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仿佛明暗山(代序)
黄德海
我曾编过一本金克木的《书读完了》,编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就在隔了段时间之后编出了这本《明暗山——金克木谈古今》。稿件全部编讫,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钟了。我躺在床上,照例胡思乱想,有时高兴,偶尔失落。
忽然间发现自己走在一条路上。看天色,应该是东方鱼肚白的时候。周围只偶尔有几个人影,或前或后地走着。路旁古木参天,一位老人穿着藏青色中山服,手持拐杖,戴一副黑框眼镜,一边抬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往前走。我略一端详,认出是金克木,就疾步向前,来到老先生面前。
还没等我问好,老先生就转过身对着我,开口说道:你编过《书读完了》,还要再编一本《明暗山——金克木谈古今》,对我极尽刨根问底之能事,究竟想做什么?难道要把我打碎弄乱,重新编排出一个精神DNA?我已是古旧人物,退出了历史舞台,难道你非要拉我进入现在的话语“系统”,让我成为朋友圈的话题、新时尚的符号?
我熟悉老先生的这种语调,笑笑说:我赶不上活话题,跟不上新时尚,编你的书只是因为喜欢。你虽自称“古旧”,无奈历史并不让你“退出”,所以只好强你所难,陪着我们这些新而旧的人再走一程。我也无法探测到你的精神DNA,倒像是剪径的强盗,行的是精神绑票之实。
我笑而不答。金先生继续说:我是个杂家,做过的事一件又一件,学过的外文一种又一种,弄过的学问一门又一门,但我向来“少、懒、忘”,知其大略,写过小文,也就另起炉灶了。古印度神话里说,环绕可见世界的大山,一边光明,另一边黑暗,因此叫作“明暗山”,正像我翻译过的迦梨陀娑的诗句里说的:“光明又黑暗,仿佛明暗山。”你用这个做书名,是说我的文章暧昧难明,还是要说我的思想有什么“体系”?
我答:“体系”是个西方词吧?我弄不懂,跟我的“模糊思维”也格格不入,倒是“明暗山”看起来雄沉博大,我很喜欢这个味道,并且……我把这本书编为三个部分,是为了把你涉及文化的文章归为一个“结构”。我不敢说什么“牧牛”,“以心传心”,不过是学着你的方法,对你的书“看相”“望气”。
金先生一笑:我知道了,你想“以我观我”,用的方法是“瓮中捉鳖”,让我不高兴也没话说。但我生平喜欢猜谜,让我来猜猜你这么编的目的如何?
商品简介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学根基深厚,其识远见卓越,其文深入浅出,其人生波澜跌宕,其作品丰赡广博。我们邀请三位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学者以主题立意,精选其相关散文、随笔,编就三册并撰写长文,以便于读者依循路径,领略各自奥妙。《明暗山——金克木谈古今》由黄德海编选,分比较文化书、旧学新知书、无文探隐书三辑,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其在今日之优长,与其他文化比较之情状,尽在一册。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至北平,1935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1938年至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执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至印度加尔各答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印度古典。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蜗角古今谈》《孔乙已外传》《风烛灰》等,译作有《通俗天文学》《印度古诗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世间文章》《诗经消息》《书到今生读已迟》《驯养生活》等。曾获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文学评论家”、第三届“山花文学双年奖?散文奖”。
目录
仿佛明暗山(代序) 黄德海/001
比较文化书
文化问题断想 003
三谈比较文化 006
文化之谜: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013
文化之谜:科学?哲学?艺术 026
文化之谜:宗教信仰 038
文化之谜:世界思潮 051
东西文化及其科学 063
八俊图引 066
两大帝国的统一场 070
十字街头象牙塔 088
二圣 101
平行名人传 103
闲话哲学 106
“解构”六奇 109
模糊逻辑 112
几何式哲学 113
旧学新知书
《旧学新知集》自序 117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126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135
虚字?抽象画?六法 145
台词?潜台词 152
食人?王道 160
秦汉历史数学 165
风流汉武两千年 185
《春秋》符号 201
《论语》中的马
——科学,技术,是一?是二?
——自然,人事,孰重?孰轻? 210
诸葛亮“家训” 218
父子对话:八股文学 221
八股新论:评罪 225
八股新论:文“体” 241
八股新论:文“心” 263
无文探隐书
试破文化之谜 287
轨内?轨外 300
无文的文化 317
信息场 330
显文化?隐文化 348
治“序”?乱“序” 361
从孔夫子到孔乙己 374
古“读书无用论” 387
齐鲁之别与传统思想 394
谈“天” 397
门外议儒家 403
妄谈三皇 410
反传统的传统 412
空城对话 416
中国的神统 419
佛“统” 422
三“王”的传统 424
两种“法” 427
学“六壬” 428
内容摘要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学根基深厚,其识远见卓越,其文深入浅出,其人生波澜跌宕,其作品丰赡广博。我们邀请三位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学者以主题立意,精选其相关散文、随笔,编就三册并撰写长文,以便于读者依循路径,领略各自奥妙。《明暗山——金克木谈古今》由黄德海编选,分比较文化书、旧学新知书、无文探隐书三辑,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其在今日之优长,与其他文化比较之情状,尽在一册。
主编推荐
中外思想的变与不变,传统文化的有文无文看百家思想如何运作,探古今天地怎样贯通
精彩内容
文化问题断想其 一
有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另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还会这样。有个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中国人说的好,把两个外国人的话都包括了。“师”,既可以是照样效法,也可以是引为鉴戒。学历史恐怕是两者都有。二十年前发生过连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大事,既有前因,又有后果。我们不能断言,也不必断言,以后不会再有;但是可以断言,以后不会照样再来一个“史有前例”了。历史可能重复,但不会照样,不会原版影印丝毫不走样,总会改变花样的。怎么改变?也许变好,也许变坏,那是我们自身天天创造历史的人所做的事。历史既是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人们自己做出来的。文化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左右历史和文化,施加影响。若不然,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对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向,但无人能打保票。
其 二历史上,中国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两次。一次是佛教进来,一次是西方欧美文化进来。回想一下,两次有一点相同,都经过中间站才大大发挥作用。佛教进来,主要通过古时所谓西域,即从今天的新疆到中亚。西域有不少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和文化。传到中原的佛教,是先经过他们转手的。东南也有从海路传来的,却不及西北来的影响大,那里没有会加工的转口站。青藏地区似乎直接吸收,但实际上是中印交互影响,源远流长。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融为一体,那里的佛教和中原不同。蒙古族是从藏族学的佛教,也转了手。欧美文化进来也有类似情况。明中叶到清初,耶稣会教士东来并在朝廷中有地位,但是文化影响不能开展。后来帝国主义大炮打了进来,人和商品拥入,但文化还不像鸦片,打不开局面。西洋人在中国出的书刊反而在日本大量翻印流行。所谓西方文化是经过东方维新后的日本这个转口站涌进来的。哲学、文学,直接从欧洲吸收而且有大影响的,是经过严复和林纾的手。两个翻译都修改原著,林纾还不懂外文。此外许多文化进口货是经过日本加工的。梁启超在日本办杂志。孙中山在日本鼓吹并组织革命。章太炎在日本讲学。鲁迅、郭沫若在日本学医、学文学。从欧美直接来的文化总没有从日本转来的力量大。欧美留学生和教会学校虽然势力不小,但在一般人中的文化影响,好像总敌不过不那么地道的日本加工的制品,只浮在上层。全盘西化,完全照搬,总是不如经过转口加工的来得顺利。好比电压不同,中间总得有个变压器。要不然,接受不了,或则少而慢,反复大。
其 三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不但要求变压,还有强烈的选择性。二道手的不地道的佛教传播很广。本来没有什么特殊了不起的阿弥陀佛,只是众佛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名声竟在创教的释迦牟尼佛之上。观世音菩萨也是到中国化为女性才大显神通。玄奘千辛万苦到印度取来真经,在皇帝护法之下,亲自翻译讲解。无奈地道的药材苦口,传一代就断了。连讲义都流落日本,到清末才找了回来。玄奘自己进了《西游记》变为“唐僧”,成了吸引妖精和念紧箍咒的道具,面目全非。对西方文化同样有选择。也许兼容并包,但很快就重点突出,有幸有不幸。就艺术说,越地道越像阳春白雪,甚至孤芳自赏,地位崇高而影响不大。反而次品有时销路大增,供不应求。流行的第一部现代欧洲小说是林纾改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小仲马),一演再演的欧洲戏剧是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王尔德),都不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变了样。我们中国从秦汉总结春秋战国文化以后,自有发展道路,不喜生吞活剥而爱咀嚼消化。中国菜是层层加工,而不是生烤白煮的,最讲火候。吃的原料范围之广,无以复加,但是蜗牛和蚯蚓恐怕不会成为中国名菜。至少在文化上我们是从来不爱一口整吞下去的。欧美哲学也同古时印度哲学命运相仿。人家自己最为欣赏的,我们除少数专家外,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或则改头换面以至脱胎换骨,剩个招牌。有的东西是进不来的,不管怎样大吹大擂,也只能风行一时。有的东西是赶不走的,越是受堵截咒骂,越是会暗地流行。所以,文化的事不可不注意,又不可着急。流行的不都是劣货、次品,直接来不经转口的上等货有的也会畅销,因此大可不必担忧,更无须生气。
1986年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