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11
4.0折
¥
5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卡罗莱·克莱因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1201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499924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1919—2013),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共出版长篇小说50余部,短篇小说集20余部,还有数量可观的散文集、自传和回忆录等。她的小说内容丰富,涵盖政治、女性心理和苏菲主义等题材。2007年,88岁高龄的她凭借以《金色笔记》为代表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莱辛是左翼政治运动活动家、共产党人、女权主义者、苏菲主义信徒,是著名《新左派评论》杂志编辑之一,也是以伯特兰·罗素为首的“百人委员会”成员之一。她经历过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也经历过心理治疗。她的一生色彩斑斓、充满争议:从小生活在非洲,19岁嫁人,数度离婚,一面埋怨母亲对孩子不负责,一面却为了实现个人理想抛弃孩子。总之,莱辛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精彩迷人、充满矛盾和令人好奇的一生。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生逢乱世
第二章 错误的开始
第三章 崭新的开端
第四章 插叙故事
第五章 筒骨乐与肖邦曲
第六章 有些教训,最好不要去学
第七章 跳跳虎的历险
第八章 迷失
第九章 多丽丝·泰勒的求学生涯
第十章 另一段插叙故事
第十一章 借居房客的日子
第十二章 欲火迷人眼
第十三章 痛苦的割舍
第十四章 找到新的家
第十五章 同志
第十六章 假如起初不成功
第十七章 “你好吗,跳跳虎!”
第十八章 打破种族隔离
第十九章 取得胜利却没有获得解放
第二十章 好爱角
第二十一章 新的人生
第二十二章 追寻未来
第二十三章 于是雷声开始发言
第二十四章 柏林之战
第二十五章 身为共产主义信徒
第二十六章 暴力之母
第二十七章 幸福的年轻女子
第二十八章 非常现代的母亲
第二十九章 艰难的合作关系
第三十章 火红的夕阳
第三十一章 芝加哥蓝调
第三十二章 逆难而上
第三十三章 与金虎共嬉
第三十四章 神智疯狂
第三十五章 美妙的变异
第三十六章 笔友
第三十七章 找到出路
第三十八章 十二月里,你还会如五月里那般爱我吗?
第三十九章 迷失在太空之中
第四十章 新瓶装旧酒
第四十一章 文学重生
第四十二章 人不似猫儿
内容摘要
卡罗莱·克莱因的《多丽丝·莱辛传》是一本有关莱辛的传记。为了展现这位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广泛采访了多丽丝?
莱辛的情人们、同事们和朋友们,披露了许多莱辛本人在她的自传、小说和回忆录中讳莫如深的细节。同时,本书层层铺垫,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情感脆弱、不断追寻自我认同的莱辛,颠覆了作家本人在《暴力之子》四部曲和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为自己树立的勇敢、果断、无畏的形象。莱辛出生在波斯,生长在非洲,与现实格格不入,性格桀骜不驯。三十岁那年,离过两次婚的多丽丝带着一部尚未发表的作品手稿和一个孩子来到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她是一位大胆无畏的共产主义者,并嫁给了一位德国共产党员,但是战争一结束,她便很快疏远共产党组织。同样,她先是热情洋溢地拥抱了女性主义,却很快抛弃了这种思想。莱辛一生著作颇丰,不断革新创作手法,她更换笔名向自己的出版商投寄科幻系列实验小说嘴为人津津乐道。
精彩内容
第三章崭新的开端在波斯待了五年之后,麦克·泰勒获得了一次回英国休假的机会。尽管他对祖国的感觉还是没有比他当初离开的时候好多少,不过,他对波斯的厌恶也算是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因此,他很高兴可以回国去缓一缓。
因为假期是从夏季开始的,天气肯定热得出奇,因此莫德决定带着全家不坐船横跨红海回去,相反,他们会取道俄罗斯回到英国——尽管当时是1924年,刚刚成立的苏联还没有从多年革命带来的混乱中恢复元气,而列宁又刚刚去世。
因为很少有人能像莫德那样意志坚定,也没有几个人像她那样对政治动乱的后果一无所知,泰勒一家成了自十月革命后第一个横跨里海穿行到莫斯科的外国家庭。后来的日子里,莫德和麦克总会说起那次旅行,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船上臭气熏天,莫德总担心一家人会得斑疹伤寒;麦克还得了流感,一家人又挤在一个小小的舱房里,孩子们差点就被传染了。
每当多丽丝听到他们后来满腹牢骚地讲起那件事,觉得他们每次都只不过是一遍又一遍毫无意义地重述那些苍白的细节罢了。她本人对那趟旅行的回忆,只留下了各种错综混乱的情感冲击,与他们嘴里说的那些艰难困苦一点都沾不上边。和她在自传里描述的其他记忆一样,在她的笔下,这趟旅行的记忆化成了无数富有象征意义的碎片,处处透露着朦胧的信息和主观的意义。
那趟旅行的第一段路程,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程里,一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舱房里,乘坐一艘破破烂
烂的油轮穿越里海。这一切在多丽丝的记忆里,变成了是一片巨大无比、茫茫无际的空间,笼罩在危险的阴影之下。而她父母无法掩饰的焦虑,让一切都显得越发恐怖。
在某段描写这次旅行的文字里,莱辛说她母亲整晚都不睡觉,孩子们睡着之后,她就用灯光照着孩子们的身体来驱赶跳蚤。而在另一段文字里,她又说她的父母都不睡觉。不过,两段文字里都提到,她的父母并没有注意到多丽丝的胳膊没有照着灯光,因此,她醒来的时候,胳膊肿得老大,上面被跳蚤咬得红红的,而哈里却没有被咬到。
他们在巴库坐上了一趟火车,这趟火车实际上是用来运送士兵的,车厢里到处都是当兵的。气味再次出现在在莱辛的记忆里,这趟火车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车里的虱子比轮船上的虱子还要多,她母亲各处撒着杀虫粉,想要毒死四处乱窜的老鼠,却一点作用都没有。刚刚四岁的多丽丝,头靠在臭烘烘的窗玻璃上睡觉,靠着将脸紧紧地贴在窗户的裂缝上来避开
车厢里阴冷潮湿、令人窒息的气味。
在俄国边境,莫德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当时一个移民官说他们办的护照不对。莫德一点都没有被他手里的来福枪吓到,而是语气轻飘飘地告诉他“别犯傻了”。麦克最爱对别人讲起这段故事,每次跟朋友讲起来这件事,他都会笑到眼泪都流出来。莫德可没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她只不过是尽一己之力,维护自己的权利罢了,这办法不是也的确管用了吗?
还有一点莫德没有料到,那就是火车上居然不供应吃的。中产阶级出身的她从来没有想到,火车上居然没有餐车。事实上,她只能时不时从不同的车站下车,从站台上挤成一团的农民们手里买点吃的,通常也只能买到一些煮得硬邦邦的鸡蛋和几块面包。在多丽丝看来,口粮供应差也就罢了,让她更受不了的,就是每到一个车站,就有穿得破破烂烂的男男女女和小孩子们透过窗户往里看,那些人脚上裹着破布,在那里向人乞讨。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幕。
有一次,有可能是找吃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困难,莫德下车去买吃的,却没有能及时赶回来,火车没有等她就开走了。多丽丝的心里除了恐惧还混杂着各种复杂的情感需要。那一刻,她非常渴望她曾经憎恨的母亲马上回来,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这段记忆,让多丽丝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麦克这个人其实很脆弱。她爬到父亲的身上,想要
得到他的安慰,确认母亲一定会赶回来和他们相聚。
可是她发现父亲只是一直默默地看着孩子们分食着剩下的葡萄干和唯一的一个鸡蛋。这时她突然意识到,要是葡萄干和鸡蛋吃完了,父亲是没有能力像莫德那样跳下火车去找食物的。自己当时怎么忍饥挨饿的事,她全然不记得了,只是后来从父母的嘴里得知她当时总是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每当她回想起母亲走丢的那件事,总是看到浮现在她脑海里的那个小女孩,其实想要的并不是食物。
莫德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才赶上他们。她觉得颇为自豪,自己居然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里完成了这样一个壮举,更何况她对这个国家的语言一窍不通。她当时挤上了另一趟火车,然后告诉那趟火车上的那些不称职的乘务人员——当然是她觉得人家不称职罢了——给她的家人乘坐的那趟火车发个电报,保证那趟
火车等到她赶到了之后才出发。
到了莫斯科以后,他们一家住的那个旅馆也成了莱辛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她记得当时只有四岁的自己,站在旅馆的走廊上,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消失在旅馆房间的门后……P27-2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