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家/国学大观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名家/国学大观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91 3.8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5827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30469210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所谓“名家”,就是指以探讨名实关系为核心,注重对名词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倡“控名责实”学说为其基本特征的学术思想流派。名家学派的创始者为春秋末期的邓析,此后相继形成了三个基本学派:宋尹学派、惠施学派和公孙龙学派。从这三派的学说内容和各自所具有的基本思想倾向来看,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称为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逻辑主义。本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对名家学说的分析,对名家学派的理论贡献和不足做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摈弃被传统观念强加于名家的种种诽毁之辞,以求还名家的真实面目。

作者简介

张新简介: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表有《恩格斯传》《读懂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的探索》等六部个人专著,主编或合著学术著作或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第一章  命运多舛——名家的兴衰
  名实相怨
  思辨大潮
  脱颖而出
  控名责实
  大浪分流
  名噪一时
  好景不长
第二章  邓析——开名辩思潮之先河
  “竹刑”简法
  平民“讼师”
  首倡“形名之辩”
  反对“无厚”之论
  是非“两可”
  “循名责实”
  法家先驱
第三章  宋尹学派——唯物认识的哲学先驱
  道、墨、名三家兼杂
  救世之士
  “道”与“气”
  心术
  “以物为法”
  形名法术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
  “国色,实也;丑恶,名也”
  “好牛”“好人”“好马”
  长子名“盗”,次子名“殴”
  “不论饥饱,不忘天下”
  鼠肉名“璞”
  “名正则法顺”
第四章  惠施——名家一代宗师
  一代名相
  逃离魏国
  杰出的雄辩家
  非墨非道
  历物十事
  名理探究
  “遍说万物”
  “物方生方死”
  惠施与庄周
第五章  “奇辞怪说”——辩者“二十一事”
  辩者“二十一事”
  归属难定
  古今众说纷纭
第六章  公孙龙——神奇的辩士
  相府请客
  雄辩奇书:《公孙龙子》
  个体与共相
  存在与本体
  色白与坚实
  感性与知性
  “夫名,实谓也”
  白马=马+白色
  羊+牛≠马
  有白马就是有马
  白马非马
  独特贡献
结语
  逻辑探索
  自然哲学
  分析思维

内容摘要
 名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是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有些流于苛察缴绕、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名声欠佳,往往被人们斥为“诡辩论”的代表。事实上,名家对于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名实关系的研究可谓开创了中国逻辑学研究的先河,其思想深邃而博大,特别是它对逻辑学的贡献,更是中华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张新著的《中国名家》以精简的篇幅、通俗的语言,夹叙夹议地揭开了名家这一只见于史籍而早早湮没于历史长河的神秘学派的面纱,通过对名家学说的分析,对其理论贡献和不足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摈弃了传统观念强加于名家的种种诽毁之辞,以求还其真实面目。由于名家几乎无自家典籍流传于今,所以少有人知,其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不多,而本书汇集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一
窥名家的窗口。

精彩内容
 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你去管理政事,你打算先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一定是先正名啊!子路说:你真迂腐!为什么要正名呢?孔子听后很生气,先训斥子路说话粗野,然后说明了首先必须正名的意义。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既然正名是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正名”?对此,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做了明确回答。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政的办法,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要治理好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否则,国家就要大乱。在孔子的心目中,周礼所规定的名分等级制度是永恒不变、绝对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名”就是要使已经变化了的“实”去服从绝对不变的“名”的基本要求。可见,孔子的“正名”说在哲学上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在政治上带有强烈的守旧倾向,在道德上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用周礼之“名”去正已发生剧烈变化的社会之“实”。
孔子甚至将“正名”提高到伦理的最高规范“仁”的高度来强调。他认为,君子和统治者的最高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就是“仁”,但在“仁”的诸多含义中,最根本的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周礼的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恢复周礼,这就是“仁”。用孔子的原话来说,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这可以看作孔子“正名”的基本原则和最高标准,而要达到这一原则的要求,就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提的这个要求和标准实在是太高了一点,似乎除了像他这样的“圣人”之外是很难有人可以做到的。所以,他的“正名”说在现实中也很难实行得通。而且他也过于强调“名”的作用,将它看作决定“实”的东西,因而他的“正名”说遭到了左和右两个方面的批判和责难。从左的方面进行批判的就是墨子。
作为墨子来说,他也把名实关系问题作为自己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加以处理。他明确把名实关系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讨论。在墨子看来,在名实关系中,最重要
的不是孔子所说的“名”即概念和名称,而是“实”即客观实在。因此,要做到名实一致,重要的不在于知道“名”,而在于要知道“实”。他用了一个形象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盲人也会说:“银是白色的,黔是黑色的”,这是双眼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的判断。但如果把白的和黑的东西放在一起,再让盲人来分辨,他就无法判断了。所以盲人不知黑白,不是因为他不能陈说黑白的名称,而是因为他无法加以选择。同样的道理,当今的儒者这样一些所谓的君子给“仁”所做的界定,即便是禹、汤这样的圣王也无法更改。但如果把“仁”与“不仁”的事情混杂在一起,让这些君子来选择,他们就不能判断和选择了。所以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仁”的名称,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判断和选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