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介平凡的影迷
  • 一介平凡的影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介平凡的影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36 5.4折 59.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手冢治虫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364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1202811846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作为漫画家和动画导演的手冢治虫,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他仍立誓每年看足365部电影,甚至还“接单”了《电影旬报》专栏,哪怕“正事儿”截稿日近在眼前。这本忙里偷闲的随笔集,展现了手冢治虫广博的知识面、风风火火的迷影生活,以及对电影无限的爱与憧憬。从华特·迪士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到濑尾光世、黑泽明……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带来视听新体验的“硬核技术大片”,字里行间都奉上了手冢兼具影迷和创作者视角的敏锐洞察、一贯的幽默趣味和深刻思想。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57幅杂志连载时手冢亲笔绘制的插画(原专栏名为《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手冢治虫,1928年出生于大阪府丰中市,在兵库县宝冢市度过少年时代。1946年作为漫画家出道,凭借1947年发表的《新宝岛》等故事漫画,在战后漫画界开拓了新局面。1962年作为动画创作者出道,从1963年开始播放的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掀起了电视动画热潮。1989年2月9日去世。
译者简介雷丽媛,自由译者,译作有长篇漫画《火鸟》(合译)、短篇小说《一粒冰晶》(发表于《文艺风赏》杂志)等。
校订者简介谢鹰,自由译者,译作有《火鸟》(合译)、《森林大帝》、《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等十余部。

目录
第一章电影粉丝的视角
第二章我的观影见解
第三章动画诸事
第四章电影鉴赏备忘录
第五章单行本未收录随笔

内容摘要
作为漫画家和动画导演的手冢治虫,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他仍立誓每年看足365部电影,甚至还“接单”了《电影旬报》专栏,哪怕“正事儿”截稿日近在眼前。这本忙里偷闲的随笔集,展现了手冢治虫广博的知识面、风风火火的迷影生活,以及对电影无限的爱与憧憬。从华特·迪士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到濑尾光世、黑泽明……无论是动画、真人电影,还是带来视听新体验的“硬核技术大片”,字里行间都奉上了手冢兼具影迷和创作者视角的敏锐洞察、一贯的幽默趣味和深刻思想。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57幅杂志连载时手冢亲笔绘制的插画(原专栏名为《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

主编推荐

“一年看365部电影这个习惯,我保持了十几年都没有改变……

这是我一边画漫画一边达成的纪录。”

手冢治虫以“漫画之神”地位享誉世界,狂热影迷的身份却可能少有人知。

在繁忙工作的夹缝中,他十余年来仍保持着平均每天一部的惊人阅片量。创刊百年的日本权威专业杂志《电影旬报》特邀手冢治虫开设了影评连载专栏,由此集结成书,60篇私人观影手记尽皆体现他广博的、对影像的见解,以及对电影无限的爱与憧憬。

◎ 来自“漫画之神”、动画导演的独特视角影评

手冢眼中的伍迪·艾伦是创意天马行空的一流“漫画家”,斯皮尔伯格站在当今电影界顶点但高处不胜寒,迪士尼和黑泽明则是心中的偶像标杆……扎实影史功底 观影感受锐评 脱口秀式吐槽,阅读体验堪比爽文。

◎ 妙趣横生的迷影生活记录

逢年过节时与电影为伴的孤独身影,相亲结婚的夫人也是电影同好的幸福缘分,漫画赶稿期溜去看片被蹲守的编辑围追堵截,IMAX、3D电影初体验的激动震撼……手冢一贯的幽默文风辅以近60幅珍贵插画,娱乐性十足!

◎ 多面手全才的视野与胸怀

不仅注目于过去的影史,也始终关注前沿技术潮流;鞭策从业者改善电影、动画、漫画现状,并对影像之未来心怀希冀;字里行间亦洋溢着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和关照,国际视野和人文精神令人感动,无愧于大师之大。

◎ 精致小开本,内外双封,锁线平装

正封为手冢制作公司授权的特别版插画,扣题原专栏名“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封底及内封插画活泼俏皮,“花式观影经历”跃然纸上。封面四色印刷,选用工艺美术级涂布纸印彩凝;内文为80g纯质纸,光洁顺滑,版式舒适,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一介平凡的影迷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你如果觉得“哈哈,总觉得好像听过这种句式”,那么你就是六十多岁,至少也是五十多岁的“中壮年”一代了。
战后不久,有一刊名为《东京时报》的晚报。其中有已故的佐藤八郎的专栏,专栏的随笔在当时非常有名,标题就叫《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見たり聞いたりためしたり》)。而本书正是效仿了这一标题,这是我在向八郎老师表达敬意。
说起缘由,是因为八郎老师在这个专栏里提到了我。这是第一次在中央的报纸上看到关于我作品的书评。那部作品便是《森林大帝》的单行本,我记得那是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在那之前,漫画单行本从来没能得到过正经的书评,所以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刊载《森林大帝》的《漫画少年》杂志的编辑们,比我更加欣喜地冲进来,说道:“手冢先生,手冢先生,你看报纸了吗?大事件啊。”不知是否受此影响,《森林大帝》还被做成了电车里的悬挂广告。在当时,自然从未有漫画做过车内广告,这大概是首次。
这篇书评还附带了这样的好事,让我涌起了极大的自信和执着心。毕竟漫画这东西,在那个时代被说成是不良书籍,别说家长了,就连评论家都要朝它吐口水。最重要的是,那是一个漫画书完全没被当作出版物的时代。
在那样一个时代,著名的诗人佐藤八郎先生,却温柔地带着主观意识赞扬了我。这篇书评真的是一支催化剂,让我有了把故事漫画坚持下去的力量。
请让我厚着脸皮,放上一部分他的赞赏。
手冢先生好像相当享受画画。(我是这样认为的)——中略——手冢先生的画虽不能说有韵味,但却非常细腻。
看起来他非常明白,外行人有个外行人的样子就很好。我就觉得这样非常好。另外,手冢先生的漫画故事里,有种无法言说的情绪。虽然他还未能运用自如,没能彻底体现出来,但我有预感,他最终会带给这个世界的,是故事和画面都带着美丽哀愁的漫画。我很讨厌有些家伙,他们头脑简单、画工潦草,嘴上却说“我等正是漫画界红人”。比起那些人,我更愿意给手冢先生这样不吝努力的业余画作送去掌声和支持。画作首先必须美。《森林大帝》就很美。这就是最令我高兴的地方了。
八郎老师,谢谢。谨以此文献给您。
有本书名为《毒舌电影批评家的生死簿》(《イジワル映画批評家エンマ帳》,1982)。作者是电影评论家大黑东洋士先生。
到处都能看到对这本书的批评(也就是批评家对关于批评的书的批评,真拗口),我读了一下,发现这似乎是一本对电影评论家、批评家们指名道姓的裁决书,同时也是一本自我警醒的书。
都说这是个全民批评家的时代,我也在做一点类似批评的事。不过与那些专业的评论家(何为专业,就是那些在名片上印有头衔的人)相比,我的逻辑和角度都乱七八糟的,大黑老师或许也会把这类自称“批评家”的人赶尽杀绝吧。说不定我也会被他指名道姓地大骂不守本分,然后再被狠狠干掉。一想到这些,我就在意得不行,茶不思饭不想的,夜里还失眠(全都是胡说)。
我忍不住买了那本书。刚买到我就一口气读完了,以致于工作晚了一小时。我看到最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手冢治虫的内容。我舒了一口气。
有好几个人被点名攻击,但却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谩骂。不过呢,大黑先生果然也没有把同行说得体无完肤。相对地,书中主要是对整个电影界的忠告,旨趣正统,感觉讲得很有道理。
日本电影界确实很不争气。就在前段时间,法国《电影手册》(CahiersduCinéma)的记者为了写日本电影特辑报道,到日本来取材,却被日本电影的糟糕程度震惊到了,从而急忙将日本电影特辑改为日本漫画特辑的报道。
无需大黑先生来说,日本电影早就已经不行了吧。
大岛渚先生曾说过,发达国家,也就是文化富足的国家,其电影界都有凋零的趋势,但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其电影的强大活力及质量之高则令人瞠目结舌。
日本也是,前不久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时,也有很多优质的电影。现在回头看看,那便是黄金时代了。
现在,也有很多被报纸、批评刊物称赞的电影,而且有点多得过头了,但基本上都是些看了会让人失望的作品。还有一些电影受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以致于看过评论后让人失去了观影的兴致,但实际观看后,却发现出乎意料地不错,所以这样的作品为什么非得遭受如此诽谤呢?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也时有发生。
所谓电影评论,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搞清楚,批评和评论有何不同。
从根本上来说,电影并不是逻辑性的结构体,而是感性的产物。讨论电影,不可能像讨论木星的大气成分一样,能得出清晰明了的论点。
总而言之,给电影下结论,不应该着落于喜欢或者讨厌吗?这就已经属于个人喜好问题了,没道理由他人来说三道四。展开论点,就是为了引出结论——自己对这部电影是喜欢还是讨厌。如果论点不清晰,分辨不出好恶,就无法胜任对电影的批评。
我既没见过先对电影内容大加赞扬,而后却说“我讨厌这部影片”的批评,也没见过不分青红皂白地贬低某部电影,最后却说“请一定去看!”的批评。
所谓批评,大致说来,应该是被问到“你觉得如何?还不错吗?无聊吗?”等问题时所做出的回答,是完全主观的东西。
与之相对,评论必须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做出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作品。我认为必须始终拥有理论性见解,而不能沉溺于主观想法。也就是说,以喜欢、沉迷、无趣、失望等为论点所展开的批评,不能称之为评论。
大黑老师,非常遗憾,看起来您书中的好几篇影评也没能脱离这一视角。您说“《盗日者》(1979)为何会受到如此褒奖呢?”,而正如这句话所示,事实上有很多人觉得本片非常有趣。既然如此,别人的感想根本无所谓,不是吗?我认为您若讨厌它的话,讨厌不就好了。
您说最近《电影旬报》十佳影片评审的评选有偏好,但假如有评审喜欢满是性交场面的情色电影,他给此片评10分,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这是喜欢和讨厌的战场啊。
如果因为这样的博弈,您就认为《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的评审没有价值了,那么99%的人也不用存在了,最重要的是,根本不可能选出十佳电影了吧。
然后,喜欢、讨厌的因素,其实是凭感觉的东西。有一群叫电影试映族(試写室族)的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影片的感想也会变来变去。
1.试映进行到深夜时——由于困倦,理性思考会变弱,人变得没有耐心。
2.肚子饿时——大概都会不高兴。
3.肚子饱时——眼皮打架,困得不行。
4.试映室很拥挤时——人一直站着,空气不好。什么啊,这服务也太差了吧!
5.生理性需求——焦躁不安。哪里还看得下电影,但如果去厕所的话,又会错过关键的地方。
6.偶尔才看试映的人,会单纯因为“观看试映”的优越感而陷入自我暗示,觉得影片很不错。
7.明明一会儿还有工作,却勉强来观看。因为喜欢导演,所以满怀期待……可是……结果却让人后悔。
8.这么迟才给我送来试映邀请函,把我当什么了?我的朋友早就看过了。
粗略估计,即便是电影试映族,观影时的心情也会受到上述各种条件的影响,如果是在电影院看,我想状况会更多。
所以,我认为因为心情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结果。自己是这样想的,就要求对方也这样想——我觉得这种批评是站不住脚的,抱着这种想法写影评,我认为也很奇怪。
不过,这是对于一般影迷而言。对电影人来说,批评家的只言片语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被人胡乱批评的西米诺(MichaelCimino)、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等人也都心烦意乱过吧。身为创作者,我非常能理解。电影人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国外,影评人就是拥有这样的权威,所以因此而倒下的导演也很多。作为制作者,我们被如何挖苦、贬低都没关系,只希望能得到一个鼓励我们的结论,让我们能在下一部作品中倾尽全力。若只以一句“讨厌”而告终,我们大概会觉得对方是混蛋,从心底把批评家当成敌人。或者,如果讨厌那部作品,你无视它,不去写就可以了。
我的《火鸟2772》(1980)在日本国内被贬斥得相当过分,但前些日子,纽约的《综艺》(Variety)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善意的批评!这可是《综艺》杂志哦,我又有干劲儿了。可到头来,那篇杂文其实是我这部电影的宣传稿。我为我的失言道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