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豪门(18世纪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9.94
6.1折
¥
6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英)艾玛·罗斯柴尔德|译者:巫语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538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1201293545
上书时间2024-05-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艾玛·罗斯柴尔德(EmmaRothschild),现任哈佛大学杰里米和简·诺尔斯历史学讲座教授以及历史与经济学联合中心主任,剑桥大学荣誉历史学教授以及莫德林学院研究员。15岁升入牛津大学萨莫维尔学院,成为该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学生。她本人来自英国的金融世家。著作有《经济情感:亚当·斯密、孔多赛和启蒙运动》等。
目录
导论 观念和情感
第一章 启程
四姊妹与七兄弟
困境
来自印度的噩耗
西方帝国的先锋
一些作为礼物的小象
第二章 回家
家族的财政状况
东、西印度的政治
启蒙的科学与艺术
废墟中的印度
贝尔,别名贝琳达
约瑟夫·奈特
第三章 结局与死亡
帝国的碎片
詹姆斯·约翰斯通一家
印度黄丝绸
财政大臣
远方的命运
第四章 经济生活
潜在的帝国
什么是政府?
什么是法律,什么不是法律
个体的社会
一个温和的帝国
经济理论
第五章 帝国的经历
不列颠帝国的奴隶制
“信息时代”
家族历史
事物之间的联系
私人生活
第六章 什么是启蒙
哲学家的派别
启蒙的社会环境:书与书商
法律信息
文员与牧师
政治思想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
约翰斯通家族的启蒙
启蒙与压迫共存
第七章 观念的历史
意识之眼
人类意识的历史
家族秘密
场景和规模的不连续
信息的不完整性
第八章 其他人
约翰斯通家族与意识
贝尔,别名贝琳达
其他人
注释
内容摘要
艾玛·罗斯柴尔德著的《帝国豪门(18世纪史)》是关于非常著名的约翰斯通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类著作。家族中的四个姐妹和七个兄弟,他们是废奴主义者、投机商人、奴隶主、官员,有时还是政治家。
他们见证了18世纪大英帝国的动荡、焦虑和变迁。四姐妹之一加入了叛军,曾被关押在爱丁堡,后乔装逃脱。她的一个弟弟是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的好友。另一个兄弟精通波斯语和孟加拉语,并且与一位著名的诗人成婚。他还是一个名叫“贝尔或贝琳达”的奴隶的主人,这名奴隶来自加尔各答,后又抵达弗吉尼亚,是不列颠群岛上最后一个被法庭判定为奴隶的人。约翰斯通家族成员在格林纳达、印度、牙买加和佛罗里达的轨迹,展现了当时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联系。他们的家族历史,让今天的人们洞察到那个在公共与个人、家乡与海外、奴役与劳役等概念之间摇摆不定的时代。
精彩内容
约翰斯通家族的兄弟姐妹们生于18世纪20、30年代的苏格兰,并且在英格兰和苏格兰边界的邓弗里斯郡度过了其童年时代。从芭芭拉于1723年诞生到兄妹中活的最久的贝蒂于1813年去世,他们漫长的人生见
证了时代的剧变。他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变革、商业剧变、远洋贸易扩展及帝国崛起的时代,他们见证了发生在印度、北美洲、法国和圣多米尼哥的革命,也目睹了随着现代社会的诞生,人们关于个人生活、政治权利、自由贸易以及欧洲的海外统治权的观念之变迁
。
约翰斯通家族的韦斯特哈尔庄园所在的艾斯克山谷位于这个新兴启蒙世界的边缘。在这里,牧羊、走私和无休止的遗产纠纷是日常生活的写照。据1792年出版的一则旅游手册的描述,“那里只不过是个粗鄙的蛮荒之地”;而笛福在他的《苏格兰游记》中则认为这片土地仅有一种景象:“站在这片荒凉和多山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唯有满目的苍凉与荒芜。”拥有自己的司法系统和宗教信仰的苏格兰,因1707年联合法案的发布而与英格兰合并到一个议会之下。然而,几个世纪以来,苏格兰仍旧是一个“贫穷的小国”。
据与约翰斯通同时代的伊丽莎白·穆赫的描述,苏格
兰西部在18世纪早期是一个“商贸萧条、耕种业落后的贫穷国度,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旧的封建制度。”在约翰斯通兄妹的童年时期,苏格兰饱受着宗教冲突和政治斗争的困扰,如詹姆斯二世党人叛乱以及1745—1746年的战争,这些冲突和斗争既表现为家族间的战争,又是英法两国长期的、间歇性的、时而全球性的竞争。
18世纪经济和贸易的扩张——尤其是发生在荷兰、英格兰和法国的“经济革命”,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远洋贸易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纺织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热潮——到达苏格兰西部的时间相对较晚。然而,根据伊丽莎白·穆赫的说法,到了18世纪40年代一切都开始改变了:“40年代以来,人们的财富开始大量增加。许多在英格兰与苏格兰统一后去往东、西印度的人带着巨额财富归来了。”与此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从那时起,人们开
始探讨思想的解放,自由成为了普遍的话题。”就连儿童也受到了反迷信的洗礼;“女孩们被告知不要让任何一种恐惧束缚你的思想;那些给孩子们灌输女巫和幽灵传说的奶妈们受到了训斥。”约翰斯通家族生活的年代中最为显著的事件即远距离商贸活动的扩展,或者说18世纪全球化的萌芽,这和大西洋上的南北美洲、加勒比及西非的奴隶贸易,还有印度洋上的东、南印度贸易密切相关。m亚当·斯密于1759年写道:大洋变成了“沟通地球上不同国度的交通要道”,“人类的工业活动彻底改变了全球的面貌。”“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成了一项兴旺的商贸活动,同时也为来自印度的纺织品开拓了非洲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市场,英国人在这中间获得了将奴隶贩卖到“南海”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的特权。欧洲各帝国在1700年代平均每年将41万非洲奴隶贩卖至美洲,这个数量在18世纪90年代升至87万,英国人从中获利超过半数。18世纪90年代,仅运往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奴隶每年就到达了32万。
随着英、法两国东印度公司的成功,这一时期欧洲和印度的商贸活动也发生了变化。东印度公司,即获得印度和英国统治者赋予的特权的私人商贸组织,成为了印度生产的工业品、纺织品、香料以及中国的茶叶大量涌人欧、非、美三大洲市场的媒介。公司还利用了莫卧尔帝国与其印度敌人间不断爆发的冲突,将自己的特权延伸至对领土的控制上。H根据埃德蒙德·伯克于1797年的描述:“这些拥有巨额资产的公司”,构成了一个“新的贸易世界”、一个“焕然一
新”的(贸易)体系。
P13-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