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与荣耀)(精)/生活周刊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与荣耀)(精)/生活周刊文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46 4.2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菁 贾冬婷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299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30679838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与之相联系的那些建筑物——卢浮宫金字塔、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都被时间证明了永恒性。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重要问题息息相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一个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到永恒的?超越建筑师身份之外,贝聿铭又是如何见证和参与这一个世纪的历史的?
在贝聿铭所见证的这个世纪之初,东方和西方曾爆发过相互交流和碰撞的“火柴热”,这场文化的发酵延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什么,要坚守什么?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建立一种既包容又自我的视野?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本书希望带读者走近贝聿铭的原因。

目录
序言  跨越东西方的人
1 两个世界的源头
2 登上“柯立芝总统号
3 纽约的新面孔
4 成为贝聿铭
5 游弋于不同文明之间
6 重返中国
附录
  “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仍然会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专访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年表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犹豫又备受质疑,在看似平顺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风波和危机……借着阅读贝聿铭反观自己和周遭世界,能给我们,尤其是年轻读者,以实实在在的启迪。
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在原刊内容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改写,尤其是新增了对贝聿铭部分代表性建筑作品的记述,是为了解贝聿铭晚年建筑成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传记作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本书既是一部贝聿铭的成长传记,又是一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的编年史传,可供建筑文化爱好者和对贝聿铭感兴趣的读者收藏阅读。

精彩内容
 当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的时候,算起来,他已是吴中贝氏的第15代,也是吴中贝族人谱的64个“聿”字辈男丁中的一员。贝氏家族已经在苏州绵延500年。不过,贝聿铭这一支大多散落在海外,在苏州很难寻访到。如
果说还有什么家族的有形象征,那就是山塘街上的贝氏祠堂。
山塘街一头连接着苏州的西城门阊门,一头连接着名胜虎丘。据说这条街还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他让人在河道淤塞的虎丘山附近开河筑路,开凿山塘河,河道在阊门与大运河相接,这条河的堤岸就成了山塘街。
从阊门进入山塘街,一下子就进入了苏州的繁华市井图中。不过,这种现代城市包围下的老字号聚集地毕竟只是一
种遗存,在苏州人眼里,山塘街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清,在乾隆年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中。当时,画家徐扬选了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入画,其中的“一街”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景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把阊门和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今,商业只集中在靠近阊门的一段,再往西走,店铺渐少,民居增多,河道景观也逐渐显现。山塘街可以说是最有苏州特征的街道,民居前门临街,后门临河,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对岸的街道相连,所谓“人家尽枕河”。作家陆文夫曾在山塘河边居住,现在的景观和他当年的描述相差不大:“从船上搭起一张跳板,就可以从后门走进家里。许多人家的后门外都有一个水码头,那水码头也十分奇特,是用长长的条石插进石驳岸,没有栏杆,没有扶手,像悬梯似
的下到水面。美丽的苏州姑娘飘飘然在悬梯中上下,洗菜,淘米,捣衣。”沿河走到桥头,苏州人称桥堍的地方,出现一处斑驳的石制牌坊,这就是603号“贝氏祠堂”,至今贝氏后人仍将其作为祭祀祖先和家族聚会的场所。祠堂正厅上悬“清河世家”匾额,指明贝氏的源头来自河北清河贝丘,后裔以地为氏。祠堂里的兰花,是为了纪念到苏州的贝氏第一
代贝兰堂在明代中叶从浙江金华兰溪迁来的历史——兰溪的山上盛产兰花。对兰花的喜爱也被后世继承,据说,清代到民国的苏州兰花比赛上,贝家总是能拔得头筹,甚至有种兰花还以贝氏命名。
关于“贝兰堂”这位贝氏家族的起始人,贝家家谱和当时的史料都没有关于他的确切记载。我们能知道的是,这位从金华闯荡吴中的年轻人,读过几年私塾,通些医理,来到苏州行医。作家张一苇曾经特地寻访过吴中贝氏家族的故事。她说,贝兰堂北上到苏州时,正是人口流动活跃的明朝中叶,苏州的吴门医派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于是他在此开始了药材生意。据考证,贝兰堂在阊门外南濠街租下一两间屋子,那里因为靠近城门和码头,是移民的首选落脚地,也便于商贸集散。贝兰堂于是定居苏州,成为“新苏州人”,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家族的传奇史。
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