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第二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5.23
6.1折
¥
188
全新
仅1件
作者编者:杨耕|责编:戴黎莎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21012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8元
货号31322843
上书时间2024-06-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8项。
目录
学术自述
从往事门前走过——我的学术自述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方式——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人物介绍
名师剪影:杨耕
哲学家:杨耕
著名哲学家:杨耕
出版企业家:杨耕
学术名家:杨耕
封面人物:杨耕
当代学林:杨耕
首席专家:杨耕
学者:杨耕
杨耕:“钟情”哲学
杨耕:重读马克思
杨耕:重读·重建·重生
杨耕:学问人生
杨耕:与哲学连成一体
杨耕:哲学之“旅”
杨耕:把哲学融人生命活动之中
思想评介
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
以深人的学理把握现实中的时代——读《杨耕作品系列》
实践、历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沉思——《杨耕作品系列》的意义和地位
需要勇气的对话性探索
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地——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非体系化哲学的体系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的学术主题与理论意义
突破“原著导读”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群的全景展现及深层研究
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有为的价值取向——读《理性与激情》
理论对话
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
“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访杨耕教授
哲学对我足够“深情”——访杨耕教授
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杨耕教授谈《马克思传》
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马克思历史观:本质特征和当代意义——访杨耕博士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访杨耕教授
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访杨耕教授
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杨耕教授解读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主线、灵魂和主题
哲学演讲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在南京大学的演讲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在武汉大学的演讲
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历史规律研究中的三个重大问题——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背景——在吉林大学的演讲
出版实践
杨耕: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在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之间
体制创新:开启出版产业发展之路
大学出版社:抓住机遇与破解困局
向现代出版企业迈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组建一周年纪实
创新激发出版活力
改出活力实力竞争力——写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
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京师样板:巨变与跨越
来自北师大出版集团的体制改革报告
复盘北师大出版集团变革系列
杨耕:书缘人生皆风景
哲学的力量——评点《杨耕:书缘人生皆风景》
内容摘要
本书是杨耕教授的自选随笔集,此版为*新修订版。具有哲学情怀的杨耕,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锐意改革、开拓创*,推动了大学出版业体制改革。在领导和经营管理、图书选题策划编辑、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方面长袖善舞,为北师大出版社、出版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即是作者多年来对于哲学学术与教育、出版理念与实务的所思所想汇集,分为“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介”“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六个部分。
精彩内容
从往事门前走过——我的学术自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往事。有的人的往事灿烂辉煌、
波澜壮阔,有的人的往事黯淡无光、平淡无奇;有的人的往事彰显着伟大,然而,在伟大中又透显出令人扼腕叹息的瑕疵;有的人的往事凸现着平凡,可是,在平凡中又透显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不管往事如何,往
事并不如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往事。“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赫尔岑)于是,我从往事门前走过,“深深地沉思往事”,并向我的“上帝”——读者呈上“我的学术自述”。
1956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我并不认为我“生不逢时”,相反,我非常庆幸我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使我对社会与人生有了深刻的体认,并对我的哲学研究和学术生涯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当然,我们这一代不同于老
一代。老一代在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度过,我们这一代在和平年代,在不断地精神磨炼中生存;老一
代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这一代“敢问路在何方”。我们这一代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苦苦追求。
感谢邓小平,正是他老
人家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并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地。1977年,在那个“解冻”的年代,我走进了安徽大学哲学系,成为高校招生改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并从此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我领进了我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此,我进入哲学研究的“快车道”;1988年,陈先达教授把我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哲学系推荐我破格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此,我走向哲学的深处;陈志良教授宽广的视野和无私的帮助,使我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开了哲学研究,从此,我在哲学研究中一发而不可收。我忘不了我的两位导师和这位挚友。
从他们那里,我不仅看到了哲学家的文采,而且看到了哲学家的风采;不仅学到了文品,而且学到了人品,由此,我想起了《天真汉》中的天真汉对博学老人高尔同的礼赞:“要是没有你,我在这里就陷入一片虚无。”实际上,我最初选择哲学实属“误入歧途”。中学时期,我主要的兴趣是在数理化方面,并且成绩优异;高考之前我担任过中学数学老
师。所以,我最初志向是报考理科。然而,在高考前夕,一位哲学先行者——陈宗明老师告诉我:哲学是一个诱人的智慧王国,中国需要
哲学,而你的天赋更适合学哲学。就是这一次谈话,竞使我“鬼使神差”般地在高考前夕改变了最初的志向,选择了哲学。从此,我踏上一
块神奇的土地,至今仍无怨无悔。今天,我已与哲学连成一体,或者说哲学已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哲学适
合我,我也适合哲学,离开
哲学我不知如何生存。当然,我也深知,哲学思维极其艰深,谁要选择哲学并想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上,谁
就必然在精神上乃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道路。“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莎士比亚)我之所以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哲学“博学”,无所不知,实际上,“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赫拉克利特),而无所
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并不是因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实际上,哲学并不等于科学,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成为“多余”的了(恩格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对哲学能力的本质做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未免过于奢求”;并不是因为哲学“爱”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给人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与勇气,这是一种“大智大勇”。
如果说爱情是文学的主题,那么,“人生之谜”就是哲学的主题。
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我的这一心路历程的牵引线就是,哲学与人和“人生之谜”密切相关。无论哲学是把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转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关注的仍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的价值和意义,显示的仍是人的自我形象。哲学之所以使哲学家们不停思索、寝食难安,就是因为它在总体上始终关注着人,而“在某一意义上说,我们之所以不能认识人类,正是由于研究人类的缘故”(卢梭)。一幕没有主角的戏是无法上演的。如
果哲学甘愿把自己的主角——人让渡给其他学科,那么,它就会像浮士德一样,把自己抵押给魔鬼墨菲斯特了。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