动设置光圈快门、手动对焦。
那天,我在人大校同里拍了些花花草草,走到宿舍楼前发现童车里的大眼睛孩子挺可爱,围着拍了半天。然后跑到暗房学着冲胶卷、洗照片,当照片在暗房中伴着红色微光显出影像时,心里好激动。我给第一张照片起名为“摇篮里的孩子”。
为了练习端稳相机,我想了个“土”办法,回家弄了两块砖头分别放进塑料袋,然后挂在手腕上,手臂伸直坚持不动,练习拍摄的动作。一旁的母亲看到我咬牙坚持的样子直乐。有了相机,可买不起胶卷,上大学一个月的伙食费不过几十块钱,一卷胶卷要十块钱。于是,我们就通过熟人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买来大盘的电影胶片,用使用过的旧暗盒自己缠胶卷。
学习摄影课程时,老
师会留各种拍摄作业,比如练习正确曝光,控制影调、反差;拍摄人物、静物、花卉等不同题材;不同景别的拍摄、高调或低调照片及其他摄影构图技
巧。看到同学拍摄的花卉很漂亮,我也跑到花同里拍玉兰和月季,花是美,却拍不出感觉。后来到郊区实习,路过村里猪圈时,我和两位同学凑过去一
通抓拍,兴趣盎然。其实,每个人的兴趣和观念不同,摄影的思路也不一样。
二、对焦大别山上大学时除了去图书馆看书,还爱听各种专家学者的讲座。最喜欢听报社记者老师们讲授的摄影实战经历。新华社老记者讲到去国外采访时,为了抓拍画面,从高大的外国记者胯下钻过去拍摄,大家乐得前仰后合,我从心里佩服人家的敬业精神。
听到《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等媒体人讲,新闻摄影的内容大于形式,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感同身受。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新闻摄影要记录美好,更要记录社会真实的变化。
上学时,我经常拿着
相机在校园抓拍,拍下了同学们在食堂前高举着饭盒、饭盆争抢着买包子的镜头以及校园的学生活动。偶尔也去街上、公园拍些照片,比如去北京玉渊潭公园拍摄游船。那时拍照讲究画面干净、漂亮。
一到假期,我就喜欢到外省参加社会实践,带着从学校或亲戚家借来的相机,边实践,边旅游,边拍照。还曾利用摄影搞过勤工俭学,跑到河北老
家给村民照合影,一张一
块钱。可村民嫌贵,很少来照。从此得知,摄影是有闲有钱人干的事。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