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
  • 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26 3.8折 6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文慧|责编:范祥镇

出版社中译

ISBN9787500176558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1938109

上书时间2024-05-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昆明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规划项目网络评审专家、云南省翻译协会理事、云南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昆明学院硕士生导师、昆明学院“骨干”教师。主持2016年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YB2016059)(评审结果为“良好”)与2019年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汉语古诗英译的互文性与形象变异研究》(YB2019056)(评审结果为“良好”)。翻译出版《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风土》,参与专著撰写1部,教材副主编1部,独撰或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接受语境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汉英诗歌鉴赏标准分析
  第一节  汉语古诗词鉴赏标准
  第二节  英语诗歌鉴赏标准
  第三节  形式与格式
  第四节  语言与风格
  第五节  意义与意境
第三章  “文化内部人”译作及其评价
  第一节  汉诗英译的滥觞——理雅各
  第二节  唐诗系统西传的起步——翟理斯
  第三节  中西合译的典范——陶友白
  第四节  开始融入美国文化的英译汉诗——埃兹拉·庞德
  第五节  普通读者广泛接受的译诗——阿瑟·韦利
  第六节  汉诗融入美国文化的继续推进——王红公
  第七节  汉语古诗词的译介高潮——伯顿·华兹生
  第八节  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改写——西利尔·白之
  第九节  寒山诗经典化的推动者——加里·斯奈德
  第十节  当代汉诗英译的集大成者——宇文所安
  第十一节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外部人”译品及其评价
  第一节  汉诗西传的滥觞——蔡廷干
  第二节  汉词西传的开启——初大告
  第三节  “膨胀性”译诗的代表——徐忠杰
  第四节  屈原的主要译介者——孙大雨
  第五节  中西合璧的高峰——杨宪益
  第六节  译诗数量居首的译者——许渊冲
  第七节  散文体译诗的典范——翁显良
  第八节  格律体译诗的回归——吴钧陶
  第九节  “三美”理论的坚持与革新——郭著章
  第十节  “传神达意”的倡导者——汪榕培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五章  汉英诗歌文本比较的五维分析
  第一节  诗歌文本的语言文字维度
  第二节  诗歌文本的历史文化维度
  第三节  诗歌文本民族审美维度
  第四节  诗歌文本的跨文化交流维度
  第五节  诗歌文本的译者主体性维度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内容摘要
本书稿来自作者2016年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YB2016059)研究报告。
本书通过理论回溯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汉语古诗词英译进行理论与实践考察,就英译汉诗的“文化内部人”和“文化外部人”及其译作的社会互动进行分析与梳理,从形式与格式、语言与风格和意义与意境等方面对比分析汉英诗歌鉴赏标准,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民族审美、跨文化交流与译者主体性等五维分析汉英诗歌文本,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汉诗英译的变异与接受。
本书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言,第二部分是研究主体部分,此部分共包括七章,第三部分为结论。全书主要使用中文写作。
这些结论和观点对当今中国译界增强对翻译走向的进一步认识有着很好的启示,对掌握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的翻译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对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构建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精彩内容
研究背景本课题最初为云南省 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此前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课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另外,本课题组成员对诗歌在感性和理性上的热爱与对文学在业余和专业上的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研究的开展。 诗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最浓缩、最真实、最艺术的符号表达方式和反映生活精华的文学样式。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诗乃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得以实现,诗歌浪漫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不仅成为现代世界人们生活质量的外在仪式,更成为迷失于现实世界人们的心灵之所,也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又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而诗则是一种道说的方式。 在文学中,诗歌几乎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是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大众爱好。然而对于诗歌是什 么之类的问题,许多人的回答似是而非,时而坚定,时而模糊;时而如歌如泣,时而豪情满怀;时而发自于一时之诗情,时而体现于永恒的诗意,如此等等。也正是因为诗歌这样的特点,才使得学者、文学爱好者们对诗歌的研究欲罢不能,意犹未尽,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拉康说过,语义通过时间的积淀具有滑动的特征。如果拉康说的是时间的流逝会促进语义的流变的话,那么从空间的视角来看,跨文化的翻译话语也使得语义在两种文化之间各执一词,难以匹配。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使得诗歌的语义变化无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此,诗歌的翻译一如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一般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而且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常说常新。
另一方面,古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属于世界文学的财富,世界人民有权了解这部分古典文化财富的存在和内涵,而对如何将古典中的经典传播到世界上便成为翻译研究的重大任务之一。不唯如此,“古典学”就不足以是“一门现代新兴学科”,具有现代性,“是现代心灵对古代世界的历史地探究,它服务于现代的思想目的”。因而研究古诗以及研究古诗英译同样是为了服务针对现代世界的传播,尽到翻译研究工作者的义务,使中国古诗的传承者能够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文化财富,其行为具有现代意义,而且具有全球化的意义。传播的现代性不仅仅在于古诗英译在为现代思想而服务,更在于传播受众接受的价值取向。如果不把研究的重心向传播受众方面倾斜,那么古诗英译的传播价值则大打折扣。古诗英译的传播接受研究不仅意在了解中国古诗的传播效果,而且也意在了解和把握中国古诗在异域的生存状况,恰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使命》中所说的那样,译品的生命力在于传播。
古诗英译,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国古代诗词翻译成英语。但研究古诗英译若就此定义未免过于简单,因为不得不考虑以下几类问题。(1)时间概念,即所谓的“古”应该古到什么时候?又应到后来的什么时间为止? 又应以什么依据和标志来确定所谓的“古”?本研究中,“古”的概念界定在清朝及之前。(2)文体概念,即所谓的“古诗”是指古代人创作的,诸如五言、七律等类型的诗歌,还是也包括今人采用古代文体来创作的诗歌?在中国文化中,诗是诗,词是词,二者并不相同,若如此,“古诗”是否应同时包括诗和词?考虑到英语文化中诗词之间并没有区别,在将其译成英语时也难以对二者作出区别,因此本研究的古诗也包括词在内。(3)跨文化概念,即以汉语为本的文化和以英语为基础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方面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前述的诗与词的对等、格律平仄的对等;诗歌审美的标准以及音、形、义之间的差异;语境、意境在两类文化之间的巨大相异等等,不一而足。这使得汉英诗歌大异其趣,其差异的广度、 深度和复杂程度也十分巨大。(4)翻译概念,即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转换效果方面的艺术问题以及转换研究中的学术问题。换句话说,翻译所要考虑的是文本外在形式与内在语义、语用的匹配(equivalent);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信息在转换过程中的流失(adequacy);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审美差异与美学接受(acceptance);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就同一诗歌文本的共鸣同享(readers’response)等均属于在翻译概念中需 要考虑的问题。
在本研究中,“接受”是古诗英译研究的关键词和中心词。所谓接受指的是作为接受信息一方的反应。在文学文艺批评理论中,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与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和历史连贯性,这类关系体现在作品产生 与接受的相互关系之中,即文学艺术只获取了某种具有过程特征的历史,而作品的连续性是通过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来加以协调的,即通过作者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得以协调的。因此,姚斯从读者或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文学作品,并将其视为产生和接受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的过程。伊瑟尔的“读者反应论”同样认为读者是作品接受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读者有“权力”参与文学作品的评价活动,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说,文学作品不能完全与文本等同,或者不能完全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等同,而是处于二者之间。作品高于文本,因为文本只有在被领会时才富有生命力,而且对文本的领会绝非独立于读者个人的性情之外。文本与读者的聚合使得文学作品得以产生,但却无法精确定位,因而必须随时处于某种只可意会的状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