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
  •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0.4 4.4折 6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雪珥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744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30407611

上书时间2024-05-3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晚清中国现代化转型,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负资产,就是机会主义(Opportunism)的盛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蔑视一切规则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清政府、保皇党和革命党三方主要势力身上,都有体现。

 

 澳洲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等提出的“国家机会主义”(State Opportunism),始终伴随着晚清的改革开放全过程。由于宪政制衡机制的缺席,清政府的改革,以无限强大的公权力剥夺社会利益为代价,造成严重的腐败和普遍的寻租行为,并导致社会大众不再相信游戏规则,全民奉行机会主义,罔顾社会道德准则(Moral Code),不择手段。

 

 杨小凯其实是用一套经济学话语,阐述了日本著名间谍学者宗方小太郎的同一论断。甲午战前,宗方小太郎向明治天皇提交了战略情报《中国大势之倾向》,鲜明地提出,中国的腐败源自官场但不限于官场,而是全民腐败。

 

 晚清公权力的无信与滥用,突出地体现在官督商办的企业上。为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清政府向民间资本开放部分产业和企业,却又通过衙门化的管理方式,将出资人的话语权缩小到近似于无。这直接导致投资者对政府融资项目采取两种看似矛盾而荒唐的方式:在一级市场中拒绝与躲避,在二级市场中炒作与投机。

 

 一级市场的冷遇,在1887年李鸿章发行“中国铁路公司”股票时*为显著。100万两的融资计划只完成了10.85万两,上海英文报《北华捷报》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之前的轮船招商局等招股后,却在重大事宜上从不尊重投资者意愿,导致投资者丧失信心。而晚清的几次灾难性股灾,则与投资者疯狂炒作二级市场极有关系。凡是能公开交易的上市公司,股民们“趋之若鹜,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亦麾之不去”“其实十之八九皆非真欲买股之人也”(《申报》),“市里奸侩特开售卖股票之风,以致举国狂欢,纳股者非富家藏窖之银,乃市肆流通之宝,而害遂不可胜言矣。”(《字林沪报》)甚至,连官方的对外战争赔款、铁路建设专款等巨额资金,也都大规模违规入市,支撑起官员们的“老鼠仓”。(雪珥《辛亥:计划外革命》)

 

......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晚清国运,早已尘埃落定,甚至似乎成了老古董,但百年来国人未必看得清楚——鸦片战争,究竟我们败在何处?八国联军侵华,是否就只留下满腔义愤?辛亥革命,帝制被弃之如敝履,我们还丢掉了什么?

 

 海外学者雪珥截取晚晴国运几个颇具代表性的节点,讲述了我们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鸦片战争,其实背后隐藏着中英两国的国际贸易冲突。八国联军除了给我们带来了耻辱,也带来了另一个文明的镜鉴。辛亥革命中ziu为悲催的那些人,他们的命运也预示着之后共和国国运之多舛。晚晴“国企”的浮沉,也让我们看得似曾相识。《贸易战、八国乱与倒霉蛋——再说晚清国运》,至今仍足堪医国者忌! 

 

作者简介
雪珥

目录
本书截取晚清国运三个关键历史节点,以海外史料、国际视角剖析了鸦片战争前100年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八国联军劫难之外带来的异质文化冲突,帝制倾覆之际不同阵营里一些人的悲剧命运;还有诸多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历史桥段:雍正版商人跑路、救命的行贿名单、为八国联军奋战的中国士兵、爱国盾牌、“革命家”被人革命,等等。

内容摘要
本书截取晚清国运三个关键历史节点,以海外史料、国际视角剖析了鸦片战争前100年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八国联军劫难之外带来的异质文化冲突,帝制倾覆之际不同阵营里一些人的悲剧命运;还有诸多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历史桥段:雍正版商人跑路、救命的行贿名单、为八国联军奋战的中国士兵、爱国盾牌、“革命家”被人革命,等等。

主编推荐

雪珥Zui Xin力作!揭开200年前中英贸易战触目惊心内幕!

2018年春天以来,中美之间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贸易博弈,中间虽几经谈判磋商,但Zui终以贸易战相向。这场贸易战已持续半年有余,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据称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其实,早在200多年前,中国与英国之间就因为贸易逆差发生过一场持续100年的贸易战,那场贸易战Zui终导致了Di Yi次鸦片战争。

对于那场战争,我们视之为一段屈辱的历史,早已将其贴上标签,对背后的原因少有深究。海外学者雪珥则从卷轶浩繁的英文文献中,翻检出200多年前那些记录着中英茶叶、鸦片贸易的经济数据,那些抖落掉满身灰尘的经济数据,和英文史料,讲述了一个个今天我们所不知道的、触目惊心的故事。

例如,18世纪中叶,中国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进口英国造成了巨大贸易逆差,英国1784年就对中国茶叶开出了高达119%的税率,Zui终英国政府找到了英中贸易逆差的平衡器——鸦片贸易,正是他们释放出来的鸦片恶魔,不久改变了中国进而改变了世界。

再如,鸦片走私中的大清海关成了贪腐分赃平台,也成了一支寄生在外商与行商身上勒索吸血的巨大蚂蝗,广州的行商甚至成立了一种“众筹”式的行贿基金。而清政府打击鸦片的举措,则被官员们当成了权力“寻租”的大好机会。行贿成本的激增,迫使外商将鸦片交易场所转移到了外海“伶仃洋”,撇开中间环节直接向终端渠道批发鸦片。既得利益的丧失,令广东的官员们开始真的痛恨起鸦片贸易来,于是,一场用奏折、谕旨、告示、命令和弹压等为武器的战争开始了!

除了贸易战,雪珥还截取晚清国运两个关键节点,讲述了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那些奇葩事和辛亥年一些人的悲催事。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茶杯里的硝烟
绿色“毒品”中国产一种进口的“毒品”,正在帝国蔓延。其所到之处,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趋之若鹜,纷纷上瘾。这一“毒品”不仅毒害了民众的健康,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淘空了帝国的经济。
这并非鸦片,而是茶叶;这也并非大清帝国,而是大英帝国。如果你因此而产生了错乱的穿越感
,请不要责怪历史本身。
这是18世纪中期,距离那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鸦片战争,足足早了100年。英国“禁茶派”对于中国产“绿色毒品”的痛恨,丝毫不亚于百年后的林则徐。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也会“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在这场“禁茶”运动中,最为著名的是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卫斯理公会派”教会的创始人。1748年7月6日,礼拜日,卫斯理召集伦敦卫斯理公会的会员,向他们提议戒除茶瘾,这样既有利于健康,又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钱救济穷人。这是历史上由正式机构正式发布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
个“禁茶宣言”。在当年写给朋友的信中,Wesley承认自己就有29年的“茶瘾”,而且也坚信这导致了手颤等健康问题。
那个年代的茶叶,因为昂贵,如同鸦片一样,一般被当作名贵药材。对于茶叶的“药性”,英帝国医学界的“挺茶派”接受了东方的观点,认为可治百病,是良药;而“禁茶派”则认为茶叶与烟草一样,都是上瘾毒品。这种争论,贯穿于18世纪30。40年代,激烈程度远超百年后中华帝国对鸦片的争论。
更多的人则从经济维稳的角度提倡“禁茶”,认为茶叶这种奢侈品是“几乎所有的贫困之根源”,“构成了所有的影响人类劳动能力的罪恶”,“它们的身上充斥着从潘多拉的盒子中释放出来的穷困与不幸。”医学博士生莱特森(JohnCoakleyLettsom),在1769年完成了著名的博士论文《茶树的自然史》(TheNaturalHistoryoftheTea—tree),对英国平民追求喝茶时尚大为忧虑。在精心计算了一般家庭的生活开支后,莱特森宣称,喝茶“陋习”已经挤占了面包、牛奶消费,大大影响了平民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
著名旅行家乔纳斯·翰威(JonasHanway)也抨击道:“花费大量白银去那个荒唐堕落的东方国家(指中国)进口奢侈的茶叶,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修路,建农场、果园,把农民的茅舍变成宫殿……喝茶是一种恶习,不仅危害个人身体、社会经济,还有亡国的危险。且想想当年的罗马帝国,商人们用银币去换中国的丝绸,女人们都穿起了华贵的丝袍,男人们一天洗五六次澡,国库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