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精)/文学纪念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99
4.3折
¥
6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俄)阿里阿德娜·艾伏隆|译者:谷羽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65092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3248782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由茨维塔耶娃最亲近的亲人——女儿阿里阿德娜·艾伏隆深情回忆茨维塔耶娃,这不光是回忆录,还是文学作品,阿里阿德娜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她笔下,不仅呈现了母亲的真实面貌,也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描绘了巴尔蒙特、勃洛克等俄罗斯文学大师;本书另收有阿里阿德娜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的数十封书信往还,不仅包括了共同对于茨维塔耶娃的深情怀念,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观,还有帕斯捷尔纳克创作《日瓦戈医生》时期的内心苦闷,这些对于了解帕斯捷尔纳克也是珍贵的史料;阿里阿德娜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涯及其所思所感,对于了解苏联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严酷社会生态亦有帮助,在苦难面前,阿里阿德娜保持了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书写,并在流放结束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整理、推广茨维塔耶娃文学遗产的活动中去,其情可感可佩。
作者简介
阿里阿德娜·艾伏隆(АриаднаЭфрон,1912-1975)昵称阿莉娅,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大女儿。阿莉娅聪颖不凡,幼年即展现观察和写作的天赋,从小即和母亲患难与共,流亡海外期间是和母亲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长期在国外的困苦生活,加上父亲的影响,1937年3月,阿莉娅怀着满腔希望只身返回祖国。1939年8月27日深夜,阿莉娅突然被捕。经过十七年集中营和流放生活的磨难,阿莉娅终于在1956年重获自由,然而,母亲早在1941年8月31日在小城叶拉布加自尽。阿莉娅将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母亲的未竟事业,整理、注释并推动出版母亲的遗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茨维塔耶娃将近三十年的生活与文学活动最直接的见证人,阿里阿德娜·艾伏隆未能完成关于母亲的回忆录便于1975年辞世了。
目录
阿里阿德娜·谢尔盖耶夫娜·艾伏隆
回忆录
回忆片段
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怎样写作?
她的家庭
她的丈夫。他的家庭
最早的记忆
我的母亲
四叶草
瓦赫坦戈夫剧院第三创作室排练安托科
尔斯基的《穿靴子的猫》
1919年5月1日
功勋
在乡村
勃洛克晚会
巴尔蒙特的庆祝会
作家书铺
往日生活片段
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
柏林
帕斯捷尔纳克
捷克
搬上阁楼
萨莫特拉斯胜利女神
笔记与书信摘抄
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通信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女儿的回忆)》从童年日记写起,借助于丰富而深刻的印象,逐渐写到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个性和她的文学创作。作者阿里阿德娜·艾伏隆观察敏锐,天生才华毋庸置疑,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再现了她母亲的形象——既是诗人,又是个普通的人,描写了革命时期她的生存状况以及迁居国外最初几年的生活经历。书中当中对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许多诗歌所作的解释,对许多诗行是如何诞生的描述,都是历史的见证,资料格外珍贵。
阿里阿德娜的写作重心虽然放在母亲身上,但她本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严酷时代里与文学相关的抗争。本书还包括了阿里阿德娜跟帕斯捷尔纳克的来往书信(增补了2003年《旗》杂志刊登的二十九封)以及其他回忆文字。这批书信延续了此前茨娃和帕氏之间“抒情诗的呼吸”般的精神交流,也显示了阿莉娅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作家的调性和见识。书中另附有与母女俩相关的插图百余幅。
精彩内容
阿里阿德娜·谢尔盖耶夫娜·艾伏隆(1912—1975)玛丽娅·别尔金娜母亲领着女儿行走,两个人,艰苦平凡中透露出尊严。
也许,上帝正注视着我们,也许,我们只能留下悲叹……1918年“在严酷的未来,你要记住我们的往昔:我——是你的第一个诗人,你——是我最好的诗。”这是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当年为年幼的女儿阿莉娅写的诗句,阿莉娅长大以后牢牢记着母亲的嘱托,并把这些诗行引用在献给母亲的回忆录当中。在革命岁月和二十年代初,在莫斯科,凡是遇见玛丽娜·伊万诺夫娜的人,都会记得她的女儿——两条腿很长,身材瘦瘦的小姑娘,天生一双蓝得出奇的大眼睛,目光锐利,严肃,那神情完全不像是个女孩子。
明眸——两汪宁静的湖水,蕴藏着造物主神奇的发现……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她们母女俩都形影相随:她们一起去艺术宫(如今作家协会设在那座楼房里)参加文学晚会,诗人巴尔蒙特、勃洛克、别雷、茨维塔耶娃常在晚会上朗诵他们的诗歌作品;她们一起去蒙苏罗夫斯基剧院创作室;一起去沙地尼古拉大街,到巴尔蒙特家里去做客。巴尔蒙特曾写道:“这母女俩,更像是两姐妹,生就的诗人心灵,力图完全摆脱平庸的现实,在幻想之中自由生活,目睹这种精神不能不让人感动,在类似的艰苦条件下,换了别人,准会垂
头丧气,在贫病交加中等待死亡……这母女俩却是苦行修炼、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看到她们,我心头不止一次重新鼓起勇气,而在此之前,内心的锐气和力量几乎丧失殆尽……在大饥荒的日子里,如果玛丽娜还有六个土豆,她会分给我三个。”母亲把食物送给别人,会得到年幼的女儿阿莉娅的默许,尽管这女孩儿才七岁,她自己也在挨饿,就已经懂得了有饭吃要跟
别人分享;她常常把自己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身体瘦弱的妹妹伊丽娜,妹妹饿极了会哭闹喊叫,1920年伊丽娜饿死在保育院里,还不到三岁……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和阿莉娅当年在鲍里斯格列勃巷的住所既舒适又宽敞,对开的双扇门颜色雪白,前庭楼梯上铺着地毯,住宅里房间很多,坐落在不同的楼层,小小的楼梯、台阶,上上下下,从一个地方通向另一个地方,恰好能适应演员们古怪的癖好。现在,这所住宅里来了一些新住户,厨房成了公用的厨房。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整个冬天都住在一个房间里,她害怕去以前的育儿室取她需要的书籍,因为那里比大街上还要寒冷。一个白铁打造的小火炉,起了个名字叫“资本家”,它几乎吞噬了所有的家具,女主人不加分别地劈、砍、锯,把桌子、凳子、柜子全都弄成劈柴,以便生炉子做饭取暖。
“没有面粉,没有面包,跟邻居借来的一普特土
豆,只剩下十二磅,放在书桌下边,这就是全部的储存了!……无政府主义分子沙尔利拿走了谢廖沙那块布瑞考特牌老式金表,妈妈去找过他上百次,既要不回表来,也见不到钱。(这种牌子的金表现在值一万两千卢布,能买一普特半的面粉。)”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还曾坐火车到乡下去,指望用东西交换食品。不料每次出行的结果都跟期望相悖,也不像别人那样多少都有所收获……她过于相信别人,日常生活能力太差。她耐着性子排长队买定量供应的鲱鱼,买面包,用小雪橇往家里拉烂土豆,那些土豆是从公家贮存土豆的地下室里挖出来的,按着名单出售。然后她和阿莉娅再进行挑选,几乎要扔掉一
半,剩下能吃的,就从小火炉里夹出几块燃烧的煤炭,点燃茶炊,在里面煮土豆。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试图用茶炊熬黄米土豆粥,弄得堵塞了水龙头,茶炊再也不能流水了,结果,茶炊变成了煮饭锅。
“阿莉娅,清洗东西,准备去幼儿园!”阿莉娅收拾几个盆儿、一只小桶、一个军用铜水壶,把它们清洗干净。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就带着这些家什出门,去坐落在莫恰诺夫卡街的幼儿园,凭借
就餐证领取午饭,然后去普列齐斯金卡街的食堂,多少还能得到一点儿食物,那是几个好心人安排的。顺路她还要排队买面包,把背包、桶都装满,踩着街上的雪堆、顶着呼啸的风雪回家,走路特别小心,生怕摔跟头,怕盛在桶里的汤撒出来。阿莉娅在家里等候,房间里不开灯,很黑,她害怕老鼠,就用被子把头蒙起来,房子里的老鼠到处乱跑,胆子大极了。妈妈终于回来了,她点燃小火炉,把汤和粥一股脑儿都倒进一口锅里,在火炉上加热,然后母女俩坐下来吃饭。如果有人帮忙,或者能弄到吃的东西,这样的日子凑合着能“填饱肚子”,不过,常常遇到什么东西也
弄不回来的时候,那样的日子只好忍饥挨饿了……所有这些经历都属于日常生活!至于说到生存意识:“……精神生活有进展,我写诗,写剧本,阿莉娅写她的笔记。”一张红木桌子,玛丽娜·伊万诺夫娜既在上面切菜做饭,也在上面洗衣服,洗衣服的方法独出心裁:她把衣服平铺在桌子上,用刷子蘸上肥皂水使劲刷。
日常生活容易对付,很快就会清洗完毕。母亲和女儿坐下来,打开自己的笔记本。阿莉娅面前的笔记本很薄,是带横格的练习本,玛丽娜·伊万诺夫娜使用她自己的手稿本。小火炉的温度有限,房间里总是寒气逼人,只有把皮袄披在身上才暖和一点儿。阿莉娅写字很认真,不遗漏一个词,她知道,母亲写作的时候,自己不能打扰她,不能让她分神。阿莉娅所写的,全都跟她的玛丽娜有关。她知道,卡萨诺瓦是什么人。她知道剧本《奇遇》、《凤凰》。她知道长诗《少女王》、《跨上红骏马》、《叶果鲁什卡》。她知道,在那饥饿寒冷可怕的年代里,母亲写了多少首诗。
她知道,她全都知道!她常常是第一个听母亲朗诵的人,有时候还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给母亲出主意,因为她随时都在母亲身边。
“阿列奇卡,你说,剧本《奶奶》‘最后一个词,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该是什么呢?是不是叹息?或许她在叹息中咽了最后一口气,这样写是不是更准确?”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