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与成长:一个父亲高考前写给孩子的168个微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陪伴与成长:一个父亲高考前写给孩子的168个微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1 3.4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晓东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93548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1436611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征得儿子的同意,我把这两年给他写的信稍加整理,辑录成书。一方面留
下一份长久的记忆,另一方面提供给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作案例借鉴。
这不是一部学术论文集,尽管很多信中涉及了学术话题。我希望阅读这些
信的朋友,能包容其中观点的粗疏。我自己能确定的,是信中的每一句话都出
自赤诚真心,因为当时的听众是我的人生挚爱。儿子是信的读者,也
是我写这些信时的镜子:提醒我句句都要言为心声、无愧良知。信中没说出什
么永恒真理,多是些杂乱无章的“学习”体会。写的过程中只照顾了一点:写
下的东西,多少能有所助益。
要澄清的是:儿子虽然是这些信的读者,却不是信中观点的坚定支持
者。他的思维非常独立,总体上是在欣赏或批判。这些信不是在教他什么,而
是在谈我自己的认知转变和人生感悟。之所以与他分享,是借此将他从繁重的
复习备考中“暂时拖出片刻”,让他与我一起思考一些“课堂学习”之外的事,
此外并无更多其他效用。是他在观察和见证着我的学习、成长和变化,而不是
我在用这些所思所想教育和改变他。
因此,这些信不是通常意义上教育子女的家书,而是一个父亲自我教育历
程的心灵记述。我不希望他成为信中观点的信奉者、喝彩者,而是希望他知道
我每天在关注什么,我如何思考和看待彼此都关心的一些话题。“学业”不止
于书本课堂,成长也不止于智识的增加,人生应是丰富的、多维的、多彩的。
高中时代,是人生好的年华,既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会如何把自己培养
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坚持一生。
我不是职业作家,而只是一个极致沉静状态下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因此,这些信不是文采飞扬的锦绣文章,而是需要读者同样在极致沉静心态下才能读
进去的心灵自白。信中大量探讨了关于读书、学习、复习、考试的主题,但探
讨的重心聚焦于“心理”“思维”和“道理”层面,没有普遍适用的技巧和高
招儿。我始终认为,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缺失之一,是越来越远离
读书治学和身心修养的本原道理。因此,无论成人,还是未成年人,做事虽然
越来越有成效,但却“行而不知其故”;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却对
这些知识和技能所遵循的道理越发不明所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知识
和信息爆炸时代,正在成为日益普遍的思维状态,引发着人们愈发激烈的心理
冲突和内在焦虑。
这 168 封信,以第 56 封“家教之道,寓于父母自教之中”为一个基本分野。
区别在于:此前是以“随笔”方式写的,随想随记,相对比较随意,称为“55
条比较长的微信”更为合适;此后的信,开始趋向“正统文章”的写法,试图
围绕某个主题尽己所能“谈透”,并用 word 文档来编辑。
感谢我的妻子——儿子的母亲,她才是他成长的称职、秀陪伴者;
感谢北师大的附属小学、三帆中学、二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你们陪伴他顺
利度过了这段人生美好的时光,助力他全面健康成长;感谢各位亲朋好友,
你们的关心和爱护是对他好的陪伴。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韩月华老师专门为本书作序!她是孩子
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对驰原高中生活的每一幕比我更了解,也陪伴得更多。谢
谢她的肯定和赞许之语,愧不敢当。孩子的优秀源自从幼儿园起众多老师的悉
心教诲,感佩之情,无以言表。
后感谢团结出版社同意出版这些信件,感谢出版社所有为此书付梓付出
了辛苦的朋友们。
王晓东
于 2021 年 6 月 25 日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怎么和一个高中生儿子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很多家长常常苦思却不得其法。作者与儿子在一起时,更多时候是沉默的,不是一个妙语连珠的健谈父亲,但他内心渴望做些什么的情感是诚挚热切、源源不竭的,也是它驱使作者终找到了微信交流的方式: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而是倾诉家长当下在想什么,藉此让他观察一个过来人将怎样看待学业、经历时事、思考人生。

 

作者的儿子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书中写给儿子的168条微信,不是一个所谓的成功父亲在传经送宝,不是在讲述如何让孩子考进北大的“成功妙法”。如果说它们对高考生和家长有什么意义,作者认为只有一点:陪伴。未来,随着孩子成长成熟、成家立业,陪伴也许将是家长能做的。或陪伴在侧,或远远守望……



作者简介
王晓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毕业,现任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级城市规划师。

目录
师序
自序:陪伴与成长
第1封:半年读书心得
第2封:关于人的潜能
第3封:人生的美好
第4封:人生的知与行
第5封:培养良好的应考心态
第6封:怎么看待考试
第7封:珍视奋斗成果
第8封:磨砺强大的内心
第9封:人生杂感
第10封:读书杂感
第11封:目标与能力要匹配
第12封:谈学习志向
第13封:对个人志向的反思
第14封:身心健康之源
第15封:大成必积于小善
第16封:任事,以“通透”二字为要
第17封:谈带团队之道
第18封:善待时间
第19封:我们由谁主宰
第20封:做学问以经世致用为要
第21封:谈做文章
第22封:一个小故事
第23封:读书之效
第24封:谈为学的本源
第25封:戒“傲”
第26封:考试不可寄望于超水平发挥
第27封:个人成长,首在内心的成长
第28封:为己方能克己;克己方能成己
第29封:心不正、意不诚、志不切、身不修,不可以治学任事
第30封:谈“求速效”之弊
第31封:此心不动安如山
第32封:谈“从心上学”
第33封:治学的关键,在功夫不间断
第34封:再谈做学问的志向
第35封:最可持续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第36封:谈“百无一用是书生”
第37封:谈兴趣的神奇力量
第38封:好习惯与坏习惯
第39封:为学治业,“勤”为首
第40封:善用早晨时光
第41封:谈“学、问、思、辨、行”
第42封:专谈“克己”
第43封:我的“克己”功课
第44封: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45封:读《传习录》有感
第46封:松
第47封:我的两年“克己”课
第48封:我们应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49封:必须打赢这一仗
第50封:战疫情,当以心之真勇毅
第51封:谈做事
第52封:打牢个人治学修养的根基
第53封:人比其他生物高明在何处
第54封:再谈做学问
第55封:群体长盛不衰的秘诀
第56封:家教之道,寓于父母自教之中
第57封:读书的“礼仪”
第58封:余生治学,“归一”于心学
第59封:精一之道
第60封:为何“无欲”则刚
第61封:何为真包容,如何培养大度之心
第62封:学如何得之于心
第63封:修养之道
第64封:让你的“心”先过去
第65封:不患无功,唯患学业精与不精
第66封:欲成过人之功,必尽过人之力
第67封:读书“五勤”
第68封:谈“明”
第69封:关于“书法”
第70封:再谈读书
第71封:谈“倔强”
第72封:小球中的大道理
第73封:“读书”与“明理”
第74封:修身之要,首在“敬”“慎”
第75封:做任何事,当“一心一意”
……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在征得儿子同意后,将他给儿子在高考之前的两年中所发的168条微信稍加整理、辑录而成。一方面留下一份长久的记忆,另一方面提供给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作案例借鉴。这168封信,以第56封“家教之道,寓于父母自教之中”为一个基本分野。区别在于:此前是以“随笔”方式写的,随想随记,故相对比较随意,称其为“55条比较长的微信”更合适;而第五十六封伊始,开始趋向“正统文章”的写法,试图围绕某个主题尽作者所能“谈透”。

主编推荐
在这168封信的字里行间,分明看到了阳明先生的真言:“吾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些信件使阅读者由衷产生一种自省后的信心与前进的动力。这些文字不是煽动性、情绪化的文字,但却因其深沉而持久的理性力量更加激动人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