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5.31
5.1折
¥
1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 Kent V. Flannery主编 潘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92654
出版时间 2018-06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148元
货号 30695800
上书时间 2024-06-0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编 问题与模型 1 研究的问题 引言 农业:“如何”还是“为何”? 古植物学的证据 葫芦与西葫芦 豆类 墨西哥类蜀黍与玉米 玉米—豆类—西葫芦的共生 早期驯化模型与理论 模型的普遍性方面 小结 2 特化坎—瓦哈卡地区的信息流动 引言 物质、能量与信息 一个生态系统的选择 建立一个多环结构的模型 从特化坎和瓦哈卡资料得出的一个系统论模型 玉米与牧豆:与人类关系相联系的两个植物种属的例子 为环境多样性建模 时间安排 小结 第二编 文化与环境背景 3 圭拉那魁兹的时空与文化背景 引言 瓦哈卡河谷 圭拉那魁兹的发现 圭拉那魁兹的年代与文化定位 圭拉那魁兹的人口背景 宾福德“觅食者—集食者两分”背景里的圭拉那魁兹 麦克尼什“大游群—小游群两分”背景里的圭拉那魁兹 瓦哈卡—特化坎居址类型背景里的圭拉那魁兹 小结 4 圭拉那魁兹洞穴群的自然环境 引言 地质与土壤 气候与水文 植被带及其群丛 本地动物 较远的环境 小结:前陶期遗址位置的因素 第三编 发掘与人工制品分析 5 圭拉那魁兹的发掘 引言 发掘技术 *阶段:初步试掘 第二阶段:探方D8和E8 第三至第五阶段:主要发掘开始 第六至第七阶段:完成主要的发掘 前陶期的居住面:概述 B层的意义 后古典期的地层 形成期的短暂栖居 6 打制石器 引言 技术与原料 类型学 圭拉那魁兹石器工业的基本特点 打制与剥片工具 石核与石核碎块 砍斫器、刮削器与石刀 开槽与穿刺的工具 其他石片与石叶工具 矛头 两面器 未加工制品 小结 7 圭拉那魁兹打制石器的原料产地 方圆10千米以内 距离25千米外 距离45—55千米外 8 磨制石器 初步讨论 单手磨石 磨盘 石臼 杂类 各居住面小结 9 圭拉那魁兹前陶期的的绳索与篮子 引言 结网 绳索 纤维 篮子 各居住面小结 10木制品与相关材料 取火装置 矛头装柄设备(?) 仙人掌烘烤装备 杂类 各居住面小结 11作为燃料的木头 12鹿角器 人工制品类型 各生活面小结 13 粪化石与动物皮毛 14 放射性碳断代 与特化坎的比较 第四编 古今环境的比较 15 瓦哈卡地区古代期的花粉分析(董惟妙) 项目介绍 现代花粉雨 河谷的植物生态 地表花粉记录 化石花粉记录 附录15.1 表土样本观察 附录15.2 化石样本观察 附录15.3 化石花粉谱的判别函数分类 16前陶期与现代的小型动物比较 引言 现代啮齿动物样本 前陶期啮齿动物样本 比较古今样本 鸣禽 小型蜥蜴 软体动物 概括与小结 第五编 生计形态分析 17生计材料的量化分析:第五编的介绍 引言 圭拉那魁兹食物残存的性质 第五编的格式 18米特拉洞穴的野生食物资源:生产力、季节性与年度变化 1966—1976年间的植物普查 季节性波动 年度差异 肉食的生产力估算 将原始生产力换算成热量和蛋白质 19圭拉那魁兹前陶期的植物遗存 植物遗存的类别 植物遗存的阐释 前陶期的农业 圭拉那魁兹地区的植被史 小结 20圭拉那魁兹前陶期地层中的西葫芦 21圭拉那魁兹前陶期的菜豆 引言 圭拉那魁兹1型豆介绍 圭拉那魁兹地区的本地野豆 圭拉那魁兹1型豆在遗传上对驯化种可能的影响 22圭拉那魁兹前陶期的动物食物遗存 引言 狩猎或诱捕的动物 哺乳类和爬行类 鸟类 各居住面小结 23圭拉那魁兹食物遗存的营养意义 引言 讨论 圭拉那魁兹每天摄入的假设 24圭拉那魁兹食物采办区与前陶期食谱 食物种类与每一百克份量的关系 植食 肉食 洞穴遗存所代表的收获区面积 居住面小结 圭拉那魁兹人口的维持面积 圭拉那魁兹每天的植食消耗 计算维持区 食谱的历时变化 第六编 居住面的空间分析 25圭拉那魁兹居住面的空间分析:第六编介绍 图像表现技术 定义活动区 数据组 空间共存与分开的原因 26圭拉那魁兹碎屑的空间差异:一种描述性方法 引言 描述性估量 轮廓线图 阐释轮廓线图 E层 D层 C层 B3层 B2层 B1层 概括与小结 27圭拉那魁兹四个居住面的空间分析 统计方法 方差的三维分析介绍 统计技术 圭拉那魁兹的居住面 各居住面的分析结果 小结 鸣谢 28圭拉那魁兹四个居住面的多维度分析 引言 活动区:空间形态构建的问题 认知活动区的结构 划分距离技术 Q型因子与R型因子分析 结果与讨论 历时变化 概括与小结 29圭拉那魁兹的片段分析:斯宾塞、惠伦和雷诺兹分析结果的综合(韩婧)/肯特•弗兰纳利 片段分析 片段1:E层的堆积 片段2:D层的堆积 片段3:C层的堆积 片段4和5:B3层和B2层的堆积 片段6:B1层的堆积 人工制品与活动区 第七编 瓦哈卡的觅食与早期农业的模拟 30觅食策略的建模:第七编介绍 其他计算机模拟背景中的雷诺兹模型 为狩猎采集者生计策略建模的其他途径 我们方法的基本原理 31瓦哈卡河谷东部植物采集与 早期农业演进的自适应计算机模型 Part 1:引言 Part 2:为狩猎采集者的决策建模 Part 3:瓦哈卡河谷东部材料 Part 4:非正式的前农业模型 Part 5:开发正式模型 Part 6:前农业的模拟 Part 7:为初始农业建模 Part 8:模拟初始农业的达成 Part 9:模拟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 Part 10:概括与小结 32适应、演进与考古时段:雷诺兹模拟分析的一些启示 前农业阶段 前农业阶段的启示 初始农业阶段 初始农业阶段的启示 作为前农业形态延伸的农业 适应与时间 适应与考古学年表 第八编 概括与小结 33探访大师 大师 下午 傍晚 午夜 拂晓 34摘要 *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第五编 第六编 第七编 第八编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商品简介 本书通过对墨西哥圭拉那魁兹洞穴遗址个案研究,检验了公元前8700到前5000墨西哥瓦哈卡河谷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转变。这项研究成为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自1960年代起, 圭拉那魁兹洞穴的发掘项目就闻名于世。本书1986年于美国出版时,为考古学界翘首以盼,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肯特·弗兰纳利在农业探源领域*为厚重的一部代表作。本书首次将系统论应用于一个具体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之中,并以严谨的演绎方法对农业起源的动因进行检验和阐释。通过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考古材料分析,弗兰纳利的农业探源研究更加精细、更为定量和更具逻辑性,为缺乏严谨手段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以变量分析模型来解释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方法论。其次,本书的系统论分析使考古学家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因本书对考古学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至今仍被奉为考古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肯特•弗兰纳利,世界著名的、才华横溢的美国考古学家,他在学生时代是罗伯特•布雷德伍德(R. Braidwood)扎尔莫(Jarmo)项目和理查德•麦克尼什(R. MacNeish)特化坎(Tehuacán)项目的团队成员,这两个项目被公认为考古学从类型学转向生计聚落研究的里程碑,是考古学多学科探索的起点,也可以被看作是1960年代美国新考古学的先驱。弗兰纳利对美国过程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拓展和完善居功甚伟,特别在将系统论方法应用于考古学阐释以重建古代人类生计和行为方面享有盛誉。因此,他在美国过程考古学的发展中自成一家,对农业起源、文明与国家起源方面都有独到的建树。 译者简介 目录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 英文版序 中文版自序 2009年再版前言 第一编 问题与模型 1研究的问题 引言 农业:“如何”还是“为何”? 古植物学的证据 瓢葫芦与西葫芦 豆子 墨西哥类蜀黍与玉米 玉米一豆子一西葫芦的共生 早期驯化模型与理论 模型的普遍性方面 小结 2特化坎一瓦哈卡地区的信息流动 引言 物质、能量与信息 一个生态系统的选择 建立一个多环结构模型 从特化坎和瓦哈卡资料得出的一个系统论模型 玉米与牧豆:与人类相联系的两个植物种属 例子 为环境多样性建模 时间安排 小结 第二编 文化与环境背景 3圭拉那魁兹的时空与文化背景 引言 瓦哈卡河谷 圭拉那魁兹的发现 圭拉那魁兹的年代和文化定位 圭拉那魁兹的人口背景 宾福德“觅食者一集食者两分”背景里的圭拉那魁兹 麦克尼什“大游群一小游群两分”背景里的圭拉那魁兹 瓦哈卡一特化坎居址类型背景里的圭拉那魁兹 小结 4圭拉那魁兹洞穴群的自然环境 引言 地质与土壤 气候与水文 植被带及其群丛 本地动物 较远的环境 小结:前陶期遗址位置的因素 第三编 发掘与人工制品分析 5圭拉那魁兹的发掘 引言 发掘技术 第一阶段:初步试掘 第二阶段:探方D8和E8 第三至五阶段:主要发掘开始 …… 6打制石器 7圭拉那魁兹打制石器的原料产地 8磨制石器 9圭拉那魁兹前陶期的绳索与篮子 10木制品与相关材料 11作为燃料的木头 12鹿角器 13粪化石和动物皮毛 14放射性碳断代 第四编 古今环境的比较 15瓦哈卡地区古代期的花粉分析 16前陶期与现代的小型动物比较 第五编 生计形态分析 17生计材料的量化分析:第五编的介绍 18米特拉洞穴的野生食物资源:生产力、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19圭拉那魁兹前陶期的植物遗存 20圭拉那魁兹前陶期地层中的西葫芦 21圭拉那魁兹的前陶期菜豆 22圭拉那魁兹前陶期动物食物遗存 24圭拉那魁兹食物采办区与前陶期食谱 第六编 居住面的空间分析 25圭拉那魁兹居住面的空间分析: 第六编 介绍 26圭拉那魁兹碎屑的空间差异:一种描述性方法 27圭拉那魁兹四个居住面的空间分析 28圭拉那魁兹四个居住面的多维度分析 29圭拉那魁兹的片段分析:斯宾塞、惠伦和雷诺兹分析结果的综合 第七编 瓦哈卡的觅食与早期农业 30觅食策略的建模:第七编介绍 31瓦哈卡河谷东部植物采集与早期农业演进的适应性计算机模型 32适应、演进与考古时段:雷诺兹模拟分析的一些启示 第八编 概括与小结 33探访大师 34摘要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对墨西哥圭拉那魁兹洞穴遗址的个案研究,检验了公元前8700到前5000年墨西哥瓦哈卡河谷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转变。这项研究成为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自1960年代起,圭拉那魁 兹洞穴的发掘项目就闻名于世。本书1986年于美国出版时,为考古学界翘首以盼,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肯特·弗兰纳利在农业探源领域最为厚重的一部代表作。 本书首次将系统论应用于一个具体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之中,并以严谨的演绎方法对农业起源的动因进行检 验和阐释。通过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考古材料分析中,弗兰纳利的农业探源研究更加精细、更为定量和更具逻辑性,为缺乏严谨手段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以变量分析模型来解释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方法论。其次,本书的系统论分析使考古学家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因本书对考古学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至今仍被奉为考古学的经典之作。 主编推荐 考古学界翘首以盼的力作; 肯特·弗兰纳利:世界著名的、才华横溢的美国考古学家; 罗伯特•布雷德伍德(R. Braidwood)、理查德•麦克尼什(R. MacNeish)力荐; 考古学从类型学转向生计聚落研究的里程碑、考古学多学科探索的起点,1960年代美国新考古学的先驱; 拓展和完善了过程考古学理论方法; 将系统论方法应用于考古学阐释; 重建古代人类生计和行为; 农业起源、文明与国家起源方面有独到的建树。 *次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应用于一个具体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之中,并以严谨的演绎方法对农业起源的动因进行检验和阐释;研究更加精细、定量和更具逻辑性,为缺乏严谨手段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以变量分析模型来解释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方法论;系统论分析使考古学家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凭借弗兰纳利出色的研究与阐释能力,这项复杂与全面的研究始终保持契合与统一,全书毫无零散之感,体现了弗兰纳利本人对科学方法的驾驭能力和学术才华。书末充分体现了弗兰纳利的哲学思辨和浪漫情怀,使得本书极具启迪性和可读性。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