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
  • 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史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6.06 4.9折 198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瑞士]埃里克·厄斯利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95951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31745193

上书时间2024-05-3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埃里克?厄斯利,瑞士记者,瑞士《时代报》总编辑,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日内瓦大学共建的全球研究所教授,著有《征服高加索》《瑞士历史档案》等。

目录
序 涌向东部!
第一部分 迎着初升的太阳
第一章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世界尽头的商人
第二章 伊凡雷帝与寡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
第三章 皮草热
第四章 通向欧洲的窗口在北方打开
第五章 越过乌拉尔山脉!
第六章 直到“广阔大洋”
第二部分 直到另一个美洲
第七章 第一次勘察加探索
第八章 北方大探索(第二次勘察加探索)
第九章 美洲十小时
第十章 荒岛十个月
第十一章 “已知世界”边界的谜团与秘密
第三部分 太平洋的诱惑
第十二章 一个俄国的美洲
第十三章 尼古拉 · 列扎诺夫的加利福尼亚罗曼史
第十四章 入侵黑龙江的木筏舰队
第十五章 美洲的诱惑与西伯利亚的自治:当西伯利亚挣脱束缚
第十六章 要卖掉阿拉斯加!
第四部分 帝国的冰腰带
第十七章 西伯利亚铁路要经过哪里?
第十八章 谢尔盖 · 尤利耶维奇 · 维特:为帝国带来现代化的火车
第十九章 世纪工地
第二十章 “黄俄罗斯”计划
第五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第二十一章 “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
第二十二章 关于苦役犯营地的重要报告
第二十三章 极地快车的“苦难之路”
第二十四章 流放地的衰落
第六部分 征服极地坚冰
第二十五章 赞助人和游说者:一场关于北冰洋的争论
第二十六章 “切柳斯金号”:极地《奥德赛》
第二十七章 冰上人民委员会
第七部分 在石油之海上
第二十八章 别廖佐沃的神迹
第二十九章 西伯利亚,第三巴库
第三十章 西伯利亚病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西伯利亚曾被视为世界的尽头,贫瘠、荒芜、寒冷,远离已知的“文明世界”。但随着商贸的发展和土地的垦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这片充满未知的“极北之地”。从嘎吱作响的四轮车到西伯利亚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列车,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险家、科研人员跋涉至此,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博弈,同残酷的生存条件抗争,勾勒出探索、征服、开发西伯利亚的波澜画卷。
本书作者埃里克?厄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亚,亲自用脚步丈量那些他笔下的章节,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纪末几百年的时间里,西伯利亚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举重若轻。这里有奇迹也有苦难,有英雄也有恶棍,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谱写出这部悲怆又恢宏的极地史诗。

精彩内容
第一章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世界尽头的商人史诗在这里掀开了第一页。时至今日,呈现在游客眼前的盛景依然摄人心魄。在维切格达河的右岸,距离河流大约数十米的地方,圣母领报教堂与它金色的穹顶主宰着这片风景。在无边的天宇下,开有射孔的白墙屹立于大地之上,散发着宏伟与威严的气息,任何天然或人造的高耸之物都无法令它失色些许。每逢日出或日落时分,这座教堂便会沐浴在河面灼烁的阳光之中,染上一层时而玫红、时而杏黄的色彩。它的主穹顶象征着救世主,另有四个穹顶与它相仿,但尺寸更小,它们指向宇宙的四角,象征着天启四骑士。
这座圣母领报教堂建设于16世纪60年代,自落成之后,它便成了俄国大地上少有的石制建筑之一。在这片木制建筑的世界中,它象征着教会的力量,也展现出其建造者的实力。它体量巨大,造型优美,祈祷室上方建有略微借鉴了同时代佛罗伦萨技艺的拱券。从这些方面来看,这座教堂完全可以与位于克林姆林宫心脏地带的同名大教堂比肩—伊凡雷帝在同一时期主持了它的翻新工程。不过,莫斯科的那座圣母领报大教堂是沙皇的私人祈祷室,而在距首都130千米、维切格达河畔的这座教堂,则属于商人世家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它代表了这个商业王朝的迅猛崛起,也象征着这个家族对于全能上帝的认知。
如今,索里维切戈茨斯克小村依旧环绕在教堂周围,却不过是昔日繁华的苍白倒影。在16世纪中期,它曾生机勃勃,是这一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这处偏远的陡岸上又建起了其他12座教堂与隐修院。18世纪末期,当地的一位教士以他位于河对岸的房屋为起点,画下了索里维切戈茨斯克的天际线。这幅图画线条精巧而准确,在俄国北部这片森林密布的土地上,地平线上矗立着钟楼、穹顶以及东正教的十字架,它们覆盖了河岸以及四周的土地。这是唯一一幅展现了当地风景的画作。在那之后,其中的10座教堂与所有隐修院,都在毁灭性的狂热中被夷为平地。
但是,在16世纪之初,索里维切戈茨斯克是罗斯世界的未来中心之一。这座小镇位于该时期俄国的东北部边境,是孕育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摇篮。这一世代务农的家族,受到命运的感召,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他们的权势和财富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人匹敌。在整个俄罗斯帝国境内,也会有为数众多的宫殿与街道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他们将这座位于维切格达河畔的小镇称作“家族的巢穴”。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征服西伯利亚的计划。
索里维切戈茨斯克与帝国的大城市相距甚远,它就仿佛伊凡雷帝治下俄国边境上的一座前哨。沿河往东走,就尽是荒蛮且罕为人知的地界了。在稍微上游一点的地方,坐落着一座隐修院,按照当时的惯例,它也是避难所和要塞。更远处,可供航行的河段还有1000多公里长,河流的源头位于乌拉尔山脉脚下,它被俄国人称作“石头”或者“石带”。这条在地理上将欧洲与亚洲分割开来的山脉并不算很高,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界线。向北而行,在伯朝拉河沿岸的冻土边缘,还有几处由俄国猎人建立的过冬营地。除此之外,这片区域就再无俄国人居住的痕迹了。这片由森林和沼泽覆盖的广袤地域是齐良人(今称“科米人”)、沃吉亚克人(今称“乌德穆尔特人”)与沃古尔人(今称“曼西人”)的土地。他们是主要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这些土著时常来到索里维切戈茨斯克,交换或售卖狩猎所得。大体上说,上游的广阔领土皆是未知之地。
往西北方向,沿河而下,维切格达河在下游并入北德维纳河。北德维纳河又在奔流500公里后汇入白海与北冰洋。这里是波默尔地区(意为“滨海”),是波默尔人(即德维纳河与白海流域罗斯人)的国度。他们在四五个世纪前来到此地,以冰钓、勘探、狩猎与木业为生,河的沿岸布满了定居者的村落。波默尔人曾是诺夫哥罗德的领民或是在那里定居的人,当诺夫哥罗德还是一个辐射北欧的共和国时,他们就以其先锋精神、胆魄与独立意志著称。最后,向南,溯德维纳河而上,我们来到了大乌斯秋格,它是俄国北部的另一个商业中心,由此前往沃洛格达、莫斯科,则须经水路再转陆路,辗转跋涉数周才能抵达。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小镇地处已知世界的最东端,位于由首都去往白海海岸与德维纳河河口道路的三分之二处,这一河口是当时俄国仅有的出海口。
我们对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起源知之甚少,史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时期的编年史作者都传述着一个关于其鞑靼血统的传说:为了归顺沙皇,斯特罗加诺夫(Stroganov)家族的祖先放弃了曾让自己遭受严厉制裁的伊斯兰教信仰(俄语中“strogui”意为“严厉”)。后来,人们又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先人是一批为逃避15世纪席卷俄国的血腥冲突而来的开拓者。的确,从11世纪起,现今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角的疆域就由来自诺夫哥罗德的定居者们所控制,这里土地广袤,森林河流密布。诺夫哥罗德是商业重镇,也是汉萨同盟(即波罗的海地区联盟)的成员城市之一。诺夫哥罗德被它的竞争者莫斯科征服后,一场残酷的屠杀在此上演。为了躲避灾难,那里的一些居民不惜逃向了最偏远的商栈。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是否也在其中?最新的研究只能确定: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出身于乡土,他们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已经在河畔定居了几代之久。
第一章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世界尽头的商人史诗在这里掀开了第一页。时至今日,呈现在游客眼前的盛景依然摄人心魄。在维切格达河的右岸,距离河流大约数十米的地方,圣母领报教堂与它金色的穹顶主宰着这片风景。在无边的天宇下,开有射孔的白墙屹立于大地之上,散发着宏伟与威严的气息,任何天然或人造的高耸之物都无法令它失色些许。每逢日出或日落时分,这座教堂便会沐浴在河面灼烁的阳光之中,染上一层时而玫红、时而杏黄的色彩。它的主穹顶象征着救世主,另有四个穹顶与它相仿,但尺寸更小,它们指向宇宙的四角,象征着天启四骑士。
这座圣母领报教堂建设于16世纪60年代,自落成之后,它便成了俄国大地上少有的石制建筑之一。在这片木制建筑的世界中,它象征着教会的力量,也展现出其建造者的实力。它体量巨大,造型优美,祈祷室上方建有略微借鉴了同时代佛罗伦萨技艺的拱券。从这些方面来看,这座教堂完全可以与位于克林姆林宫心脏地带的同名大教堂比肩—伊凡雷帝在同一时期主持了它的翻新工程。不过,莫斯科的那座圣母领报大教堂是沙皇的私人祈祷室,而在距首都130千米、维切格达河畔的这座教堂,则属于商人世家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它代表了这个商业王朝的迅猛崛起,也象征着这个家族对于全能上帝的认知。
如今,索里维切戈茨斯克小村依旧环绕在教堂周围,却不过是昔日繁华的苍白倒影。在16世纪中期,它曾生机勃勃,是这一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这处偏远的陡岸上又建起了其他12座教堂与隐修院。18世纪末期,当地的一位教士以他位于河对岸的房屋为起点,画下了索里维切戈茨斯克的天际线。这幅图画线条精巧而准确,在俄国北部这片森林密布的土地上,地平线上矗立着钟楼、穹顶以及东正教的十字架,它们覆盖了河岸以及四周的土地。这是唯一一幅展现了当地风景的画作。在那之后,其中的10座教堂与所有隐修院,都在毁灭性的狂热中被夷为平地。
但是,在16世纪之初,索里维切戈茨斯克是罗斯世界的未来中心之一。这座小镇位于该时期俄国的东北部边境,是孕育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摇篮。这一世代务农的家族,受到命运的感召,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他们的权势和财富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人匹敌。在整个俄罗斯帝国境内,也会有为数众多的宫殿与街道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他们将这座位于维切格达河畔的小镇称作“家族的巢穴”。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征服西伯利亚的计划。
索里维切戈茨斯克与帝国的大城市相距甚远,它就仿佛伊凡雷帝治下俄国边境上的一座前哨。沿河往东走,就尽是荒蛮且罕为人知的地界了。在稍微上游一点的地方,坐落着一座隐修院,按照当时的惯例,它也是避难所和要塞。更远处,可供航行的河段还有1000多公里长,河流的源头位于乌拉尔山脉脚下,它被俄国人称作“石头”或者“石带”。这条在地理上将欧洲与亚洲分割开来的山脉并不算很高,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界线。向北而行,在伯朝拉河沿岸的冻土边缘,还有几处由俄国猎人建立的过冬营地。除此之外,这片区域就再无俄国人居住的痕迹了。这片由森林和沼泽覆盖的广袤地域是齐良人(今称“科米人”)、沃吉亚克人(今称“乌德穆尔特人”)与沃古尔人(今称“曼西人”)的土地。他们是主要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这些土著时常来到索里维切戈茨斯克,交换或售卖狩猎所得。大体上说,上游的广阔领土皆是未知之地。
往西北方向,沿河而下,维切格达河在下游并入北德维纳河。北德维纳河又在奔流500公里后汇入白海与北冰洋。这里是波默尔地区(意为“滨海”),是波默尔人(即德维纳河与白海流域罗斯人)的国度。他们在四五个世纪前来到此地,以冰钓、勘探、狩猎与木业为生,河的沿岸布满了定居者的村落。波默尔人曾是诺夫哥罗德的领民或是在那里定居的人,当诺夫哥罗德还是一个辐射北欧的共和国时,他们就以其先锋精神、胆魄与独立意志著称。最后,向南,溯德维纳河而上,我们来到了大乌斯秋格,它是俄国北部的另一个商业中心,由此前往沃洛格达、莫斯科,则须经水路再转陆路,辗转跋涉数周才能抵达。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小镇地处已知世界的最东端,位于由首都去往白海海岸与德维纳河河口道路的三分之二处,这一河口是当时俄国仅有的出海口。
我们对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起源知之甚少,史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时期的编年史作者都传述着一个关于其鞑靼血统的传说:为了归顺沙皇,斯特罗加诺夫(Stroganov)家族的祖先放弃了曾让自己遭受严厉制裁的伊斯兰教信仰(俄语中“strogui”意为“严厉”)。后来,人们又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先人是一批为逃避15世纪席卷俄国的血腥冲突而来的开拓者。的确,从11世纪起,现今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角的疆域就由来自诺夫哥罗德的定居者们所控制,这里土地广袤,森林河流密布。诺夫哥罗德是商业重镇,也是汉萨同盟(即波罗的海地区联盟)的成员城市之一。诺夫哥罗德被它的竞争者莫斯科征服后,一场残酷的屠杀在此上演。为了躲避灾难,那里的一些居民不惜逃向了最偏远的商栈。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是否也在其中?最新的研究只能确定: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出身于乡土,他们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已经在河畔定居了几代之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