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扎特神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莫扎特神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9 2.9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晓伟

出版社商务

ISBN9787100100441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0781193

上书时间2024-05-3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贾晓伟,音乐评论家、专栏作家。主要著作有《魔角里的歌唱》、《视觉的人质》、《死于圣殿,生于酒馆:音乐札记》、《亡灵记》、《艺术部落》、《堂吉诃德的烟斗》(台湾)、《巴赫的烟斗》、《反好莱坞:欧洲电影十大师》等。编著有《大家西学:音乐二十讲》、《大家西学:美术二十讲》等。

目录
序:教堂,收音机与鸣响的天体

第一辑  莫扎特神灯
巴赫
巴赫手记之一:无神时代的有神之音
巴赫手记之二:安详与喜悦的意义
新旧巴赫,复活还是死去
谁能把巴赫弹得更好
回家的路:我如此靠近了巴赫
帕赫贝尔
帕赫贝尔的《卡农》
格鲁克
格鲁克,霍夫曼的奇异王国
海顿
“海顿爸爸”:重返雅致的故园
莫扎特
莫扎特:“天庭”与“乐园”的词汇之争
夜空在“安魂”后再度歌唱
莫扎特神灯
音乐札记十则
生命之轻:近乎透明的莫扎特
贝多芬
致敬,贝多芬大帝
对贝多芬另一张画像的访问
历史、文化交易所里的贝多芬
舒伯特
舒伯特,闯入现代的半人半神
舒伯特的疾病与诺瓦利斯的“蓝色花朵”
舒伯特的《即兴曲》
舒曼
音乐的魔性:霍洛维茨弹奏舒曼
谁为克拉拉·舒曼歌唱
肖邦
镜子:隐没与重现的肖邦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里的梦
弗朗克
迟迟得到冠冕的“神父”
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的神话
德彪西
德彪西:耳朵里的色彩王国
勃拉姆斯
光暗之间的双重面具
自我抑制的勃拉姆斯与他的六重奏
拉威尔
音色大师的变异之乱
穆索尔斯基
一位穴居骑士
穆索尔斯基与俄罗斯的“历史”
巴拉基列夫
巴拉基列夫其人其事
柴科夫斯基
俄罗斯大地上的漫游者
柴科夫斯基随想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柴科夫斯基的亡灵和解仪式
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的雪橇与俄罗斯旧日映象
三位俄罗斯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萨蒂
萨蒂:末路的歌者
普朗克
普朗克,解放或被逐的钢琴
马勒
死亡、夜以及马勒的《第九交响曲》
手持少年“魔角”的马勒
中国乐迷的“误解”与“情结”
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有争议的大师
格里格
格里格:春天,索尔维格与挪威山野
理查·施特劳斯
最后的歌与来世的蓬勃
昨日大厦已倾:施特劳斯与茨威格的陌路之行
勋伯格
勋伯格:一位异教徒
韦伯恩
韦伯恩十年
韦伯恩的警示
韦伯恩断想
斯特拉文斯基
必要的妥协:生不逢时与生逢其时的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无定型者
巴托克
巴托克:钢琴可能性的极限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心如死灰的“见证”
聆听的冬日之境
冷与暖:肖斯塔科维奇
欣德米特
欣德米特的“浮士德”
亨策
亨策的“莎士比亚”
克拉姆
求主把孩子的心灵还给我
维拉-洛博斯
维拉-洛博斯与他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凯奇
约翰·凯奇:无目的的游戏及其他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没有面孔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第二辑  音乐的地形图与罗盘
卡萨尔斯:寻求音符相连地带的神秘
亲爱的格伦
古尔德:音乐的游戏,生命的自由
杜普蕾:大提琴女王的神话
梅纽因其人其书
梅纽因:音乐的地形图与罗盘
索尔蒂:牡鹿的角与变高的门
感恩斯特恩
另类的切利比达奇
威尼斯音乐之夜纪事
向乌戈尔斯基致敬

第三辑  耳朵里的大树
法里内利,伤残的笼中雀
奥特的圣诞歌曲与不轨之举
斯温格尔的人声剪纸
霍布斯鲍姆之见
夏高:撕去面具后的狂欢与咏叹
朋霍费尔说及的音乐
维特根斯坦与音乐
音乐家的灾难
我们听到了些什么
与声音相遇
卡内基音乐厅
耳盲于役,不知其期
倾听
声音:在听觉里消失
耳朵里的大树
新视野中的文明与音乐
北京,听音乐的故事

后记

内容摘要
 《莫扎特神灯》是作者贾晓伟近十年来古典音乐评论的文章合集。一些篇章来自《魔角里的歌唱》、
《死于圣殿,生于酒馆:音乐札记》两书,还有不少新近为报刊写的随笔。作为三联书店《爱乐》的编委与主笔,作者的评论充满人文色彩,把“聆听古典音乐”这一题目与当代文化许多命题结合在一起读解,别具一种风格。在《莫扎特神灯》中,文章大致以作曲家先后排序,从巴赫、贝多芬一直到现代主义作曲家勋伯格、韦伯恩,以此为主体,兼及演奏、指挥等其他话题。

主编推荐
    ◆知名乐评人、专栏作家贾晓伟近期新古典音乐随笔集。
    ◆倾听音乐,就是回归本位,走回原初。


精彩内容
 北京,听音乐的故事十几年前,北京西城区平安里一带有多家卖音响器材的商店,出售进口古典唱片的铺子也夹杂其间。在一家香港人开的店面里,我试听一对北欧音箱。一位男服务生戴着白手套,摆箱子,插电源线、
音箱线,放唱片,一脸神秘的表情至今难忘。那是京城乐迷时常扎堆的时日,大家凑在一起,热议器材的优劣、功放与动态,以及与欧姆等声学名词有关的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话题,热闹非凡。不少人买了音响器材杂志,彼此间传阅,指指点点。“斗机”,是友人们之间的一件乐事,那时常常会几个人带自己的箱子到他人家里过招,比试比试,看谁的器材更厉害。
我看中了一款音箱,但老板开的价位寸利不让,惹人生气。后经人介绍,我到海淀区的一家音响店便宜些买了下来。由于成了买主,常常要到店里坐坐,喝口茶,聊点和音响沾边不沾边的事儿,顺带买线材与唱片。不过那时我就发现,乐迷们说来说去的多是“物”,话题与音乐并无什么关联;音乐,是诸君相见欢的招牌。店里常来位有钱大哥,坐着神聊,身旁放着一只小包,打开来,竟是多款世界名牌烟斗,让人瞧着好玩。乐迷们在他的带领下,纷纷抽上了烟斗。
聚会,变成了烟斗大会;店里时常烟雾缭绕,一旦拉上窗帘感觉更异
样。喝茶、抽烟斗、聊机器,成了那时的三部曲。
几年前,再去这家店面,得知两个合伙人分家了:一个去了时髦商圈,租个大台面招揽有钱人;一个则固守原地,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的车流,感叹那些叼烟斗的音乐客们怎么都不来了。其实,近十
年间,这座城市与古典音乐相关的一切都在秘密发生
变化。我家楼
下原有的几家唱片店,多米诺骨牌一样关张,店面渐渐为房产中介公司租用,到了今天,竞连一家也没有留下。此前,下班后我常到唱片店溜达一会儿,听听老板与店员闲扯,挑张片子回家。
2006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一书。这是台湾一家文化公司约稿,并向海外华人发行的著作。我在里面写北京的古典音乐生活一章,讲古典音乐变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面具,真正的音乐文化深藏在个人心里这重意思。现在想来,十几年前的北京,音乐会门口常能见着铁杆粉丝,如同音乐部落最后的印第安人。当时欧洲的知名乐队与演奏大师抵达北京,乐迷圈里传颂,像说神一样。东四十条保利剧院,六部口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中山音乐堂,燕莎的21世纪剧院,哪场音乐会见不到几位具有发烧级别的古典爷?他们往往立在门口呼朋引伴,尽管在今天看来有不少“标榜”的嫌疑,但对音乐的酷爱也是真诚的吧。往
往音乐会中场休息时,他们挤在门口抽烟,对上半场的演出品头评足。听他们聊天,说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兴奋的样子。
2008年冬天,澳大利亚一家电视台要做一个关于北京古典音乐的专题片。一位编导联系我,约到国家大剧院门口见
面,让我谈谈对此的感受。在洋人看来,国家大剧院是一座世界级别的建筑,以北京音乐节之名衍生出许多其他活动,全球都有“中国热”的心结。
但在我心里,乐迷们真正在意并割舍不下的却是与“物”并无多大关系的另外一些东西。回答完问题,我忽然觉得我们听古典音乐的殿堂像模像样了,但里面供奉的神在不在呢?那时,好像也被问到了音乐教育,说中国学古典音乐的队伍非常庞大,北京、上海、深圳、
广州弹钢琴的十分普遍。我隐约感到,问话者在说古典音乐旧时代终结的话题,而学琴者队伍的庞大,意味着一个渴望用古典音乐创造商业奇迹的时代开始了。
由是想及北京城近些年事关音乐的大故事与小故事,在商业这个词语之下,变得让人五味杂陈了。艺术成就里须有商业奇迹,渐成这个时代的逻辑;其实,这个逻辑一直都在,只是当下更明确了。
故事,在今天要从音乐与商业的关系说起;“物”,是故事之源。
可大多数故事的结局,却是握有“物”,失落了“乐”;二者之间的关系已被更老的故事说尽了。
P356-35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