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6.76
6.9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钱冠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2369
出版时间2005-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699029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钱冠连,1939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1989年春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起受聘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并被授予该校西方语言哲学与语用学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资格。2011年获评二级教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外语应用分会委员、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现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刊《语言哲学研究》主编。曾受中国70余所大学之邀讲学,并应邀在30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作主题报告。
作者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活得干净远比活得辉煌更具有意义。”
目录
序1
序2
序3
终于回家——作者自序
第一章 绪论
1.1 “语言是存在之居所”与“语言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1.2 行为——语言行为——程式性语言行为
1.3 “三活”: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1.4 语用学的中国转世投胎的两个标志
第二章 哲学、语用学如何介入
2.1 哲学介入
2.1.1 “语言是存在之居所”
2.1.1.1 海德格尔这一命题的本意
2.1.1.2 对海氏这一命题的讨论
2.1.1.3 das Sein(“存在”)这个词
2.1.1.4 语言分析:解决千年哲学老题
2.1.2 哲学介入之一:存在把人从外到内地牵引到语言中
2.1.3 中国哲学精神的介入
2.2 语用学介入
2.2.1 语言使用与人类其他社会行为
2.2.2 活动类型的语用分析框架
2.2.3 一个乡村司法调解个案
2.2.4 以三种类型的语用学来分析日常语言
2.3 小结:“哲学的”与“语用学的”
第三章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
导言:语言缺失处,无人出场
3.1 人活在语言中
3.1.1 行为大多寄生在言说上
3.1.2 人活在话语场里
3.1.2.1 倾听与言说:人生在世的主要方式
3.1.2.2 话语场的预先设定性
3.1.2.3 一两个句子控制我们一辈子
3.1.2.4 话语场的传承也就是历史在传承
3.1.2.5 小结
3.2 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
3.2.1 语言本身就是生命活动
3.2.2 语言是民族的最后的指纹与遗产
3.2.2.1 民族认同中的宗教与语言
3.2.2.2 语言共同体的指纹意义
3.2.2.3 民族的最后的遗产
3.2.2.4 乡音认同:心理上的家园
3.2.3 语言:一个文明的溃散或者持守
3.2.3.1 最有效的征服和同化
3.2.3.2 母语-母文化:一个文明最温暖的襁褓
3.2.3.3 语言中的不可共量性使一个文明稳定
3.2.3.4 语言与文字的稳定性守住一个文明
3.2.3.5 语言之间的“隔”守住了一个文明
3.2.3.6 语言之间的交流加强一个文明的活力
3.2.4 语言规定思想论及其机制
3.2.4.1 萨——沃假设
内容摘要
无论是把语言主看作思想本身,还是把语言理解为存在的最后家园,这些都是对语言性质的全新认识,与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思维方式对语言的理解有了很大不同。如果仅仅从经验的层面以观察,语言的工具性质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只要我们稍微进一
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所观察到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在表达或传递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们本身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经过社会化改造的本能的活动。
在西方哲学中,钱先生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最深的一部著作,就是从“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一语开始。
不过,钱先生并不自限于诠释海德格尔的思想,更不是昭搬海德格尔的文句,而是有自己的心得和推进。
绪论中的一段话扼要体现了这一点:“在海德格尔心中,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的看家人是思考者与诗人。而本书命题却指出:以语言为最后的家园者,是每一个普通人,是行为中的人,是语言行为中的人,是程式性语言行为中的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