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岁世界告诉我们什么(精)/全民阅读精品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十三岁世界告诉我们什么(精)/全民阅读精品文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41 4.3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丽丽|总主编:凌翔//汪金友

出版社中国言实

ISBN9787517128120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0224013

上书时间2024-05-3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散文的气质
红孩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需要社会的滋养。社会就是人群之间的往来,既然人与人之间有往来,就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评价。评价一个人,标准很多,可以用小家碧玉,也可以用大家闺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好人和坏人区分。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到。而事实上,这世界的芸芸众生,哪里有那么多的好人和坏人,好人和坏人是相对的,就大多数人而言,基本属于不好不坏的人。
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外表评价,通常爱用“气质”这个词。譬如,形容某个女人漂亮,常用气质高雅;形容某个男人有修养,喜欢用气质儒雅。由此可见,气质这个词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男女可以通用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气质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率、沉静、浮躁等,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二是人的风格和气度,如革命者的气质。很显然,我们一般选择的是后者,前者过于确定,不过后者也让人感觉到是属于不好定义的那种。
同样,我们看一篇文学作品,往往也会从作家的文字中读出其人与文的气质。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以我的见识,人和文在很多的时候并不一致。一个文弱的书生,他的气节和人格可能是刚硬的。鲁迅个头不足一米六,可谁能说鲁迅不高大呢?不管怎样,我们看一个人的作品总会很自然地和这个人的人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作品时,往往会从作家的社会性和作品的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考证。近些年,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对过去的人和事也变得宽容起来,像过去被封杀被长期边缘的作家作品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这些作品甚至如日中天地成了一段时间的文学主流。文学的艺术性与社会性,是不可割裂的,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会失之偏颇。散文也是如此。我们说一篇散文的优劣得失,其评价体系也很难绕开艺术性和社会性。当然,如果是风景描写的那种游记作品,就另当别论了。即使是风景描写,也不完全超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白杨礼赞》《茶花赋》《荷塘月色》《樱花赞》等。假设我提出鲁迅、冰心、朱自清、杨朔等作家的作品具有散文的优秀气质,不知会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我想肯定会有的。据我所知,有相当多的一些作者,始终坚持散文的艺术性,而不愿提作品的社会性,似乎一提到社会性就是和政治挂钩。
远离政治,已经成为某些作家的信条。前几年,周作人、林语堂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突然走红,就是被这类人追捧的结果。以我个人而言,我对散文创作的路数是提倡百花齐放的,风花雪月与金戈铁马都可以成为作家笔下的文字。我们不能说写花鸟鱼虫、衣食住行就题材窄、格局小,就缺少散文的气质。有的作家倒是常把江河万里挂在嘴边,可其文章味同嚼蜡,一点散文的味道都没有,更谈不上散文的气质。
我理解的散文的气质,首先是文字的朴素、洁净,如果一篇散文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很难有别的作为了。这就如同我们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人,他怎么可能有好的气质呢?然后,作品的内容要更多地承载读者所要获取的知识、信息、情感、思想的含量。第三,在写作技巧上,要发掘出生活的亮色,特别是能在所见的人与物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和对世界的看法,且能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结构方法。第四,文章的意境要高拔出常人的想象与思维,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高度。第五,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内外气场要打通,要浑然一体,有霸王神弓那种气派。有了这些,还不够,一篇好的散文必须与社会相结合,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共鸣。这个社会的认同,光是一时的认同还不行,它还必须是超越时代的,像我们读《岳阳楼记》那样,要能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人生思想境界,这才算真正地具有了散文的气质。
散文的气质是不可确定的,不同的作家创作了不同的作品,其气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气质是*让人捉摸不定的东西,它像风又像雨,很难用数字去量化。大凡这种捉摸不定的东西,恰恰是审美不可回避的问题。艺术的美是感悟出来的,即我们常说的艺术就是感觉。在这里,我们也
可以把散文的气质说成散文的气象,气象可以是眼前的,也可以是未来的。我喜欢“气象万千”这个成语,它如果作用于散文,那就是散文是可以多样的。一篇优秀的散文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拥有了这个气质,你就能鹤立鸡群,就能羊群里出骆驼。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是刘丽丽的一部散文精选集,由“揭衣初涉水”“ 圆荷浮小叶”“ 细麦落轻花”“ 人生一炉火”四个部分构成,内容多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对成长、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人生的体察与感悟,既博大深广,又简单直接,文字感情充沛,读来启发性强。作者多年执教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描写出的成长的痛苦与希望,忧伤与坚强,感悟与彷徨,都那么真切、具体,令人感同身受,唏嘘时光。

作者简介
刘丽丽,山东人,中学教师。现为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散文百家》《青年作家》《岁月》《经典美文》《鹿鸣》等刊,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华活页文选》《特别关注》《情感读本》和中学语文阅读题。

目录
第一辑:揭衣初涉水

十三岁,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002

温暖的脚印 008

爱情这回事 011

泰山桂树 015

共 老 017

渔 叉 020

风 灯 023

历史课,除了背诵还剩什么 028

温和的力量 035

老地方的泉 037

旅行南方 043

送你一株幸运草 048

生活的方向 050

相逢不用忙归去 053

第二辑:圆荷浮小叶

春消息 058

美使我们沉默谦卑 061

每一回首处 064

幸福没有榜样 069

从发现身边的温暖,开始爱 072

你要做一棵怎样的树 081

掩映在时光深处的乡愁 084

忆 蝉 086

麻 雀 089

燕 子 093

蛙 声 097

世界荒凉,你可以美且辽阔 101

第三辑:细麦落轻花

白酱香 106

吃 粥 109

锅子饼 111

虾 酱 113

蝉 蜕 115

拔茅针 117

豆 腐 119

素炒小白菜 122

听 雨 125

一个叫苗苗的女孩 128

小镇生活 134

什么力量最大 140

打开枷锁的钥匙 143

闲声着色汪曾祺 145

第四辑:人生一炉火

在外祖父的土地上 150

一条路通向山里 153

永远的三毛 157

候鸟的院落 160

隐 者 163

窄巷子 166

黄泥小屋 169

女红录 171

波螺油子 179

路过春天的秧车 182

撑一叶竹筏前行 190

毕 业 193

内容摘要
本书是刘丽丽的一部散文精选集,由“揭衣初涉水”“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人生一炉火”四个部分构成,内容多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对成长、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人生的体察与感悟,既博大深广,又简单直接,文字感情充沛,读来启发性强。作者多年执教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描写出的成长的痛苦与希望,忧伤与坚强,感悟与彷徨,都那么真切、具体,令人感同身受,唏嘘时光。

主编推荐

成长是什么?成长 是你发现这个世界的完满其实就在于有缺陷。面对缺陷,你没有伤心离开,而是正视它,并对此报以敬畏和宽容。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特别关注》签约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游记征文全国佳作奖、首届全国优秀女性散文创作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家写给中学生看的书。

随书附赠《提高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成绩的金钥匙:刘丽丽作品阅读试题详析详解》1册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十三岁,世界告诉我们什么十三岁,揭衣初涉水的年纪,春林初盛,幽谷有清澈的鸟语。世界是身畔活泼的溪流,远远地发源,又热情地奔向远方。琴声响起,年轻的肢体随着节拍跳跃,双脚落下的地方,不声不响开出一圈野花。
然而,当我真正迈进十三岁的门槛,等待我的既没有露珠,更没有鲜花,我等来的是人生中第一个跟头。小升初考试,毕业生们首先在各自的管区参加第一轮预选,优秀者再到镇上参加复选,争夺五十个入场券。平时稳居班级第一的我,竟然第一次初选就名落孙山了。那夜,父亲的烟头在暗影里一闪一闪,亮了很久。半夜醒来,还听见他和母亲小声商量着什么。窗外,隐约有夏虫的鸣叫,声音时断时续。
村庄向东南十几里,就是镇上的重点初中。一条东西走向的柏油路横贯学校门前。公路和学校之间形成一个缓坡。夏天,常常见到穿了花裙子的女生,背了单肩包走上斜坡。三三两两,说着,笑着,在夕阳下分散到小镇的四处。也能见到晒得黝黑的男生,骑着单车,趁着没有门卫监督的时候从高处俯冲下来,洒下一路清脆的车铃。八月底,我站在了这所学校的牌匾下。两百多名初一新生中,我的入学成绩排在前十,数学进了前三。这些,都是后来知道的。簇拥在故事主干周围,应该还有许多枝杈,但我已经记不清了。即使有,也是后来听说。第一次预选发通知的第二天,父亲托人帮忙要了一张准考证,让我参加了复选。发榜那天,第一次落选的原因也查清了:因为某老师的疏忽,给我漏算了一门学科分。命运之神在小学毕业时,跟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多年之后的梦里,总有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揣着一盒烟卷,蹲在一块青苗前,和别人谈论着什么。笑容不时漾上他的脸颊,让眼角处的皱纹不太自然地攒起。青苗上,露珠浅淡,青苗间叶片相交,搭成一座拱形的桥梁。不善求人的父亲,在那个清晨第一次向人张口,求得了一张摆渡的船票。
学校的牌匾是木制的,长方形,挂在右边的立柱上。牌匾刷了白漆,中间是几个黑色的大字“小营镇中心学校”标明身份。几排教室坐落在学校最南端,红墙绿窗。迷蒙的热气从窗隙透出,带着一种陌生的距离感。八月的天空沉闷,从上而下,压在人们的肩膀上。汗水顺着父亲的脸颊流下来,流进皱纹形成的轨道里,最终落在脚下的土地上。宿舍前一棵白蜡树,枝条横行。几只蚂蚁沿着胡乱伸展的枝桠爬向高处。我想到我自己,从此,也将踏上一条前路未卜,但却必须走下去的行程。蚂蚁虽小,好歹还有同伴照应,我却是只身一人面对这陌生孤独的旅程了。心,从那一刻起有了凄惶。
因为行动早,所以当其他同学陆续赶到的时候,父亲已经帮我安顿好一切。
床位选好了,蚊帐架好了,凉席铺好了。
我说:“爸,你回吧!”“不急,我带你到几户人家走走”,他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说。那些人,都是不太走动的亲戚朋友。关系算不上近,所以每去一户人家,父亲都要先买礼品、水果。一家一家地走。一户一户地寒暄。无非是自己的孩子来镇上上学,离家远,有事时希望别人能够照应。
最后一户人家很难找。在我看来,宁可跑回家去,也不会七拐八绕,去找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帮忙。可父亲执意走完。依然是相似的模式:和主人一起回忆陈年旧事。吃父亲带去的水果,喝茶。请人家在他女儿求助时能施以援手。主人家的托盘里,盛放着当日的午餐。最正中的一个,上面是几块精致的金黄色的糕饼,糕饼下,铺了一张雪白的餐纸,镂空的花边,在风扇扑来的风里,扑棱棱地拍打。女主人客气地推让,我局促地坐着。看男主人一会打哈欠,一会看窗外。听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漫无目的地走。
终于回到了学校门前,那时的心里已经有了怪怨。说不清到底是怪怨谁。别人的怠慢、我的不耐烦,父亲似乎都没有察觉。他把身上剩下的钱交给我,做第一周的生活费。我说:“爸,你快回吧!”他答应着,却不动弹。看看我,再看看我,把车子打好。走到我身边,取下一样东西,交到我眼前——一片柳叶不知何时飘到我的头发上。我就笑了。泛黄的柳叶,轻飘飘地旋转着,落到地上去。父亲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示意我等他一下。他走进学校旁边的门市部,不久就出来,手上多了一把红色的木梳。交给我,如释重负地说:“你看,我总觉得忘了拿什么东西。这才想起来,没给你带梳子。”离家的第一夜,落了一场急雨。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她已经开始想家,我呢,隐藏在心底的什么东西突然被勾起,继而一发不可收拾。母亲肯定在灶间忙碌,父亲呢,给牛喂草了吧?黄牛睁着大大的眼睛,一脸纯真。哥哥正在教室学习吧?亲爱的弟弟呢,有没有到池塘去捉鱼?如果弄脏了衣服,又该挨骂了吧?那一夜,我和很多人一样辗转难眠。
所以,进入十三岁,人生的第一课应该是“告别”。与旧日的学校告别,和童年的老师、同伴告别,和父母亲人告别。在被迫拉开的时空里,你第一次发觉,那个旧的院落里,有那么多牵扯你心脉的事物。当你离开一段时间,你会第一次发现,父亲的额上添了细纹;第一次发现母亲的鬓角有了白发,祖父祖母的腰身越发佝偻,生你养你的小村庄原来并不起眼。其中的惊奇,不亚于你在田间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植物。初中是一个起点,从此,高中,大学,工作谋生……你会经历人生无数次的离别;与此同时,有个概念慢慢地,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生活,它叫作“归属感”。无论你浪迹天涯海角,在外遭受创伤打击,你的心灵笃定,你知道有个地方,有个安静的院子,有两个含温带热的人等你回来。
和懵懂莽撞的自己告别。去认识一批新的老师和同学,你们介入彼此的生活,展开为期三年(当然也可能是一生)的友谊。当作业没有做完时,“你以为自己还是小学生?”当你在楼道奔跑被扣分时,“你三岁孩子吗,这么不懂事?”这样的话会经常回响耳畔,它提醒你无忧无虑的童年,可以山呼海啸般自由奔跑的童年,犯了错误也可以原谅的童年已经离你远去,无论你怎样恋恋不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