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8 3.9折 68 全新

库存5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罗伯特·格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9334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2807989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终极能力

 

每个人都要像雕刻家将原料精雕细琢为一件作品一样,去掌控自己的命运。但与从事其他所有艺术活动一样,我们几乎不可能天生就具备这样的能力。这种将原料打磨成我们想要的样子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和精心培养才能获得。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世上有一种能力和智慧代表了人类潜力的最佳状态。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和发现都来源于此。这种能力和智慧,学校无法传授,教授无法解释,但几乎所有人都曾在某时某刻的自身经验中窥见其一斑。它常常会在我们非常紧张的时候光顾我们——面对最后期限时,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应对各种危机时。它也可能会在我们长时间沉浸于某项工作时出现。无论何种情况,在环境的压力下,我们都会感到异常的精力充沛和专注。我们的心思全然投入在眼前的工作中。这种高度的专注会激发出种种灵感——这些灵感会在我们睡觉时突然出 现,仿佛是在我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冒出来的。在这些时候,别人似乎不那么抗拒我们对他们的影响;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关注他们了,或许是因为我们可能有某种可以激发出他人尊敬的特殊能力。我们平日的生活可能消极被动,需要不停地应对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但是在这些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决定一些事情,达成一些目标。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这种能力。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活在梦想、欲望、执念交织的内心世界中。但是在这段创造力非凡的时期,我们迫切想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强迫自己走出内心世界的惯性思维,与世界、他人及现实连接起来。我们不再总是心不在焉,浮于 事物的表面,而是一门心思地深入事物的核心。在这些时候,周遭世界的光明仿佛涌进了我们向外打开的心智,突然间暴露在新的细节和想法中的我们,变得更有灵感和创造力了。

 

一旦最后期限过了或危机解除,这种能力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就会逐渐消退。我们又会回到心不在焉的状态,控制感消失殆尽。如果我们能制造这种感觉就好了,或者哪怕让它持续得再久一些也好……可惜它似乎很神秘,难以捉摸。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这种能力和智慧要么被忽略,没有人把它当作研究的对象;要么被各种迷思和误解重重包围,这反过来又为它平添了一份神秘感。我们以为创造力和才华是一种灵光乍现,源自天赋或好心情,或者与星象的排列有某种关联。若能扫清迷雾——给这种能力命名,了解它的由来,洞悉它背后的智慧,知道如何培养和保持它,将会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

 

让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精通力(mastery)——一种能更好地掌握现实、他人及自我的能力。普通人只能短暂地感受到这种能力,但是对各个领域的大师而言,这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大师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等。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通往精通的简单过程,人人都可以获得。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面两个例子加以阐释:假设我们将要去学习钢琴,或开始一项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新工作。起初,我们是门外汉,对钢琴或新工作环境抱着某种先入之见,并且这种先入之见中常常掺杂着一点担忧和害怕。刚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键盘看起来真是令人 颇有压力——我们不懂琴键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琴弦、踏板及演奏音乐的相关知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们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老板的心思以及对成功至关重要的处事规则。我们感到困惑——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所需要的知识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尽管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怀着一种学习新知识和使用新技能的兴奋之情,但很快我们就会意识到有多少辛苦的工作在等着我们。这时对我们来说最可怕的就是,屈服于厌倦、急躁、恐惧和迷茫的情绪,停止观察和学习。因为一旦我们这样,通往精通的过程就停止了。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管理好这些情绪,把一切交给时间,让一切顺其自然,非凡的成就就开始酝酿了。随着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我们会慢慢了解一些规则,并知道事物是如何运转和相互协调的。如果我们坚持这种观察和学习,我们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因为掌握了基本技能,我们就可以迎接更新鲜和更刺激的挑战。我们开始能够看到之前觉察不到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坚持,我们慢慢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或克服弱点。

 

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从学习者变成了实践者。我们试验自己的想法,然后从这个过程中获取宝贵的反馈。我们用越来越有创造性的方式来运用我们不断扩展的知识。我们不再只是跟着别人学习如何做事,而是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如果我们不断坚持这个过程,日积月累,另一个飞跃就会出现——达到精通。键盘不再陌生,它被我们记在了脑子里,成为神经系统和指尖的一部分。在工作中,我们也对人际互动和业务现状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将这种感受应用到社交场合中,更深入地了解他人,预测他们的反应。我们可以迅速做出富有创造性的决策。灵感会找到我们。熟知规则的我们此时有能力打破或改写规则了。

 

在追求这一终极能力的过程中,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或水平。首先是学徒阶段;其次是积极创造阶段;最后是精通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是门外汉,还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基本原理和规则。我们只能窥见全局的一部分,因此能力有限。在第二阶段,通过大量的投入和实践,我们能看到组织的内部结构,以及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因此也能获得对自身领域更全面的认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能力——试验并创造性地运用相关原理的能力。到了第三阶段,我们的知识、经验及专注程度都很深了,因而能够对全局了若指掌。我们触碰到了生命的核心——人性和自然现象。这就是大师们的作品能触动我们的内心的原因:能捕捉到关于事物本质的一些东西。这也是杰出的科学家能揭示新的物理法则,发明家或企业家能创造出别人想都没想过的东西的原因。

 

我们可以称这种能力为直觉力,但是直觉不过是对事物本质稍纵即逝的捕捉,无须形成语言或规则。语言和规则可能晚些时候才能形成,但这一闪而过的直觉才是带领我们接近真相的关键,因为我们的心智会突然被一些之前无人能见的真相粒子照亮。

 

动物也有学习能力,但这种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连接周围环境和拯救自己于危难之中的本能。透过本能,动物可以快速高效地行动起来。而人类是凭借思考和理性来理解周围环境的。但是这种思考可能会很迟缓,并可能因为这种迟缓而变得无效。执念过多,内 心思考过程过于复杂,往往会让我们与这个世界脱节。处于精通水平的直觉力是本能与理性、意识与无意识、人性与动物性的融合。这是我们与环境以及对事物本身的感受和思考建立快速而有力的联系的方式。孩童时期的我们都有一些这样的直觉力和自发性,但是它通常被日积月累的、超过我们心智负荷的信息赶离了我们。大师们重新回到了这种孩童般的状态,因而他们的作品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和接近无意识的状态,但是水平比孩童高出许多。

 

如果我们经历这个过程并到达这一终点,我们就能唤醒潜藏在自己大脑中的直觉力,那种当我们深入研究某个问题或参与某个项目时曾短暂体验过的能力。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受到这种能力——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能隐约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我们能突然想到某个问题的完美答案。但是这些时刻是短暂的,而且我们也缺乏足以使之再现的经验。当我们达到精通时,这种直觉力就变成了一种可以由我们支配的力量,它是我们漫长经历的成果。同时,由于这个世界看重创造力和这种发现新的真相的能力,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实际效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通力:纵观历史,由于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和响周围世界的力量,男人和女人都感到被自身意识的局限性所困。他们寻求所有能够扩展意识和获得控制感的捷径,如巫术、催眠、咒语和毒品等。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炼金术当中,寻找点金石——一种能将一切物质变成金子的神秘莫测的东西。

 

对神秘捷径的渴求以成功速成法的形式延续至今,古老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仅仅是心态的改变,就能吸引正确的能量。所有这些捷径看似都包含一丝真实性和可行性——例如巫术对高度专注的强调,但最终都聚焦在一些并不存在的东西上——毫不费力地取得实际效果的方法、快速简单的解决方案、理想中的黄金国(the El Dorado)。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这些无尽的幻想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忽略了自己实际拥有的力量。与巫术和过分简单的成功速成法不同,我们可以在历史上看到这种力量产生的实质影响——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宏伟的建筑和艺术品、我们拥有的技术能力、所有大师的杰作。这种力量给拥有它的人带来与现实的某种联系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而这对于过去那些神秘主义者和巫师来说只能是梦想。

 

数百年来,人们在这种精通力周围筑起了高墙。他们称之为“天赋”,认为它难以企及。他们视其为特权的产物、与生俱来的天资或者与星象的排列有某种关联。他们使其看起来和巫术一样神秘莫测。但是那高墙本身就是想象出来的。真正的秘密是:我们拥有的大脑是600万年进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大脑的进化就是为了指引我们达到精通,我们人人都有这种潜力。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为畅销书《权力的48条法则》的作者罗伯特•格林的又一力作,通过分析生物学家达尔文、画家达•芬奇、音乐大师莫扎特、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等16位历史上的大师的生平,并采访包括神经学家拉马钱德兰和工业设计师坦普•葛兰汀在内的9位当代大师,揭示了使他们成功的特质和普遍因素。

 

他们中有的天赋异禀,有的资质平平;有的出身富裕家庭,有的在穷人区长大。为什么这些天赋、出身和所处时代都差异巨大的大师们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这是因为他们都遵循了相似的人生道路: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并深耕其中,最终达到精通。

 

作者萃取了这些古今大师们的智慧精华,并将之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37项策略,帮助读者在面对择业等重要人生选择时,不仅有方向、不迷茫,还能释放内心的激情,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进而更好地掌握现实及自我,实现理想人生。



作者简介
罗伯特?格林(RobertGreene),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和公众演说家。他出生于洛杉矶,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曾任著名杂志《纽约客》《时尚先生》的编辑和自由撰稿人,已出版的图书有《权力的48条法则》《诱惑的艺术》《战争的33种策略》《第50条法则》等,在商界、历史学界、音乐界,都有众多的追随者。

目录
目  录
前 言 i
第1 章 发现你内心的召唤:人生使命 1
隐藏的力量 3
精通力的关键 9
找到人生使命的策略 15
人生逆转 35
第2 章 服从现实:理想的学徒阶段 41
第一次转变 43
精通力的关键 50
拥有理想的学徒阶段的策略 65
人生逆转 103
第3 章 汲取大师的力量:与导师的互动 105
知识的炼金术 107
精通力的关键 116
促进与导师的互动的策略 126
人生逆转 147
第4 章 如实看待他人:社交智慧 151
代入思考 153
精通力的关键 162
获得社交智慧的策略 181
人生逆转 206
第5 章 唤醒多维思维:创造性活动 209
第二次转变 211
精通力的关键 219
积极创造阶段的策略 263
人生逆转 321
第6 章 融合直觉和理性:精通 323
第三次转变 325
精通力的关键 334
达到精通的策略 354
人生逆转 409
当代大师简介 413
参考书目 423
致 谢 429

内容摘要
本书为畅销书《权力的48条法则》的作者罗伯特?格林的又一力作,通过分析生物学家达尔文、画家达?芬奇、音乐大师莫扎特、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等16位历史上的大师的生平,并采访包括神经学家拉马钱德兰和工业设计师坦普?葛兰汀在内的9位当代大师,揭示了使他们成功的特质和普遍因素。
他们中有的天赋异禀,有的资质平平;有的出身富裕家庭,有的在穷人区长大。为什么这些天赋、出身和所处时代都差异巨大的大师们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这是因为他们都遵循了相似的人生道路: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并深耕其中,最终达到精通。
作者萃取了这些古今大师们的智慧精华,并将之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用的37项策略,帮助读者在面对择业等重要人生选择时,不仅有方向、不迷茫,还能释放内心的激情,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进而更好地掌握现实及自我,实现理想人生。

主编推荐

脱离兴趣的努力只是一场机械的劳作,遵循内心的召唤才是达到精通的关键

遵循内心的召唤能够让我们经受住成功过程中的痛苦——自我怀疑、单调乏味的练习、不可避免的挫折、嫉妒者无尽的冷嘲热讽……让我们有动力克服任何困难;而当我们感到无聊和不安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就会停止运转,我们就会变得越发消极,更遑论成功了。

借25位古今各个领域的大师的智慧,启迪自己的人生

本书的观点基于大量神经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以及历史上16位杰出的大师们的传记,包括达•芬奇、白隐禅师、本杰明•富兰克林、莫扎特、歌德、济慈、法拉第、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亨利•福特、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舞蹈家玛莎•葛兰姆、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爵士艺术家约翰•柯川以及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还详细采访了9 位当代大师,他们是神经学家维莱亚努尔•苏布拉马尼安•拉马钱德兰, 人类语言学家丹尼尔• 埃弗雷特, 电脑工程师、作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幕后操纵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建筑工程师圣地亚哥• 卡拉特拉瓦等。

将大师们的智慧凝练成6大方面37项策略,掌握它们,你也可以成为天选之人!

教你如何发现兴趣、积累沉淀、吸收导师力量、处理人际关系、训练多维思维、融合直觉和理性,帮助你在面对择业等重要人生选择时,不仅有方向、不迷茫,还能释放内心的激情,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进而更好地掌握现实、他人及自我,实现理想人生。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第1章发现你内心的召唤:人生使命你拥有一种内在力量,它力图指引你完成你的人生使命——你在有生之年必须要完成的事情。童年时,这种力量对你来说十分清晰。它会把你引向适合自己天生倾向的活动和主题,点燃你内心深处原始的好奇心。长大后,当你更多地倾听父母和同龄人的意见以及每天折磨你的焦虑时,这种力量就会变得时隐时现。这会成为你不快乐的根源——你与自己的本色和独一无二之处失联了。通往精通的第一步总是指向内心——了解真正的自己,并与内在的力量重新连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你将会找到正确的职业道路,其他一切也会水到渠成。无论什么时候开启这段旅程都不晚。
隐藏的力量1519年4月底,病了数月的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认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此时,达·芬奇作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I)的私人贵客,已经在法国的克卢克堡住了两年。国王赐予了他大量的钱财和荣誉,视他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化身,想要经他把文艺复兴引入法国。达·芬奇会在各种重要的事务上给国王提供建议,这给国王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此时达·芬奇已经67岁了,他的生命行将终止,他的心思转到了其他事情上。他立了遗嘱,在教堂领了圣餐,然后回到床上,等待生命最后一刻的降临。 他躺在那儿的时候,他的几位朋友——包括国王——来探望他。他们发现达·芬奇满腹心事。他往常不是一个愿意谈论自己的人,但是现在却聊起了有关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记忆,细细说着自己曲折离奇的一生。 达·芬奇一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多年:是否存在一种源自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驱使万物生长和蜕变?如果这种力量真的存在于自然界中,他想去发现它,于是他努力在自己研究的所有事物中寻找它的踪迹。这成了一种执念。现在,在他临终前的几个小时里,在朋友们离开之后,达·芬奇几乎肯定会将这个问题以某种方式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之谜中,搜寻敦促他不断发展并指引他走到今日的某种力量或命运迹象。 达·芬奇先是回忆了自己在芬奇村(佛罗伦萨城外约20英里处的一个村庄)的童年时光。他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SerPierodaVinci)虽然是一名公证人和有权势的资产阶级的中坚分子,但是由于达·芬奇是私生子,他被禁止上大学或从事任何贵族职业。因此,他受到的学校教育极其有限,童年时的达·芬奇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待着。他最喜欢沿着芬奇村外橄榄树林的某条小径去探寻不同的风景——到处都是野猪的茂密树林、从湍急的溪流倾泻而下的瀑布、在水池上空飞掠而过的天鹅、长在悬崖边的奇花异草。这片树林中丰富多彩的生命深深地吸引着他。 一天,他溜进父亲的办公室偷拿了一些纸张——纸在那时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因为他的父亲是公证人,所以有很多。他带着纸张走入橄榄树林,坐在一块岩石上开始勾画周围的各种景象。他日复一日地在橄榄树林里做着这件事情;即便有时天气不好,他也会找个有遮盖的地方作画。他没有老师,没有画作可参考;他将大自然作为模特,全凭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他发现作画时,他必须比平常更仔细地去观察,才能捕捉到事物身上栩栩如生的细节。
一次,他要素描一朵白色鸢尾花,在细细端详之后,他被鸢尾花奇特的形状给迷住了。鸢尾花起初只是一粒种子,在经历了不同的生命阶段之后最终蜕变成一朵花(这一切已在过去的几年里都被他画了下来)。是什么让这种植物能够经历它不同的生命阶段,并最终开出如此华丽的花朵,变得如此与众不同?或许有一种力量在推动它经历这些不同的变化。他还想知道这些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会有什么其他的变化。 独自躺在病榻上,达·芬奇又回想起了自己在佛罗伦萨画家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AndreadelVerrocchio)的画室当学徒的最初几年。他14岁的时候就由于出色的绘画水平,在那里得到了认可。韦罗基奥会教给学徒们在画室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工程学、力学、化学和冶金学。达·芬奇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所有这些知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心里有一个声音:他不能只是简单地完成一项任务;他需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去创作新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大师。 一次,画室要求他在韦罗基奥的一幅《圣经》题材的巨幅画作中画一位天使。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方式让画作中的这一部分生动起来。首先,他在天使的前方画了一个花坛,但他没有在花坛里画那些司空见惯的植物,而是怀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严谨的态度画上了他童年时曾仔细研究过的花卉标本。然后,画天使面孔的时候,他用各种颜料调制出了一种新的颜料,这种新的颜料色彩很柔和,能呈现出天使纯洁庄严的气质。(为了刻画这种气质,达·芬奇还花了一些时间在当地的教堂里观察那些虔诚的祈祷者,其中一位年轻人的表情就是画中天使的原型。)最后,画天使翅膀的时候,他又决心要尝试一种全新的写实风格。 为此,他到花鸟市场买了几只鸟。他花了很长时间画它们的翅膀,以及这些翅膀与它们的身体连接的形态。他想画出这样一种感觉,即这些翅膀就像是从天使的肩膀里长出来的一样,并且能带着天使飞翔。像往常一样,这幅画作完成后,达·芬奇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迷上了鸟类,并且一个新的想法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酝酿——如果可以弄清楚鸟类飞行背后的科学原理,或许人类真的可以飞起来。于是,他开始每周都抽出几小时阅读和研究所有能找到的有关鸟类的资料。他的思维就是这样运转的——从一个想法转到另一个想法。 达·芬奇肯定也回忆起了自己人生的低谷。1481年,教皇请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de’Medici)推荐一些佛罗伦萨最好的画家来装饰他刚刚建好的西斯廷教堂(SistineChapel)。洛伦佐遵照教皇的要求,把佛罗伦萨最好的一批画家都送到了罗马,但不包括达·芬奇。他俩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洛伦佐热爱文学,尤其沉迷于古典文学;而达·芬奇不懂拉丁语,对古人也知之甚少,他天生就更喜欢科学。让达·芬奇对这次被冷落的遭遇感到痛苦的其实另有原因——他开始痛恨画家们为了得到皇室的青睐而不得不依赖他们,讨厌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依靠皇室的委托来维持生计。他已经厌倦了佛罗伦萨和统治那里的宫廷政治。 他做出了一项彻底改变他生活的决定:他要到米兰去安家立业,为自己的生计另谋出路。他不要只做一个画家。他要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艺术和科学——建筑学、军事工程学、水利学、解剖学和雕塑艺术。不管是哪个贵族或艺术赞助者需要他,他都可以全方位地胜任,以此来获得一笔不错的佣金。他认为,他的思维在同时处理几个不同的项目时运转得最好,因为这样可以让他在这些项目之间建立各种联系。 回忆还在继续,达·芬奇想起了在这个新的人生阶段他接受的一项重要委托——为纪念米兰时任公爵的父亲弗朗西斯科·斯福尔扎(FrancescoSforza)而建造一个巨大的青铜骑马雕塑。这对他来说是个极诱人的挑战。这个雕塑的大小是自古罗马以来没人见过的,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雕塑所需要的浩大工程令同时代的所有雕塑家都望而却步。达·芬奇花了数月时间进行设计,并且为了测试效果,他还仿造了一座一模一样的泥雕,把它放在米兰最大的广场上展览。这座泥雕有一栋大楼那么大。围观的人们都对它惊叹不已——它的高大、它扬蹄的身姿以及它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泥雕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意大利,人们都急切地等待着青铜马雕的建成。为此,达·芬奇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铸造方式。他没有去分别铸造马儿身体的各个部分,而是制造了一个完整马儿的模具(使用的是他自己混合制成的一种不寻常的材料),进行整体浇铸。这样的铸造方式可以使马儿的外观更加生动、自然。 然而几个月后,战争爆发了,公爵需要用能弄到手的所有青铜造大炮。最终,泥雕被拆除,青铜马雕也未能建成。雕塑家们都在看达·芬奇的笑话,认为他愚不可及——要知道,他可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这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的,没想到却事与愿违。甚至连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都来嘲笑达·芬奇:“你造了一个永远不会有青铜浇铸的马的模具,还放弃了,你真应该为此感到羞耻。而米兰的那些蠢人竟然还相信你?”达·芬奇已经习惯了这种针对他工作进度缓慢的羞辱,他对这段经历并不感到后悔。他已经测试了自己那些关于如何建造大型项目的想法;他可以把从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别处。总之,他没那么在乎最终的成品,反而是探索和创作的过程总能令他感到兴奋。 这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后,达·芬奇清晰地察觉到了隐藏在自己身上的某种力量是如何运作的。小的时候,这种力量将他引到最自然的风景中,在那里他可以观察到最丰富多彩的生命。同样是这种力量驱使他到父亲的办公室偷纸,并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入到绘画中。还是这种力量促使他在为韦罗基奥完成画作时大胆尝试新的风格。这种力量指引他离开佛罗伦萨的宫廷和令艺术家们普遍不安的自我。这种力量迫使他变得极端大胆——使他敢于去建造巨大的雕塑、去尝试飞行、为了解剖研究去解剖数百具尸体——这一切都是为了发现生活的本质。 从这个角度来看,达·芬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私生子身份实际上成了一种幸运,使得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就连家里的纸似乎都预示着某种命运。假如他反抗这种力量会发生什么?假如在被西斯廷教堂拒绝后,他坚持和其他画家一起到罗马去强迫自己获得教皇的青睐,而不是寻求自己的道路,那会怎么样?他有能力获得教皇的青睐。假如他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绘画,那会怎么样?假如他像其他学徒一样只想尽快完成自己的画作,那会怎么样?他可能也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