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花医镜/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 笔花医镜/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笔花医镜/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78 3.8折 2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博瑜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22283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元

货号31050513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书点评
整理说明
钟序
自序
例论
卷之一
  诊脉歌
  望舌色
  望闻问切论
  表里虚实寒热辨
  内伤外感杂治说
  伤寒论治
  虚劳论治
  疫痢疟肿论治
  首卷附方
卷之二
  心部
  肝部
  脾部
  肺部
  肾部
  胃部
  膀胱部
  胆部
  大肠部
  小肠部
  三焦部
  心包络部
卷之三
  儿科证治
    儿科论治
    初生保治
    外热内热辨
    非惊论
    痰火闭症
    木侮土症
    大惊猝恐
    夜啼
        吐泻
    伤暑
    食积痞积虫积痰积水积
    疳症
    盗汗自汗
    咳嗽
    解颅龟胸龟背
  儿科列方
卷之四
  女科证治
    妇女证论
    室女
    月经
    肝气
    带下
    嗣孕
    胎前诸症
    临产将护法
    产后诸症
  妇人科列方
方名索引

内容摘要
 《笔花医镜》由清代医家江涵暾撰著,初刊于清道光四年(1824)。全书共分四卷,卷一总论四诊八纲等辨证治疗原则。强调四诊合参,突出“望”“问”尤重“整体辨证”,并概述内伤外感及伤寒时疫、虚劳辨治,部分为医论医话。卷二为脏腑证治,提出心肝脾肺肾等十二脏腑的“脏象与病能(态)”;对相关病候,以表里虚实寒热分型,依据脉、
症(症状、体征)进行辨证
,提出相应治疗方剂;后按补、泻、温、凉列出四类药队,根据药力大小和药性缓急,再分“猛将”“次将”。卷三为儿科证治及调护。论儿科诊疗之特点,谈初生保治之要素;对外感与内伤发热、惊风、吐泻、伤暑、食痞虫痰水诸积、疳症、盗汗自汗、咳嗽等儿科常见疾病提出具体的辨证治疗方法,多有独特见解。卷四为女科证
治及将护。首先指出妇女之症特点,大要不外中情郁结,主治之法不离养血疏肝;次从经、带、胎、产诸门,论述常见疾病之辨证论治。
该书内容简洁,浅显易懂,贴合临床实用,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著作。
本次点评整理以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为底本,以清同治十年(1871)维扬文富堂刻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嘉兴孙震孚、葛松年校刊本、上海文瑞楼石印本等为参校本,为读者呈现极佳的古籍读本。
同时新增了点评,对古籍中重点、难点加以评述,体现了点评专家多年研究心得体会及临证经验。文前增加全书点评”对《笔花医镜》的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学术价值、学习要点等给予归纳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习该书内容。书末附有方名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适合中医药医疗、
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主编推荐
全书点评 

《笔花医镜》,又名《卫生便览》,由清代医家江涵暾撰著。江涵暾,原名秋,号笔花,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工于诗书,中年开始究心医学,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官至广东同县知县。后因病归乡,因其素精岐黄之术,遂行医道。仅有《笔花医镜》存世,初刊于清道光四年(1824)。该书既提纲挈领,又浅显易懂,内容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著作。
一、成书背景
江涵暾约生于清乾隆年末期,主要生活在嘉庆至道光年间。明清以降,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渐臻成熟,多位医家整理、总结前贤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广征博采,著书立说,出现众多医学名著。如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李梴《医学入门》、孙一奎《赤水玄珠》、王肯堂《证治准绳》、张介宾《景岳全书》、李中梓《医宗推荐阅读》、秦景明《症因脉治》、李时珍《本草纲目》、汪昂《医方集解》、陈实功《外科正宗》、武之望《济阴纲目》等;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张璐《张氏医通》、李用粹《证治汇补》、程钟龄《医学心悟》、吴谦《医宗金鉴》、林珮琴《类证治裁》、傅山《傅青主女科》、陈复正《幼幼集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可谓包罗万象,汗牛充栋。其中或为综合巨著,或为专科大论,缺少简明扼要且行之有效的医学入门著作。陈修园之《医学三字经》通俗浅显,然于医学教学或知识普及则可,于临证辨治则略嫌不足。江氏虑于此,乃采前贤之说,融己之心得,著成《笔花医镜》,使学医者能执简驭繁,融会贯通,“有志者熟玩是编,据为要领,而旁参诸大家之说,自可一览了然,将近以事亲,远以济众”;又若乡僻间不及延医者,亦能对症自医,按病索方,而不至于延误病情。
究《笔花医镜》之学术渊源,“表里虚实寒热辨”脱胎于张仲景、张景岳的见解,“内伤外感杂治说”受李东垣辨内伤外感的启示,“伤寒论治”参考了仲景治法,“虚劳论治”“疫痢疟肿论治”“女科证治”主要继承程钟龄的经验。该书脏腑辨治模式,也是在吸纳了历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后发展而来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的辨治思想在《伤寒论》中已基本明确,至唐代孙思邈则确立了脏腑虚实辨证论治,金代张元素所著《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使脏腑辨证及相应用药系统更为精细。在此基础上,《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用药,进一步做了简要而独特的概括。
因该书文笔通俗、内容广泛、论述精要、紧密联系临床,刊印后好评如潮。本书初刊后,因简明实用,流传甚广,自其问世以来,先后刊印了70余次。考其版本源流,大致可分为三大支系:一是道光四年原刻本支系;二是道光十四年钟承露刻本支系;三是咸丰六年河南徐惺斋刻本支系。道光二十四年,李天锡据钟承露刻本重刊,后世又据李天锡刻本多次翻刻,故该版本支系流传很广。
全书共分4卷:卷一总论四诊八纲辨证,阐述内伤外感及伤寒时疫、虚劳证治等,部分为医论医话;卷二列脏腑证治十二部,统述内科杂病辨证、补泻药队及各部列方;卷三为儿科证治及调护;卷四为女科证治及将护。
二、主要学术思想
1.整体辨证,以表里虚实寒热为纲
在卷一中,江氏先后论述了四诊八纲、伤寒、虚劳等辨证原则及治疗方法。其中尤重“整体辨证”。如他认为辨小儿咳嗽,多由于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小儿素禀纯阳之体,易虚易实,体质娇嫩,易受邪侵,风寒之邪袭表,首先犯肺,肺气失宣而上逆,则发咳嗽,反映了江氏辨小儿咳嗽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四诊的运用,强调四诊合参,尤重“望”“问”。“望闻问切论”提出“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很要”。又江氏辨伤寒六经传变,“伤寒之症……初起时邪,在太阳膀胱经……继传阳明胃经……再传少阳胆经……失治则传入三阴矣”,从整体上把握脏腑之间生理联系,判断病情变化,体现了脏腑经络的关联性。
江氏辨证,首辨何脏何腑,而后审其表里虚实寒热,既定位又定性。诚如“自序”言:“自可按对病情,审为何脏何腑,是阴是阳,不乖乎表里虚实寒热之真,即知为心肝脾胃肺肾之疾。”后续以各脏腑之表里寒热虚实病症,分别配温凉补泻药队,由此总结出五脏六腑用药规式,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体现了江氏清晰的中医临床思维。
2.临证论治强调执简驭繁
江氏认为临证辨治,当以形求理,执简驭繁。“自序”言:“然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恃乎理。以形求理,即以简驭繁。达乎此,通乎彼,固有千万言所不能尽,而一二语足以赅之矣。”如有医家将带下证分为“五带”,但或因划分过细,甚至牵强,临证不易掌握。江氏指出:“带症有青黄赤白黑之分,亦不必分属五脏,总之不外乎脾虚有湿而已。”一语中的。又如小儿积症有食、痞、虫、痰、水等之分,临证治法繁多,且可见积久不消,或消而复积,或积未去而元气先伤等状,初习者颇难应对。江氏于此,专享心得,卷之三“食积痞积虫积痰积水积”云:“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则何物不化?至于成积,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积既已成,势不能不用药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积,必更伤受困之脾。愿治积者必时时顾念脾土而后可。”再如卷之四“女科证治”提出:“妇女之症……大要不离乎中情郁结者近是。”这种以简求精的方法,对临床辨治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博采众长,推崇仲景、东垣、景岳、钟龄
江氏“中岁究心医学”,是书博览典籍而撷其精华,虽云“大半采仲景、东垣、景岳、钟龄诸家之说”,《内经》《难经》诸经典之渊源亦清晰可见。如关于水肿,《素问·水热穴论》提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江氏以五皮饮为主方治疗水肿,参以仲景分部治疗法则,据发病部位分为在表、在里,据发病证候辨因寒、因热,依证加减论治。
《难经·五十七难》有五泄,其中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与痢疾关系密切:“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江氏在吸取前人经验基础上,认为本病多因于夏秋之际,感受暑热之邪,或感风寒生冷之邪,内郁化火,火不得舒,迫下而为痢。提出痢疾应分寒热,“热者为赤,寒者为白,热伤血分者为赤,热伤气分者为白”,并指出痢疾初起不应妄用攻法,恐妄攻则伤正气。
关于疫病,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江氏参《温热论》《温病条辨》等论述,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认为疫病之感有经络入和口鼻入两种途径;治疗提出四法,即“发散、解秽、清中、攻下”,师古不泥古,知常达变,灵活发挥。
江氏甚为推崇东垣脾胃学说,《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江氏论治小儿病证,时时不忘顾护脾胃。如论治小儿吐泻,主张吐泻后速宜培补脾阳,固护脾气;治疗积症,认为“诸积皆属于脾”,提出“夫欲消困脾之积,必更伤受困之脾,愿治积者必时时顾念脾土而后可。”可见,他在学术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4.精选名方,用药轻重有序
《笔花医镜》各部所列治方,均为认可的历代名方,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疗效良好。如盗汗,《临证指南医案·汗》认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江氏以生地黄煎清其虚热,以八珍汤补其正虚,甚为合拍。六味源于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功效为滋阴补肾。江氏提出肾虚或肝肾虚见头痛、耳鸣、耳聋、咳嗽、喘、腰痛、目视无光、大便结诸症,均可以六味或其加味治疗,“头痛者,血不能充髓海也,六味主之;耳鸣者,血虚火旺也,六味加牛膝、知母主之;耳聋者,虚闭也,六味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主之……咳嗽者,虚火铄金也,六味加白蜜、胡桃主之;喘者,水亏火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加杜仲、川续断主之……目视无光者,水不足也,六味主之;大便结者,血虚液枯也,六味加白蜜、胡桃主之。”由此可见,江氏临证应用前贤名方,得心应手。其他方药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四物汤、平胃散、二陈汤、逍遥散、承气汤、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桂枝汤、止嗽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萆薢分清饮,在脏腑各部表里、寒热、虚实病证中灵活使用,足见其对经典名方的熟悉程度。
江氏学术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用药上。《笔花医镜·例论》指出:“用药如用兵,须量其材力之大小。盖有一利,即有一弊。如大补大攻、大寒大热之品,误用即能杀人。”在各脏腑证治首先列出药队,与前述病证相应,分为补、泻、温、凉4类。每类药根据药力大小和药性缓急,再分“猛将”“次将”。由此,每个脏腑药队分作8类,使脏腑辨证用药轻重有序,利于临床辨证论治、遣方施药。以肝部药队为例,共分为补肝猛将、次将;泻肝猛将、次将;凉肝猛将、次将;温肝猛将、次将。各种治疗肝脏疾病的主要药物分列其中:如补肝猛将有枸杞、北五味等,补肝次将有茱萸、菟丝子等;泻肝猛将有郁金、桃仁等,泻肝次将有木香、延胡索等;凉肝猛将有龙胆草、胡黄连等,凉肝次将有羚羊角、夏枯草等;温肝猛将有肉桂、桂枝等,温肝次将有菟丝子、艾叶等。如此分类之法,使药物性能一目了然,开中药本草运用之先河,值得临床借鉴。
三、学习要点
1.学习辨证论治思路
《笔花医镜》于内科病证辨治,“以形求理”,根据患者症状、形色、舌脉,以脏腑、八纲辨证为主体,从表里、虚实、寒热诸方面,分析病机,确定治法方药,之后列出各部药队及治方,理法方药循序渐进,丝丝入扣,临床思路清晰。应当认真学习这样的中医辨治方法,进一步归纳、总结、整理,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以掌握其辨证论治模式。
2.熟读、记忆重点内容
《笔花医镜》内容浅近,论述简要,且篇幅不长。学者应通读、熟读,尤其书中诸多医论,甚为精妙,可重点记忆。如“自序”篇云:“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欲极其精以穷其变,虽千万言不足以发明其绪”;“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恃乎理。以形求理,即以简驭繁”;“俾人人得有简要之方,偶遇一症,自可按对病情,审为何脏何腑,是阴是阳,不乖乎表里虚实寒热之真,即知为心肝脾胃肺肾之疾。症既洞澈,药自效灵”。“例论”篇提出:“用药如用兵,须量其材力之大小。盖有一利,即有一弊。如大补大攻、大寒大热之品,误用即能杀人。”“内伤外感杂治说”篇指出:“前言表、里、虚、实、寒、热六字,病已尽在其中矣。而表里之中,又有内伤、外感之治焉。内伤者,里证也,而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分;外感者,表证也,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字之别。”“小儿吐泻”篇曰:“然吐泻久则脾胃必虚,肝木必侮,无论因何而起,凡大吐大泻之后,即有火亦清,有食亦出,速宜培补脾阳,勿使气脱。”“食积痞积虫积痰积水积”篇提出:“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则何物不化?至于成积,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积既已成,势不能不用药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积,必更伤受困之脾,愿治积者必时时顾念脾土而后可。”可谓字字珠玑。再有各部药队,既含前贤经验,又蕴作者体会,便捷实用,切合临证,均可熟记。
3.要有质疑精神
江氏采诸家之长,师古不泥古。其学术思想深受《内经》及仲景、东垣、丹溪、景岳、钟龄等影响,并继承了吴又可、叶天士等的温病学理论。对于前人的思想与经验,江氏主张以质疑的目光,批判地继承与吸收。例如惊风为儿科重症,有急惊风、慢惊风之分。江氏认为“惊风”之名不妥:“儿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且风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外风乎?内风乎?”江氏指出:“盖时俗所谓急惊风者,痰火闭也。”“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遂从病机,将小儿急、慢惊风命名为“痰火闭症”与“木侮土症”。提出急惊风属实火,治当镇息;慢惊风多虚寒,法当温补;暴受惊恐者,非惊风一类,治宜养心安神定魂。针对某些医家仅靠脉象诊断疾病的情况,江氏认为:“医家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也。惟细问情由,则先知病之来历;细问近状,则又知病之浅深。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脉,合诸所问、所望。”四诊合参方能准确辨治。江氏又告诫医家,“遇暑倦辄用清暑益气汤,而不知黄芪之闷;遇热喘辄用生脉散,而不知五味子之敛,岂不误人乎?”江氏认为古方虽有精意,但万不可拘泥于此,随意套用。同时,我们学习《笔花医镜》,也要有质疑精神,不能接近按图索骥。如各部药队,虽具鲜明特点,但亦为江氏一家之言,应当批判地继承与吸收。北五味为补心猛将,依据在何?与今之临床使用现状或有不一。江氏泻肝猛将取郁金、桃仁、青皮、莪术、沉香辈,或为泻肝之气结血滞,与今云泻肝多为清泻实火其意已有不同,故现多以龙胆草为泻肝猛将,胡黄连为泻肝猛将亦较难理解。再如前言之急惊风、慢惊风,至今仍为儿科病名,是有其可取之处,或为约定俗成之故。
4.仍当深读相关原著
《笔花医镜》是一部较好的医学门径书,但因作者撰著原意及篇幅所限,内容浅显,若要进一步深造,还必须多研读相关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如本书所涉之《黄帝内经》、仲景《伤寒杂病论》、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介宾《景岳全书》、钟龄《医学心悟》,及《难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证治准绳》《本草纲目》《医方集解》《外科正宗》《张氏医通》《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临证指南医案》等,同时将所学验之于临床,才能达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的目的。
薛博瑜
2020年10月
笔花医镜·整理说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