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恋的实证基础及形成机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1.42
5.6折
¥
1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连帅磊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02889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1484764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连帅磊,男,河南洛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理学博士。现为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教育厅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心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CurrentPsychology、PlosOne、FrontiersinPsych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独著和参编专著各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19年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一般项目各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目录
引言(1)
第一篇 依恋视域下人与手机关系的理论探析
第一章 依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1)
第一节 依恋的内涵及内部工作模式(12)
一 依恋的内涵(12)
二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13)
第二节 依恋研究的发展(18)
一 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关系(19)
二 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依恋关系(25)
第二章 手机使用与依恋(33)
第一节 手机使用与个体的关系(34)
一 手机使用对个体生理健康的影响(35)
二 手机使用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37)
三 手机使用对个体认知的影响(41)
第二节 手机使用与人际依恋、物品依恋的关系(43)
一 手机使用与人际依恋(43)
二 手机使用与物品依恋(44)
第三节 个体与手机之间依恋关系形成的理论基础(46)
一 传统依恋理论(46)
二 使用满足理论(48)
三 技术接受模型(50)
四 最佳体验理论(51)
五 自我扩展理论(52)
六 自我延伸理论(54)
七 自我决定理论(55)
第四节 “手机依恋”的测量(57)
一 用户—设备依恋问卷(UDAS)(57)
二 手机依恋问卷(MPAS)(58)
三 手机依恋问卷(RSQSP)(59)
四 大学生手机依恋问卷(YAPS)(60)
五 感知手机依恋问卷(PAP)(61)
六 手机依恋问卷(MAS)(62)
七 手机依恋问卷(AMDS)(63)
八 手机情感依恋问卷(EAMP)(63)
九 消费者—手机依恋问卷(CMPAS)(64)
第三章 述评:前人研究小结和实证研究设计(65)
第一节 现有研究不足(65)
第二节 本研究拟讨论的问题(71)
第三节 本研究总体设计(72)
第二篇 人与手机之间存在依恋关系的实证依据
第四章 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特征(77)
第一节 研究目的(77)
第二节 研究方法(78)
一 参与者(78)
二 访谈提纲(79)
三 数据收集(79)
四 数据分析(80)
第三节 研究结果(80)
第四节 讨论(84)
第五节 结论(87)
第五章 挫折感对个体趋近手机行为的诱发效果检验(89)
第一节 研究目的(89)
第二节 研究方法(90)
一 研究被试(90)
二 实验材料(91)
三 实验设计与程序(92)
四 实验的实施(92)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94)
第四节 讨论:挫折感对趋近手机行为的诱发作用(96)
第五节 结论(98)
第六章 手机分离刺激对个体焦虑情绪的诱发效果检验(99)
第一节 研究目的(99)
第二节 研究方法(101)
一 研究被试(101)
二 实验材料(101)
三 实验设计及程序(102)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104)
第四节 讨论:手机分离刺激对个体焦虑情绪的诱发作用(105)
第五节 结论(106)
第七章 手机使用对个体挫折体验的缓解效果检验(107)
第一节 研究目的(107)
第二节 研究方法(108)
一 研究被试(108)
二 实验材料(108)
三 实验设计及程序(109)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110)
第四节 讨论:手机使用对个体挫折体验的缓解作用(112)
第五节 结论(113)
第八章 基于手机情景的依恋安全启动效应检验(114)
第一节 研究目的(114)
第二节 实验一:基于手机情景的依恋安全启动对个体情绪的启动效应(115)
一 研究被试(115)
二 实验材料(116)
三 实验程序(117)
四结果与分析(118)
第三节 实验二:基于手机情景的依恋安全启动对个体内隐自尊的启动效应(119)
一 研究被试(119)
二 实验材料(119)
三 实验程序(120)
四 结果与分析(121)
第四节 讨论:基于手机情景的依恋安全启动对个体情绪及内隐自尊的影响(122)
第五节 结论(124)
第三篇 基于调查的理论模型建构
第九章 手机依恋的概念与结构(127)
第一节 研究目的(127)
第二节 研究一:手机依恋的概念与结构(130)
一 参与者(130)
二 访谈提纲(131)
三 数据收集(131)
四 数据分析(132)
五 研究结果(132)
六 讨论:手机依恋的概念内涵及结构(138)
七 结论(141)
第三节 研究二:手机依恋问卷的编制(142)
一 研究目的(142)
二 研究方法(144)
三 研究结果(146)
四 讨论:手机依恋测量工具的适用性(153)
第四节 结论(156)
第十章 人际依恋与手机依恋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158)
第一节 问题提出(158)
第二节 研究方法(162)
一 研究被试与施测程序(162)
二 研究工具(162)
三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163)
第三节 研究结果(164)
一 各变量的描述性及相关分析(164)
二 社会排斥和手机自我扩展的中介效应检验(165)
三 中介模型检验结果的比较与汇总(176)
第四节 讨论(177)
第五节 结论(181)
第十一章 实证基础和理论模型的整合讨论(183)
第一节 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特征(184)
第二节 手机依恋存在的实证依据(187)
一 “趋近行为”存在的实证依据(187)
二 “分离焦虑”存在的实证依据(189)
三 “避风港”存在的实证依据(191)
四 “安全基地”存在的实证依据(192)
第三节 手机依恋的概念与结构(195)
一 手机依恋的概念(195)
二 手机依恋的结构(197)
第四节 手机依恋与人际依恋的关系(199)
第五节 结论(203)
第六节 理论意义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205)
一 理论意义(205)
二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206)
第七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219)
一 特色与创新(219)
二 不足与展望(221)
参考文献(223)
附 录(256)
附录1 第四章“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特征”质性研究访谈提纲(256)
附录2 第四章“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特征”质性研究访谈结果(257)
附录3 第二篇“人与手机之间存在依恋关系的实证依据”的实验材料及工具(274)
附录4 第九章研究一“手机依恋的概念与结构”的访谈提纲及工具(280)
附录5 第九章研究一“手机依恋的概念与结构”的访谈结果(286)
附录6 第十章“人际依恋与手机依恋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的研究工具(303)
索 引(306)
内容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极具渗透性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态,对人类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手机使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得到了诸多研究的关注,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个体与手机之间关系的本质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较少,并缺乏系统性。本书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依恋理论视角,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本质——依恋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通过质性研究探讨了人与手机之间关系的行为及情绪特征。其次,通过行为实验揭示了人与手机关系中存在依恋关系的实证依据。再次,通过质性研究探析了手机依恋的概念和结构,并通过调查研究编制了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手机依恋测量工具。最后,通过调查研究考察了人际依恋与手机依恋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将依恋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人与手机的关系中,为揭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