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笔下的王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44
4.1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颜德义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35920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202173685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大家都知道王干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和出版家,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大家也知道王干先生痴于围棋、精于美食、醉于书法,以文学的眼光写过不少关于围棋、美食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其书法作品,散淡、宁静,充满文人气息。但大家不太知道的是,王干先生还是一位师者,桃李芬芳!
本书为著名评论家、文学家、编辑家、书法家王干的学生们为纪念其从教40周年而出版的散文集。
作者简介
主编颜德义,男,1967年3月出生,江苏兴化人,1987年7 月毕业于现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供职于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代曾尝试写作,大学时代开始在校报发表诗歌等作品,工作以后先后在《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绿风》诗刊等发表过散文、随笔、诗歌、摄影等作品,参与过南京大学出版社《古诗词赋观止》人民交通出版社《船检文化》等专著的编纂工作。同时系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中国交通书画摄影协会会员。书中文章的作者包括侯健飞、马金莲、傅逸尘、文清丽、王祥云等一些知名人士。
目录
家乡的桃
时光揉皱的拼图
明月千里故人来
摆渡
师生、老乡、兄弟
王干,我永远的老师!
凉月巴巴
岁月清浅芳华留香
我与王干先生
哥哥也是老师
老师也是邻家大哥
记忆中的王干老师
一朝受教终身受益
他乡的李
干老趣事
金砖之谊
师者王干
坚守、奔跑与照亮
腾空之师
王干的“小说课”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真正的江南才子
豪侠之笑与文学之光
文学引路人
我是你的“剩男”
“王导”的“度”
几个画面
开满幸福的雨花与王干老师
互为师生
文学史中一个人
“有独见之明”
桃李外篇
卤汀河畔芦苇荡
“后新时期”:一个文学“王潮”的绝响
干老的干和老
我的老师王干
还是写小说吧
干老和他的第八专业
与“王者”居如入芝兰之室
《夜读汪曾祺》阅读札记
大野文学社
读书只读汪曾祺
王干:让小说走进人民
岁月如歌感念师恩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著名评论家、文学家、编辑家、书法家王干的学生们为纪念其从教40周年而出版的散文集。主体由王干的学生以及自认为是王干学生的同事、亲友所撰写的数十篇文章构成,以应其从教40年。分成“家乡的桃”“他乡的李”“桃李外篇”三部分。从王干的学生的回忆中,可以知道王干曾有过一段中学老师的经历。1980年,王干师范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江苏省兴化县陈堡中学任教,分别执教高中部和初中部的语文、地理等科目。从作家们的文章中,可以看见,作为鲁迅文学院的导师,国内重要的编辑家、评论家,王干培养了一
批批文学骨干。王干从基层
中学教师到中国文坛大腕的故事,也将激励有理想的奋斗者静心学习,积蓄奋发的力量。
主编推荐
本书首度解密王干先生的语文、地理教师生涯。他只教了两三年中学,但却对那批当年的中学生影响深远,乃至往后余生,感觉他嵌入人生无所不在。从基层教师到文坛大家,以旁观者言为据,破解王干的崛起密码,这部书可作励志书读;从中窥见他的巨大弹性,这部书可以当作一部维护个人弹性的自我修炼秘籍对待。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做编辑,抑或是搞文学批评,他在度人,在传道、解惑,得益于他的帮助,成名成家者众矣。作为评论家,意外的是,散文给了他鲁迅文学奖的荣誉。一部《桃李笔下的王干》,读法多多,你就自己选吧。人可能的安慰,莫过于你帮助过他人后能被记住,这是良心的接力。不然,这个世界该多么让人心凉呀。一部有温度的书:《桃李笔下的王干》。
精彩内容
时光揉皱的拼图——与王干老师交往的片段钱言
王干老师仅比我年长一
岁,教过我们班一学期高中语文。故我一直对王干老师执学生之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只有中华文明有此一说。西方文明里,被father(父亲)替代的称呼也有,不是教师,而是神父。教师在中国历来被视为最神圣职业。
我对王干老师一直以学生的谦恭待之,除了尊师重教传统文化原因外,那就是王干老师本身的为人为文了。
我对王干老师最初也是最深印象,是他第一次走进教室叫同学们坐下的挥手动作。那时候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都要起立,等老师喊声“坐下”.方可坐下。有些老师挥挥手,有些老师点点头,有些老师轻声细语说声“坐下”,鲜有让我记住的。唯独王干老师的这一动作铭刻在我40多年的记忆深处,至今色彩不褪。
王干老师虽然与学生年龄相仿,但那张充满自信而谦和、大气而阳光的睑,第一次出现在讲台上,足以引起学生们注意。他喊“坐下”时,先把右臂往后引,从肩上绕过头顶,径直向前作120度弧度挥下,顺势将手撑在讲桌上。那时的我,对这个挥手动作有一个直觉:这个年轻老师有大格局,将来肯定不一般。
20世纪80年代末,那是文学为王的年代。作为喜欢文学和准备报考文科的学生
,对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很羡慕很崇拜。别看小小的一个陈俸公社,当时就出了顾鼎竞、时庆涛这样有才华的人。省报《新华日报》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