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风味
  • 南北风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北风味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9.9 5.1折 138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王稼句|责编:李黎明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22515403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31772528

上书时间2024-05-3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稼句,苏州人,作家,学者,藏书家。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并在乡邦文献和文化整理中用功颇深。著述百余种,以文化随笔为多,有《谈书小笺》《秋水夜读》《看书琐记》《看书琐记二集》《看云小集》《听橹小集》《苏州山水》《姑苏食话》《吴门四家》《吴门烟花》等。

目录
引 言  王稼句

东北的冷食  王汉倬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榛子与胡桃  李辉英
吃在北平  保 之
北京味儿  萧 志
吃过了吗  味 橄
故都的饮食  汪耐寒
故都秋味  老 饕
北平的饭馆子  齐如山
北京菜  金受申
北京庄馆  金受申
北平的鸭子  金受申
冬天的补叙(节录)  金受申
夏天的吃喝  金受申
北京的秋天(节录)  金受申
风檐尝烤肉  张恨水
北平吃有三绝  吃学博士
大酒缸与小饭馆  识 因
北平的巷头小吃  徐霞村
北平的豆汁儿之类  纪果庵
豆汁摊  扶 平
昔年春节逛曹老公观  郑菊瘦
因喝豆汁再谈御膳房   崇 璋
由乳酪谈到杏酪  傅芸子
山里红  周作人
萨齐玛  周作人
北平的窝窝头  张中岳
由吃饺子想起北平的新年  秀澂女士
旧京掇记:腊八粥  啸 禅
北平夏疏小吃  芳 序
酸梅汤以外  春 苔
吃在天津  老 梅
小饭馆  张江裁
天津人的家常饭  仲
糖堆儿与丁伯玉  王颂馀
点心零食  娱园老人
天津之羊肉包子  老 大
天津的羊肉包子  佚 名
贴饽饽熬鱼?天津包子  宋 贼
锅巴菜  非津人

西京饮食  王荫樵
吃在长安  高 上
辇止坡吃羊肉  王济远
太原的特殊小吃  玉 文
南北大菜  佚 名
尝尝黄河鲤吧 张恨水
历下烟云录(节录)  范烟桥
济南秋色似江南(节录)  芮 麟
徐州食谱  马 襄
介绍几样湖北菜  沙 白
谈湖北菜  倚 人
宜昌面面(节录)  易君左
沙市一瞥(节录)  易君左
谈武汉的“吃”  夏艺圃
谦记牛肉馆的知足翁  陶菊隐
辣椒和家庭气压  徽 徽
长沙之吃  亦 骈
吃在长沙  阿 某
狗不理的包子  顾 城
番椒颂  龙沐勋
吃在赣州  佚 名
萍乡人食物之习性  胡朴安

东南食味  雷 红
南京的吃  芸
南北饮食说两京  佳 梅
南京盐水鸭  舒 人
南京鸭  张慧剑
碗底有沧桑  张恨水
白门食谱  张通之
镇江的吃  朱瑾如 童西蘋
镇江干丝  敏 仲
天下第一菜  佚 名
新馔经  林俪琴
镇江鲥鱼  范烟桥
镇江扬州的肴蹄  固 初
富春茶社  洪为法
聚 聚  洪为法
扬州面点  洪为法
扬州小菜  余
淮安的名点:汤包  朝 人
谈谈常州的麻糕风味  王定一
蟹粉馒头别有风味  王定一
南风来  范 放
江浙船菜  徐 珂
饕餮家言  枫 隐
苏州的茶食店  莲 影
食在苏州  莲 影
苏州的小食志  莲 影
苏州的点心  姚民哀
吴中食谱  范烟桥
苏味道  范烟桥
苏州食品之一般  一 梦
甜苏州  张心期
新剥鸡头肉  程瞻庐
松鹤楼小饮  易君左
苏州饮食事业的今昔  杨剑花
谈吴县的小吃  绿 竹
闲话月饼  茶食姑爷
吃在苏州  第三种苏州人
吴会食谱  轶 骝
夏季的食品  吴门杀羽
常熟的告化鸡和鲜栗羹   俞友清
黄鸡白酒嫩菠青  温肇桐
笋与鱼之絮语  王梅癯
我之笋与鱼之絮语  戟 髯

上海饮食  孙宗复
沪上酒食肆之比较  严独鹤
沪上广东馆之比较  少 洲
吃在上海  老 饕
吃在上海  钱一燕
食在上海  许钦文
上海的吃  使 者
吃在新年里  天 籁
食在广州?食在上海?  秋 容
饱尝鸭馄饨  鬓 花
大嚼徽菜记  新 眉
对于吃徽馆的意见  开末而
谈谈点心  陈不平
中西大菜诸色小点  逸 子
白相城隍庙(节录)  易君左
宵 夜  范烟桥
卖 冰  范烟桥
卖白果  范烟桥
洋澄湖大蟹  范烟桥
涮羊肉  范烟桥
早点心  范烟桥
蛋炒饭  苏 青
稻香村  吴秋山
萝春阁闻名上海滩  铁 儿
酒食小谈  调 调
卡尔登吃饭记  周瘦鹃
记迎年之宴  周瘦鹃
经济实惠的吃法  惠 平
鲈鱼杂谈  同 生
浦东的瓜果  巴 玲
枫泾的红蹄  蒋良才
高桥的松饼  虎 痴
调冰小语  清 秋
夏令的冷饮  夜 郎
菜 卤  漪 漪

吃在杭州  冷清秋
吃在杭州  健 凡
西湖食单  天虚我生
西湖醋鱼  奕 因
杭州王馆儿家之两样菜  恨 水
偶然想到的几样杭州菜  柘 椽
西湖的莼菜  吴秋山
西湖的藕粉  一 蝶
西湖藕粉  冯麟鲜
嘉兴饮食  陈宝鉴
忆故乡的南湖菱  孙吴松如
半月痕槜李  程瞻庐
吃蟹哲学  易君左
湖州粽子  杨育民
绍兴东西  孙伏园
菜畦散金鱼始肥  赵能穀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臭豆腐  周作人
吃  鱼  周作人
腌鱼腊肉  周作人
小酒店里  周作人
香酥饼  周作人
湿蜜饯  周作人
食味杂记  鲁 彦
夏天的吃  苏 青
谈宁波人的吃  苏 青
吃在宁波  邬艮生
宁波小菜——咸下饭  叶湘舟
定海人食物之僻性  胡朴安
丽水食物之习性  胡朴安
金华火腿考  白
蒋雪舫火腿  周定宇
谭火腿  蔡晓和
饮食男女在福州(节录)   郁达夫
瓮菜和蕻菜  许钦文
台湾的吃  味 橄
台湾之起居服食(节录)  秋 星

四川“泡菜”  太瘦生
成都忆吃  海 戈
成都的小食  陈 雄
成都的小吃  文 辛
成都的小吃  郭祝崧
成都小吃品  记 者
四川名菜姑姑筵史略  老 饕
四川名产榨菜麻婆豆腐  芝 生
嘉定的小吃  平
重庆饮食店  陆思红
重庆生活片断(节录)  思 红
夜半呼声炒米糖  张恨水
担担面  张恨水
重庆的水果  徐蔚南
昆明的吃  吴黎羽
腾冲小食谱  李俊辅
贵阳杂写(节录)  顾君毅

广州食话  禹 公
赋得广州的吃  柳雨生
食在广州乎?食在广州也!  张亦庵
吃在广州  张人权
吃在广州  克 昌
吃在广州  程志政
吃在广州  鹿 原
吃在广州  今文作家
偶谈吃  晓 諟
夏天广州吃  老 伯
广州菜点之研究  洗冠生
广州“星期美点”  涂景元
粤人谈吃——在广东  佚 名
广州的茶点  王文元
广州茶点谈到看老婆  黄诏年
广东之宴会  胡朴安
广州月饼的名称  刘万章
粤东小食谱  式如女郎
及第粥馄饨面  乐 志
广东人的腊味  非 我
广东的特别食品  刘白受
广东的香肉与龙虎会  陆丹林
蛇肴与鼠肴  陈心纯
山 瑞  焉 之
潮安之食品  胡朴安
砂锅菜  癯 仙
茶饭双叙  徐 珂
饮茶在香港  卫 理
吃在两广  仰 葊
桂林的三宝及其它  熊佛西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民国时期谈饮食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以作家、学者、文人为主,涉及的地域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北,包括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编者王稼句先生是当代知名作家,有多种饮食文化著述。他翻阅了大量旧报刊杂志,精心编选出这本集子,体现其独到眼光。本书所选文章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从饮食透视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与历史变迁。

精彩内容
北京菜金受申以前《正报》上的“北京通”,大部分谈吃,谈起吃来,北京真是完备得很,西餐有英法大菜、俄式小吃,中餐有广东馆、福建馆、四川馆、贵州馆、山西馆、河南馆,江苏馆又分上海苏州帮、淮安扬州帮,至于号称北京菜的,却又是山东馆,近年又有介于南北菜之间的,是济南馆,纯粹北京菜,是没有这种馆子的。有人认为白肉馆是北京菜,这也不尽然,试想砂锅居的白肉烧碟,家庭中能否做出?不过白肉馆是北京馆子中独有特制,旁处是没有的。其实白肉原是满洲吃法,北京旗族家庭喜吃煮白肉,遂有人认为是北京馆就是白肉馆,这话是不周延的。还有人认为烧鸭是北京特有食物,这是不错,不过老便宜坊仍写金陵移此,可见烧鸭也不是地道北京产物,因为北京填鸭得法,烧得得法,遂驾一切地方烧鸭之上了。
本文所谈北京菜,是北京家庭中家常菜,饭馆中是没有的,近年来旧家式微,一切老做法失传,又传入许多新菜蔬,遂使一般家庭竞仿新样,例如龙须菜、荠菜、盖蓝菜、苋菜、瓮菜、瓢儿菜,都是从先北京没有的菜,虽然龙须菜是北京特产,也没见有人吃过。至于炒蕉白、烧菜花、炒洋芹菜,北京三四十年前谁吃过?于非厂先生最欣赏北京家常菜,实在是有特殊风味,而且经济的。今天谈几种地道北京老家常菜,诸位能仿制一下,也是不错的,闲来命山妻做一两种,请一请知音的尝尝,也未为不可。 北京菜分小吃、日常菜、年节或犒劳菜三种,先谈日常菜——再及其他。(一)“大萝卜丝汤”,这菜最富养料,最有特别味道,现在正是吃这菜的时候,做法是把红胡萝卜、大萝卜(红扁而辣的萝卜)擦成丝,先把胡萝卜丝入锅煎,煎出红油为止,然后用羊肉丝煸锅,放入这两种萝卜丝(胡萝卜十分之九),故汤不可太多太少,妙在拨入面鱼,洒以葱丝、香菜、椒面、生醋,味美绝伦。(二)“炒胡萝卜酱”,将胡萝卜切丁,加羊肉丁、豆嘴炒之,必须酱大,也是秋末冬初果腹的食品。(三)“大豆芽炒大腌白菜”,白菜虽在南北朝时已有,但近代已成了北京特产,江南地方以北京白菜价在鱼翅以上,白菜一物,可咸可甜,可荤可素,可以任意做菜吃。切白菜成方块,以盐微腌,加大豆芽、猪肉片炒之,最能下饭,久成北京菜中佳品了。(四)“熬白菜”,北京熬白菜分两种,一、羊肉熬加酱,味不太好;二、猪肉熬不加酱,味道深长,如再加炉肉、海米、猪肉丸子,将白菜熬成烂泥,汤肥似加乳汁,冬日得此,真可大快朵颐了。北京以前喜以“把钴子”熬白菜,真有几十年老钴子的,佐以玉色白米,又何斤斤于吃粉条鱼翅,脚鸡眼似的鱼唇呢!(五)“炒王瓜丁”,炒王瓜丁是夏日绝妙的食品,将鲜王瓜、水芥切丁,加豆嘴(或鲜豌豆、鲜毛豆均可),以猪肉炒之,有肉则加酱,素炒不加酱,食绿豆水饭、素炒王瓜丁,顿觉暑退凉生,不必仿膳社去吃窝头了。(六)“炒三香菜”,切胡萝卜、芹菜、白菜为条,用羊肉酱炒,也是深秋美食。如生食,只用盐一腌,再加上一些醋,可以代小菜吃。(七)“炒雪里红”,用腌雪里红或芥菜缨,加大豆芽,以羊肉酱炒,最能下饭。(八)“闷雷震芥头片”,北京老家庭,春必做酱,秋必腌菜,不是为省钱,实在为得味。腌菜是腌芥菜、雪里红,顺便还可以放入白菜,一冬一春的咸菜,可以无忧了。大雪初晴,日黄入户,捧着一碗热粥,醋泡芥缨加辣椒,肚饱身暖,真是南面王不易啊!比那持着请帖赶嘴的,绝保不能风拍食的。雷震芥菜是芥菜带叶下缸,七日取出,阴八成干,揉以五香料,放入坛中,不许透气,明年雷鸣后出坛,切片加猪肉焖食,算家常中高等菜的。水芥可以生切细丝,加花椒油、生醋,名“春菜丝”,另有一种特别滋味。水芥到初春时候,切丝加黄豆芽肉炒,吃时临时加入生葱丝,也是佐饭的佳品。我以为芥类东西,除佛手芥外,自制总比外买的味美,现在家庭,是谈不到这点的。(九)“炒麻豆腐”,炒麻豆腐为北京特别产物,谁也不能否认的,因为炒时用羊油、羊肉,所以羊肉馆多半以此算敬菜,其实讲究一点家庭做的,比羊肉馆还要好一些,用真四眼井做麻豆腐,以浮油、香油、肢油炒(不加肢油不算讲究),加上一点老黑酱油,加入韭菜段、大豆芽,炒熟后,洒上羊肉焦丁,拌上一些辣椒油,自然味美了。不过火候作料,不容易做得恰当,厨师傅有时不如女人会做,所以就不太可口了。以外茄子、冬瓜、倭瓜、饹醮、豆腐,各种菜蔬,做法很多,一样韭菜,有十几种做法,不能一一的说清了。
北京菜的小吃,也是很有滋味,不过北京家庭,平常不注意小菜,到年节才特别做些,预待年节食用,尤其是旧历年,因为天气寒冷,食物不易腐坏,所以家家做菜,名为“年菜”。先谈小吃,生食的有拌葈菜、拌王瓜干、拌海蜇皮等类。熟吃的有,一、“炒咸什锦”,把面筋、水芥、胡萝卜、豆腐干,切成极细丝,用香油、酱油炒熟,洒上香菜,最好是凉吃。二、“炒酱瓜丁”、“炒酱瓜丝”、“炒酱王瓜丁丝”,酱瓜系酱渍老菸瓜,最好的是酱甜瓜,甜瓜非夏日香瓜,为另一种小瓜,较老菸瓜短小,酱渍以后与老菸瓜同称“酱瓜”,但比老菸瓜所制之酱瓜甜嫩,非大“京酱园”没有。切丝切丁加生葱炒之,用猪里几或精致猪肉伴炒,如能用山鸡肉,就更好了。主要条件要用香油,肉须先用滚水焯过,葱须炒熟后再加。更有一点足能增加美味,而为人少知的,即炒时加些白糖或冰糖,自能别具一种风味,可以下粥,可以渗酒。又有“酱猪排骨”、“粉肠”、“卤口条”、“卤肝”等,以及“酥鱼”、“酥鸡”、“鸡冻”、“鱼 冻”。讲究的家庭,多半在年关前做成。除夕家宴,元宵聚饮,拥红泥小火炉,燃百烛电灯,儿童点放爆竹,欢呼畅谈,或叙天伦乐事,或约一二契友作竟夜谈,一坛瓮头春,足洗一年心绪,又何必侈谈闷炉挂炉、燕窝鱼翅呢?年菜小吃中最清适的,要算凉甜菜,如“芥末墩”,又名芥末白菜,将白菜去外皮,只取内心,切成寸厚小段,用马蓝叶或钱串拴牢,放锅内煮熟,取出带汤放置盘中,洒上高芥末面和白糖,凉食最好,但食时应加一些高醋才好。又有“糖素白菜”,系将白菜切成斜方块,佐以胡萝卜,入锅煮熟后加白糖,凉食但不必加醋。再有北京特有的“辣菜”,入冬即有担售的,系用芥菜头(千万不可用蔓菁)切片,及大萝卜切丝,煮熟后,连汤倾入坛中,不可透气,食时加香油、生醋,虽辣味钻鼻,人皆嗜食。新年大肉后,这三种实在是一服清凉剂啊!
年节及犒劳菜,以肉菜为主,讲究一点的,也有鸡、鱼、鸭等品,但不是家庭中习做的。第一大菜即“炖猪羊肉”,以小门姜店好黄酒,加花椒大料炖之,以老黑酱油提色。至于炖牛肉,加五香料及酱油红烧,皆入民国后才有(北京老家庭多不食牛肉)。次为“炖蘑菇肉”,以猪肉切成大片,加东蘑黄酱炖成。又有“炖铞子”,炖猪大肠加肝,如饭馆熘肝肠,但不勾汁。至于猪下水,近年城内才有吃的人。最美的要算“炖羊肚心肺丝汤”,即《六月雪》中羊肚汤,以羊肚全份,羊肺、头、心、肝煮熟切丝,或加海带菜丝,炖成后,加葱丝、香菜、麻酱、醋、椒面作料食之,实在是肉类中逸品,不过难得肚板厚丝细罢了。
以上所举,皆北京旧家庭的菜肴,不能尽其十分之一二,北京家庭大半是主妇下厨房,这本是“主中馈”的遗意,近来中馈已转到大司务身上,女人只专任爱人的责任,真是堕落的现象。曾国藩位列三台,还督促家中腌菜,要知道俭德是由家庭养成的,是一点不错啊!
(《立言画刊》1938年第6期)故乡的山梨李辉英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故乡使你回忆的事物也太多了,某个乡绅怎样抽大烟,迈方步,或是团总讨小老婆的故事,还有张家长李家短妇人家往还的言谈,以及少妇思奔,大姑娘突起大肚皮,疯狗咬了善人一些碎事,也全是叫人偶一回忆起来,就像些活动影片似的给你轮演一回。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为了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原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而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的,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了。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蛆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雅梨要细致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值人不忘的,正像你吃了它的酸味后一样,口中久久不散,而留在你的记忆里的酸味尤其是难得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再生集》,李辉英著,上海新钟书局 1936年5月初版)苏味道范烟桥唐伯虎的《姑苏杂咏》,有句云“小巷十家三酒店”,见得苏州人喜吃酒的多,但是他写的明末的苏州,或许诗人习尚惯于夸张。现在却并不如此,只有几条大街,酒店确是不少。
酒店和菜馆不同,酒店只卖酒,不卖菜,至多备些小碟子,大概是素的如发芽豆之类,其他是应时节的,春天有马兰头、拌笋,夏天有黄瓜,秋天有毛豆、雪里红,冬天有辣白菜。至于荤的,由小贩挽着篮来供给的。到酒店吃酒的,都是内家,要辨别酒的好坏,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最经济的,吃“戤柜台”酒,没有座位,立在柜台的外面,讲讲山海经,说说笑话,看看野景,也可以下酒,和俄罗斯的“吧”有相似的作风。所不同的苏州是静的,他们是动的,所以吃柜台酒的决不会打起来的。
相传有一个吃“板酒”的,从来没有买过小菜,他见有小贩过来,伸手去拣食品,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始终没有成交,可是手指上已染了许多油脂,他就用嘴吮着,吃完了他的“例酒”。虽然是讥讽,可是他们俭约的习惯,确乎可惊。酒不可不吃,却不肯多费钱,总是用最经济的方法,去尽他们一夕之兴的。
在小巷里,固然也有酒店,每天的座上客,都是经常的主顾,而且坐的地方,也不会更换的,时间更有一定,今天某人不到,大家要牵记了,不是家里有事,便是本人有病,或者出门去了。倘然来了一个陌生人,全体向他注目,所以各走各店,决不变动。那些酒店里的酒,不是十分高贵的,因为酒人以普通阶级的多。有的家里饭米都没有,他还是要来吃酒的,不过吃起来有限度的,至多一斤,少则八两,还有所谓“免四”,是出十二两的酒钱,吃一斤的酒。当然未尽其量,不过杖头钱不多,适可而止,只杀一杀酒瘾,就心安理得了。
(《国光》1946年第1期,署名含凉)碗底有沧桑张恨水“上夫子庙吃茶”(读作错平声),这是南京人趣味之一。谈起真正的吃茶趣味,要早,真要夫子庙畔,还要指定是奇芳阁、六朝居这四五家茶楼。你若是个要睡早觉的人,被朋友们拉上夫子庙去吃回茶,你真会感到得不偿失。可是有人去惯了,每早不去吃二三十分钟茶,这一天也不会舒服,这就是我上篇《风檐尝烤肉》的话,这就是趣味吗!
这里单说奇芳阁吧,那是我常去的地方,我也只有这里最熟。这一家茶楼,面对了秦淮河(不管秦淮碧或黑,反正字面是美的),隔壁是夫子庙前广场,是个热闹中心点。无论你去得多么早,这茶楼上下,已是声哄哄,高朋满座。我大概到的时候,是八点钟前,七点钟后,那一二班吃茶的人,已经过瘾走了。这里面有公务员与商人,并未因此而误他的工作,这是南京人吃茶的可取点。我去时当然不止一个人踏着那涂满了“脚底下泥”的大板梯,上那片敞楼。在桌子缝里转个弯,奔上西角楼的突出处,面对楼下的夫子庙坐下,始而因朋友关系,无所谓来这里,去过三次,就硬是非这里不坐。四方一张桌子,漆是剥落了,甚至中间还有一条缝呢。桌子有的是茶碗碟子、瓜子壳、花生皮、烟卷头、茶叶渣,那没关系,过来一位茶博士,风卷残云,把这些东西搬了走,肩上抽下一条抹布,立刻将桌面扫荡干净。他左手抱了一叠茶碗,还连盖带茶托,右手提了把大锡壶来。碗分散在各人前,开水冲下碗去,一阵热气,送进一阵茶香,立刻将碗盖上,这是趣味的开始。桌子周围有的是长板凳、方几子,随便拖了来坐,就是很少靠背椅,躺椅是绝对没有。这是老板整你,让你不能太舒服而忘返了。你若是个老主顾,茶博士把你每天所喝的那把壶送过来,另找一个杯子,这壶完全是你所有。不论是素的,彩花的,瓜式的,马蹄式的,甚至缺了口用铜包着的,绝对不卖给第二人。随着是瓜子盐花生,糖果纸烟篮,水果篮,有人纷纷地提着来揽生意,卖酱牛肉的,背着玻璃格子,还带了精致的小菜刀与小砧板,“来六个铜板的”,座上有人说。他把小砧板放在桌上,和你切了若干片,用纸片托着,撒上些花椒盐。此外,有我们永远不照顾的报贩子,自会送来几份报。有我们永远不照顾的眼镜贩或带子贩、钢笔贩,他们冷眼地擦身过去,于是桌上放满了花生、瓜子、纸烟等类了,这是趣味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