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复东北的那一天(张希尧传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47
3.9折
¥
5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张万杰//张力炜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10769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1201940293
上书时间2024-05-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万杰,女,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丹麦奥胡斯大学访问学者,兼任辽宁省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辽宁东北抗日联军史暨东北抗战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曾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人才、辽宁省中青年哲学骨干等称号。出版学术著作《救亡图存东北魂——东北救亡群体与西安事变》,在《抗日战争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学术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的爱国斗争
一、立志为尧舜
二、“六一○运动的干将”
三、在西丰县立中学任教
四、协助车向忱开展平民教育
五、参与发起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
六、同日本的毒化政策做斗争
七、积极参与国民外交活动
第二章 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一、亲历九一八事变
二、担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执委
三、组建东北学生军
四、送战友秘密出关
五、救济东北难民
六、亲赴古北口前线慰问
七、宣传抗日遭逮捕
第三章 走上革命征程
一、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举办东北青年干部训练班
三、建立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
四、参加营救吉鸿昌的行动
五、第二次被捕
六、校友·战友——苗可秀
第四章 东特支、东特委的杰出领导者
一、成立中共东北特别支部
二、酝酿、组织东大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
三、将北平“学运”与西安“兵运”结合起来
四、东特委的群运部长
五、领导中共锦州地下工作委员会
第五章 投入全民族抗日的洪流之中
一、参加筹建东北救亡总会
二、向平西游击队注入党的力量
三、东特委在北平工作的最后坚守者
四、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开展东北救亡运动
五、参加东总陕西分会工作
六、从延安返回东北
附录
沈阳建党前马列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及学生运动 阎宝航 苏子元 周东郊
回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阎宝航
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 张金辉
十五年前九一八的回忆 张希尧
《西丰县立中学同学录》序 张德厚
西丰县房木村简易学校概况 张德厚
救亡先驱张希尧(诗二首) 王恺
张希尧同志传略
张希尧年谱
回忆父亲的一点感言(代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介绍了张希尧由东北大学一个普通的爱国学生流亡关内,到逐步走向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在沈阳病逝的短暂却光荣的一生。全书遣词朴素,层次清晰,浓缩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浸透了一个普通学生在民族危亡之时表现出的拳拳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
精彩内容
第一章九一八事变的爱国斗争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此,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生长在这个极其动荡、变革的时代,青年张希尧树立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早在学生时代,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声援五卅运动等爱国运动。考入东大后,在爱国人士车向忱、阎宝航等人的影响下,他带领东大学生推广平民教育、提倡国货、拒毒销烟、宣传国民常识,开展外交斗争,成为东北大学从事救国运动的核心人物。学生时代的张希尧与其他爱国进步人士一起,试图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之途径来拯救危亡中的中国。
一、立志为尧舜190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张希尧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房木镇房木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他在兄弟们当中排行老二。兄长张德恩,在家协助父亲掌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土。弟弟张德润(后改名张雅轩、张金辉),比他小6岁,后来跟随他上学、抗日、入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实际上,张希尧的祖籍在山东西北部的掖县(今莱州市)。晚清年间,由于山东遭受灾荒,张希尧的曾祖父张克训不得不带着四个儿子,靠着打铁的手艺从掖县一路走到辽宁岫岩县小木古峪,在那里落了户。1912年,张希尧6岁那年,他的祖父张明钟带着全家十几口人,从岫岩县迁
往西丰县(边外)的房木镇房木村落户,在当地开了铁匠炉,起名“福发”。张家店铺的门口悬挂着灯笼,上面写着“福发炉记”几个字,有些口袋上也印有“福发炉记”的字样,这些字通常是用墨汁打印上的,也有手描上去的。张希尧家在西丰县房木镇落户的头几年,一直以打铁为主,家里的男人们每天很早就起来,为过往的马车钉马掌。由于全家男人都打铁,他们的手掌变得很厚实,乡亲们管他们叫“张家父子兵”。后来,老张家因打铁有了一些积蓄,就开始买地、种地,逐渐转为以务农为主。
为了积攒钱财置地,张希尧的父亲和叔父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处处精打细算,克扣得很紧。张希尧少年时帮着家里放猪,冬天脚后跟受冻,裂开的口子像小孩儿嘴那么大,从里往外渗出血水。即便这样,家里为了攒钱,也
舍不得给他买双乌拉,他的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给他缝制了一双布袜子,在外面涂上一些桐油用来御寒。张希尧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历练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后来常说:“咱从来也没有那么好地过过,咱什么都能吃,什么都能过。”这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工作不怕困难、不惧艰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张希尧人西丰县立房木镇两级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西丰县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初小的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读经,以及体育、音乐、
美术,高小还多了历史、地理、格致(即自然常识)等科目。张希尧念书刻苦用功,加上他天资聪颖,每次在班里的考试成绩都是数一数二。少年时,他还喜欢吹小号,在学校当上了鼓乐手的领队(当地人叫“号答儿”)。后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