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幅画(刘心武作品)(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十二幅画(刘心武作品)(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52 3.4折 3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心武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9711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607594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刘心武著的《十二幅画》讲述了一则则动人的相遇故事。重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的视角既有作为过来人的饱含悲喜的回顾,也是一种往事洞悉之后深刻悲悯的俯瞰。书里有他对妻子颜晓歌朴素动人的回忆,也有他与周汝昌、吴祖光、王小波等人的君子之谊。也许缘悭几面,可生命里留着他们永不磨灭的痕迹。人物命运的交错、揭示的人性诡谲、掀动的情感波澜,皆置身于曾经特定的时空里,给读者以绵绵久矣的感喟与浩叹。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十二幅画》给了我们一种情感与命运的深度。它是理解和穿透心武先生前半生创作的重要的路径,也是体会和了解中国人的二十世纪风云的一个路径。
《十二幅画》里有刘心武创作的十二幅水彩画,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文字心境的另一种表达。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2016年推出《刘心武文粹》26卷。

目录
序  张颐武
十二幅画
第一幅:兰畦之路
第二幅: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第三幅:风雪夜归正逢时
第四幅:宇宙中最脆弱的
第五幅:人需纸几何
第六幅:记忆需要营养
第七幅:那边多美呀!
第八幅:暂不置评
第九幅:唯痴迷者能解味
第十幅:谁在唱
第十一幅:守候吉日
第十二幅:心灵深处
记忆中的雨丝风片
《班主任》的前前后后
《班主任》里的书名
一张照片的故事
巴金与章仲谔的行为写作——一封信引出的回忆
1978春:为爱情恢复位置
乘着电波的翅膀
丁玲复出首发《杜晚香》独家见闻录
雷加擂了我一拳
关于《我爱每一片绿叶》——针对“变种”批评的思考
人淡如菊文藏金
元旦论灾为哪般?
漂亮时光
闲为仙人扫落花
有杯咖啡永远热

内容摘要
时间的步履永无止息。我们留下一些踪迹,然后消失。但旅途中依然有一种难得的惊喜,那就是生命与生命邂逅知遇的时刻,这种缘分让我们超越了趋赴死亡过程中的平淡与恐惧,也赋予了我们的生命以一
种不平凡的价值与意义。
刘心武著的《十二幅画》里,作者将自己创作的水彩画与文字结合起来,构成相互映衬、互为表里的关系。十二幅画里有十二篇回忆,每一篇回忆皆是关于“相遇”——与爱人伴侣的相遇、与恩师知己的相遇,以及与群体命运的相遇。除此,作者站在时代浪潮边上,冷静地回顾曾经岁月,在回忆中,饱含着他对中国文坛往事的感悟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于中国20世纪小人物命运的深思与悲悯。

精彩内容
第一幅:兰畦之路1957年初冬,我十五岁那年,忽然有个妇女出现在我家小厨房门外。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我在想的是:她算婊婊,还是婆婆?
那时候我家住在北京钱粮胡同海关宿舍里。那宿舍原是大富人家的带花园的四合院。我家住在有垂花门的内院里,但小厨房是另搭在一边的,一株很高很大的合欢树,像巨伞一样罩住小厨房和住房外的部分院落。走拢小厨房的那位妇女,穿着陈旧的衣衫,戴着一顶那个时代流行的八角帽(帽顶有八处摺角,带帽檐),她脸上尽管有明显的皱纹,但眼睛很大很亮,那时我随父母从重庆来到北京,还保持着重庆地区的话语习惯,对较为年轻的妇女唤婊婊,对上了年纪的妇女唤婆婆,但是眼前的这位妇女,年纪介乎二者之间,我望着她只是发愣。她望够了我,一笑:“像天演啊!你是他幺儿吧?”我父亲名天演,显然,这位妇女是来我家作客,我就朝厨房里大喊一声:“妈!有客来!”妈妈闻声提着锅铲出得厨房,一见那妇女,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真诚的微笑,而那妇女则唤妈妈:“刘三姐,好久没见了啊!”妈妈忙把她引进正屋,我就管自跑开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我妈妈姓王,在她那一辈里大排行第三,因为嫁
给了我爸爸,同辈亲友都唤她刘三姐,后来广西民族歌剧《刘三姐》唱红了,又拍了电影,有来我家拜访的人士跟传达室说“找刘三姐”,常引出“你开什么玩笑”的误会,但我从小听惯了人家那么称呼妈妈,看电影《刘三姐》绝无关于妈妈的联想。
我玩到天擦黑才回到家里,那时爸爸下班回来了,那位妇女还没有走,爸爸妈妈留她吃晚饭,她就跟
我们同桌吃饭,这时妈妈才让我唤她胡孃孃,我唤她,她笑,笑起来样子很好看,特别是她摘下了八角帽,一头黑黑的短发还很丰茂。
我家常有客来,留饭也是常事。爸爸妈妈跟客人交谈,我从来不听,至于客人的身份,有的直到今天我也搞不清。
但是就在胡婊婊来过后的一个星期天,妈妈责备我到处撂下书报杂志,督促我整理清爽,我懒洋洋地应对,妈妈就亲自清理床上的书,其中一本是长篇小说《福玛·高捷耶夫》,妈妈正看那封面,我一把抢过去:“正经好书!高尔基写的!”,妈妈就说:“啊,高尔基,那胡婊婊当年很熟的呀!”我撇嘴:“我说的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啊!你莫弄错啊!”妈妈很肯定:“当然是那个高尔基,他常请胡孃孃去他家讲谈文学的啊!”我发懵,这怎么可能呢?
我那时候虽然还只是个中学生,但是人小心大,读文学书,爱读翻译小说,高尔基的《福玛·高捷耶夫》有的成年人读起来也觉得枯燥难啃,我却偏读得下去。妈妈又拿起一本法国作家巴比塞的《火线下》,说:“啊,巴比塞,胡婊婊跟他就更熟了啊。”我大喊:“天方夜谭!”妈妈不跟我争论,只是说:“好,好,你看完一本再看一本吧,不管看没看完都要
放整齐,再莫东摆西丢的!”胡婊婊没有再到我家来。我没有故意偷听,但偶尔爸爸妈妈的窃窃私语,还是会传进我的耳朵。关于胡婊婊,大体而言,是划成右派分子,送到什么地方劳动改造去了。爸爸提到四川作家李劫人,“也鸣放了,有言论啊,可是保下来了,没划右”,很为其庆幸的声调,妈妈就提到胡婊婊:“她也该保啊!那陈毅怎么就不出来为她说句话呢?”爸爸就叹气:“难啊!”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毅”发“硬”的音,但我还是听出了说的是谁,非常吃惊,不过我懒得跳出来问他们个究竟。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