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7.66
4.2折
¥
42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刘向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040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769702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穀梁传》,亦好《左氏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目录
东周欲为稻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①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
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②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
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注释
①苏子:即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人,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开始的时候主张连横,游说秦王但不被采纳,后主张合纵,被采纳。②病:害,损害。
※译文
东周想要种水稻,但西周不放水,东周很忧虑这件事。苏子就对东周国君说:“请让臣去说服西周放水,好吗?”于是苏子就去拜见西周国君,说:“您的谋划错
了!现在您不放水,因此会使东周富裕起来。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植麦子,没有其他的可以种植了。您如果想要加害于东周,还不如一次为东周放水,来冲坏他们所种植
的麦子。放水,东周必定再次种植水稻;种植水稻那么就再次停止放水,让它没有收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让东周的百姓仰仗西周,因此就听命于您了。”西周
君说:“很好。”于是就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个国家的赏金。
※读解
水稻是靠水才能生长的农作物,没有水就无法栽种成活。东周打算栽种水稻,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西周来说是在黄河的下游,西周不放水,就没有水来栽种水稻。
文中的苏子就是苏秦。他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说客和谋士,起初主张连横策略,以此去游说秦王,但不被秦王所采纳,落魄失意,回家后,苦心钻研合纵策略,然后游说崤山以东的六国,被采纳。他的发家过程是一个人通过自我努力,从最初一穷二白到后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过程。因此,他被许多渴望得到权力、金钱和地位的人所崇拜。本篇是他在《战国策》中首次亮相,以三言两语就说服西周国君放水,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两国的赏赐,真不愧为谋略家。东周欲为稻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①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
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②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
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注释
①苏子:即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人,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开始的时候主张连横,游说秦王但不被采纳,后主张合纵,被采纳。②病:害,损害。
※译文
东周想要种水稻,但西周不放水,东周很忧虑这件事。苏子就对东周国君说:“请让臣去说服西周放水,好吗?”于是苏子就去拜见西周国君,说:“您的谋划错
了!现在您不放水,因此会使东周富裕起来。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植麦子,没有其他的可以种植了。您如果想要加害于东周,还不如一次为东周放水,来冲坏他们所种植
的麦子。放水,东周必定再次种植水稻;种植水稻那么就再次停止放水,让它没有收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让东周的百姓仰仗西周,因此就听命于您了。”西周
君说:“很好。”于是就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个国家的赏金。
※读解
水稻是靠水才能生长的农作物,没有水就无法栽种成活。东周打算栽种水稻,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西周来说是在黄河的下游,西周不放水,就没有水来栽种水稻。
文中的苏子就是苏秦。他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说客和谋士,起初主张连横策略,以此去游说秦王,但不被秦王所采纳,落魄失意,回家后,苦心钻研合纵策略,然后游说崤山以东的六国,被采纳。他的发家过程是一个人通过自我努力,从最初一穷二白到后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过程。因此,他被许多渴望得到权力、金钱和地位的人所崇拜。本篇是他在《战国策》中首次亮相,以三言两语就说服西周国君放水,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两国的赏赐,真不愧为谋略家。
内容摘要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诸国间政治博弈的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进行了编订。《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诸国间政治博弈的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进行了编订。
精彩内容
泰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原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注释①九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又用为礼器。多以青铜铸成,三足(或四足)两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州之金铸成,遂为传国之重器。②谓:对某人说。③图:考虑,计议。
译文秦国发动军队逼近洛阳城下,向东周朝廷索要
九鼎,周君为这件事感到忧虑,就告诉大臣颜率,和他一起商量对策。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请让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救援。”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秦国的这种行为残暴无道,想兴兵来周索要九鼎,周的君臣在朝廷里商量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给秦国,不如将它送给贵国。能够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会给您留下美名;能够得到九鼎,将是厚重的宝物。请求大王考虑一下这件事。”齐王听了大为高兴,就发动了五万人的军队,派遣陈臣思做大将,前去救援东周,于是秦国的军队撤退了。
原文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释①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译文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东周国君又为九鼎的事感到忧虑。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请让我再东去齐国解除您的忧虑。”于是颜率又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依靠齐国发兵相救的义举,才使得君臣父子能够保全,所以东周愿意献出九鼎,但不知道贵国将要走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送到齐国呢?”齐王说:“我打算向梁国借道。”颜率说:“大王您不能向梁国借道。梁国的君臣也都想要
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谋划这件事情已经很久了。九鼎运入梁国的境内,必定不能再运出了。
”齐王说:“我打算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大王您也不能这样做,楚国的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谋划,日子也很久了。如果九鼎运入了楚国境内,也必定运不出来了。”齐王说:“我到底要从哪条道路来把九鼎从东周运送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们东周的君臣也在私下里为大王忧虑这件事情。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之类的东西一样,能够揣在怀里、用胳膊夹着或者用手提着就带到了齐国;它也不像鸟群聚集或乌鸦飞散,兔子狂奔或骏马飞驰一样,顷刻之间就来到了齐国。过去西周讨伐殷商的时候,得到九鼎,就一只鼎都要九万人一起才能够抬动,总共用了九九八十一
万人,用到的兵士和工匠,以及所需要准备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用具更是难以计数。现在大王即使有那么多的人,但从哪条道路运送呢?因此我私下里为大王忧虑这件事情。”齐王说:“你多次来到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贵国,您快点决定从哪条道路来运送九鼎,我东周迁移九鼎只等待您的命令。”于是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想法。
P10-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