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修订译本)/萨义德作品系列
  •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修订译本)/萨义德作品系列
  •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修订译本)/萨义德作品系列
  •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修订译本)/萨义德作品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修订译本)/萨义德作品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44 4.6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3679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1475865

上书时间2024-06-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9.24),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与文化批评家之一。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同时也是乐评家、歌剧鉴赏者、钢琴家。他的乐评、文学评论和他的理论著作一样,学识渊博,兼有清晰明快的行文风格。其主要著作包括《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等等。其后发表的自传《乡关何处》亦广受好评。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适时与晚期
第二章  回归18世纪
第三章  《女人心》的限度
第四章  论让·热内
第五章  徘徊不去的旧秩序
第六章  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名家
第七章  晚期风格掠影
注释
索引
译本修订说明

内容摘要
在其引人入胜的最后一
本著作里,萨义德打算挑选出一些文章、诗歌、小说、
电影和歌剧,以确定晚期风格如何能够解释创作生涯的演变。他探讨了濒临死亡的艺术家怎样使“不合时宜与反常”进入自己的作品,正如托马斯·曼、理查德·施特劳斯、让·热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等人的晚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此外,萨义德还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们》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等。
萨义德指出,人们当然可以在晚期作品里发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使得[作者]毕生的美学努力臻于圆满”,但在这本书里,他所讨论的是那些作为“不妥协、艰难和无法化解之矛盾”的艺术的晚期。萨义德认为这些作品都充满深刻的冲突和一种几乎难以理喻的复杂性,与当时流行的作品
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它们在每位艺术家所属的特定领域
中都是真正的天才之作。
《论晚期风格》雄辩动人、论理精辟,极具启示性,也称得上是萨义德本人杰出的晚期作品。

主编推荐
时隔萨义德久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13年,简体中文译本全文修订,再度推出
300+条中译者注,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原文
与其拥抱风潮,宁取格格不入

精彩内容
技术导向型社会的批判理性建构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疾变化的社会,导致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及其装置。电脑、手机、网络、程序、界面……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装置范式的标准强调规范性,很容易与各式各样的权力运作形成共谋共生关系,成为权威推行既定意识形态的工具,或成为权力监视社会的手段,美国的“斯诺顿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当下电脑、手机、上网本等移动终端装置五花八门,但其中操作系统却只有少数几种;各种网站、主页、数据库和信息表面上看极为多样化,但它们的内容往往是同质性的,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和操作界面也有明显的趋同。所以,装置范式不但意味着特定的物质性设置,更重要的是某种同一性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设置。无论生活在全球的哪个角落,也不论个人喜好是什么,标准化的游戏规则像“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装置的使用者。同一种玩法的背后,蕴含了某种隐蔽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的趋同要求。在这里,特别讨论一下数字代沟问题,今天中国的青年一代,基本上可以称为“装置范式的一代”“数字原住民”“M一代”(即“媒体一代”)。他们打小就在全方位的数字化样态中生存,处于各种各样的技术装置的包围中。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各种装置的使用,对他们来说这些装置既易上手,又易上瘾,这就使得这一群体成为装置范式的深度介入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对高度数字化的装置范式及其文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往往缺少深入的反思和批判,这就使得青年人在思维、行为和情感方面是高度数字化的,深受装置范式的影响。“装置范式的一代”对非数字化的传统的知识生活和认知方式不熟悉、不喜欢也不践行,形成了斯蒂格勒所说的与过去的“短路”。因此,在青少年中提倡对装置范式的反思和批判,强调自觉地抵制装置范式的规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抵抗技术政治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以技术的方法来抵制技术的宰制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无时不在的技术的难度和鸿沟,将绝大多数技术的使用者排斥在规则制定活动之外。
在当下中国,这种“螺旋上升的沉默效应”更为显著,一些所谓的“大咖”或“大V”一类的舆论领袖操纵和把玩着网民的情绪反应,由此衍生出中国社交媒体特有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现象”,每当一个突发事件出现时,总会在短时间内吸引海量网民,煽动起大量网民高度情绪化的反应,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取向,不同意见和独立思考很快被拍砖而湮没。这种对事件的高度情绪化的反应往往是暂时性的,一旦突发事件过去,人们便很快忘却而变得冷淡,难以形成持续的讨论和探究。这种忽热忽冷式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化反应,既加剧了“螺旋上升的沉默效应”,更导致了网民非理性的公共参与,削弱了公民批判理性的持续养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