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名家词解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宋名家词解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81 4.6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桃坊|责编:张亮亮

出版社四川文艺

ISBN9787541160080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190039

上书时间2024-05-3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商品简介

本书是作者诗词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从北宋众多词人中,甄选六家:晏殊、柳永、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精心解读。六家特色不一,影响巨大,对于宋词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重大作用,他们分别体现了宋词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审美理想和艺术的价值取向。晏殊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柳永其词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而深受广大民众欢迎;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改变了传统词的面貌;周邦彦在艺术上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其创作丰富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技巧。书稿流脉清晰,语言通俗,是不可多得的诗词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谢桃坊,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35年生。小学毕业后遵父命学习儒家经典、诗词及书法。1981年后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退休。

目录
晏殊及其词
  晏殊与宋初的词坛——晏殊的仕历——晏殊的著作与其词集——珠玉词的渊源——珠玉词的艺术成就——关于珠玉词的评价
柳永及其词
  柳永的时代——柳永的生平事迹——柳永的俗词与雅词——柳词的思想意义——柳词的艺术成就
欧阳修及其词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词坛——欧阳修的仕历——欧阳修词集的真伪问题——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欧阳修对词体革新的尝试——关于金圣叹批欧阳修词
苏轼及其词
  北宋诗文革新与词体的关系——苏轼的仕历——苏轼初期的词——关于宋词的豪放与婉约——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东坡词风格的多样性——东坡词的影响
周邦彦及其词
  文化低潮时期的代表人物——周邦彦的仕历及其与后期变法派的关系——周邦彦的著作与词集——清真词的思想内容——清真词的艺术成就——关于周邦彦词的政治寓意
李清照及其词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词论》——李清照的创作道路——漱玉词的艺术成就——关于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诗词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从北宋众多词人中,甄选六家:晏殊、柳永、欧阳修、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精心解读。六家特色不一,影响巨大,对于宋词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重大作用,他们分别体现了宋词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审美理想和艺术的价值取向。晏殊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柳永其词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而深受广大民众欢迎;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改变了传统词的面貌;周邦彦在艺术上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其创作丰富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技巧。书稿流脉清晰,语言通俗,是不可多得的诗词普及读物。

精彩内容
晏殊,字同叔,谥元献;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抚州临川(江西临川县)人。他的高祖晏墉于唐末咸通中进士第,自此宦居江西,曾祖晏延昌始迁居临川县。从曾祖至父亲晏固,三世都不显达,到了晏殊才重振家声。晏殊是属于那种早熟的天才,七岁时便因学识与文章出众而被推为乡里的神童。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巡视江南,探访得知晏殊,遂以神童向朝廷推荐。次年三月,宋真宗亲自廷试,赐晏殊同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以便让他在皇家书库内继续读书深造。这年,晏殊才十五岁。从此,晏殊深得真宗皇帝的赏识和爱护,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经学士院考试而授集贤校理,迁太常寺丞、入史馆、知制诰、判集贤院,三十岁时便官拜翰林学士。他曾作了许多歌颂升平祥瑞的词赋,如《东封圣哲颂序》《大酺赋》《河清颂》《惟德动天颂》等。他同杨亿、刘筠等都是真宗皇帝的文学侍臣。在翰苑与词林的良好环境里提高了晏殊的文学修养,发展了文学才能。他是当时文化高涨中培育出的正统文学的优秀人物。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的神童,大都如一朵过早开放的空花,转瞬就陨落了。晏殊在北宋治世的环境里避免了许多神童可悲的命运,而是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结出丰硕的果实。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去世,仁宗赵祯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圣。这时晏殊三十四岁,各方面都趋于成熟,遂开始了真正的政治生命,卷入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里去。从总的仕宦情况来看,晏殊的地位在仁宗朝仍是逐步上升的,位居宰相,终至显达,但其间不是没有波折的。第一次政治挫折是因仁宗初年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逆刘太后意旨。刘太后微贱时张耆有恩于她,后来她得到真宗皇帝的宠幸,并在真宗去世之后暂时主持军国重事,遂大大升迁张耆。晏殊认为像张耆这样的庸才,可以享受富贵,却不可居军国要职。他的疏论表达了朝臣对于佞幸的公愤,而却因此被罢去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出任应天府(河南商丘)知府。第二次政治挫折是在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死后,晏殊受命撰写志文,据实以书,未言刘氏诞育仁宗赵祯之事——仁宗实为李宸妃所生,当时尚是宫廷秘密,连仁宗也还不知。因此触仁宗之怒,罢去晏殊参知政事之职,以礼部侍郎出任亳州(今属安徽)知州。第三次政治挫折是在庆历四年(1044)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政敌攻击晏殊曾被诏为李宸妃撰墓志不言其诞育赵祯(当时刘太后临朝,不敢泄露此事),又诬晏殊役使官兵修治府第,于是被罢去宰相职务,以工部侍郎出任颍州(安徽阜阳)知州。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生活是很不容易的,经常充满阴谋、陷阱、倾轧,进行着错综复杂而又微妙曲折的斗争。晏殊由于圆滑和具有官场生活的丰富经验,虽有几次波折,却很快转危为安,始终保持住显贵的禄位。他的门生欧阳修作的《晏元献公挽辞》云:“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居士外集》卷六)但是晏殊还是比较正直的,经常在圆滑保身与正义之间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而最后的选择则是趋于正义方面的。以下两件事可以充分说明这点。天圣六年(1028),大理评事范仲淹上书论时弊并提出政治改革方案,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王曾很器重范仲淹,并且知道他曾是晏殊门客。当晏殊荐人充馆职时,王曾认为应推荐范仲淹,晏殊便依从了;范仲淹遂得为秘阁校理。次年十一月,仁宗皇帝率领朝臣于会庆殿向皇太后拜寿。范仲淹疏论此事,以为有失君臣之礼,“不可为后世法”。因晏殊是范仲淹的举荐人,为其直言深感恐惧,责备他“狂率邀名,且将累荐者”。范仲淹义正词严地辩解,又以书信申理,最后晏殊受到感动,同意他的做法并表示愧谢。晏殊主要是一位文学侍臣,尽管位居宰相之职,被列为名臣,但他并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能,所以在五十年的政治生涯里无有显著而重大的建树。史称他“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宋史》卷三一一)。范镇赞誉说:“生平欲报国,所得是知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事实上也是如此:范仲淹与孔道辅是其荐拔的,富弼与杨察是其女婿,欧阳修是其门生,王琪、张先、梅尧臣等是其诗文之友。在庆历新政之时,晏殊身为宰相,与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余靖、欧阳修等志同道合,进行政治改革。新政实施过程中,他虽不如范仲淹等人那样激进,但石介的《庆历圣德诗》是称赞宰相晏殊的。可见他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和赞助者,新政失败他也因之而被罢相。庆历之前的康定元年(1040),西夏侵扰北宋西北边境,时局紧张。晏殊时为三司使,“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乃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以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殊奏悉罢还度支。事多施行”(《太平治迹统类》卷八)。这些都可说明晏殊的政治态度。庆历四年(1044)九月,晏殊被罢相后,出知颍州(安徽阜阳)、陈州(河南淮阳)、许州(河南许昌)、永兴军(陕西西安)等地方职守。仁宗至和二年(1055)正月于都城东京病逝,年六十五岁。以上关于晏殊生平事迹的叙述,所据材料有: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大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并序》,《居士集》卷二二;《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宛敏灏《晏同叔年谱》,《安徽大学月刊》第1卷·第6期,民国23年版;夏承焘《二晏年谱》,《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真宗与仁宗两朝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造成的宋代太平盛世,其中是有贤明而忠于职守的晏殊的一点贡献的;所以当其病逝后,仁宗皇帝“尤哀悼之”,谥曰“元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