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篆里的中国(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83.04
5.3折
¥
15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韩天衡|责编:吴艳红//周天|整理:贾雪飞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312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1203023141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等。
曾入选“2009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并在香港“书谱社三十五周年署名问卷调查”中被公举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中国书法风云榜年度“杰出老书法家”称号。出版有《中国印学年表》、《韩天衡篆刻精选》、《历代印学论文选》、《天衡印话》、《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篆刻三百品》等著作一百五十余种。
目录
八、目 录
序 印篆里的中国
上篇? 印篆源流
流派印章,何以是明代
印材 / 印人 / 印谱 / 印论
明代五大印章流派
文彭 / 何震 / 苏宣 / 朱简 / 汪关
文化印江南
何以是江南 / 一本印谱打开的明人世界 / 清代双峰,浙皖方圆 / 名家辈出的20世纪
二十印人五百年①:“出新”史
文彭、何震涤荡格局 / 汪关、朱简、苏宣开辟新腔 / 西泠八大家 / 巨匠邓石如 / 与时俱进赵之谦 / 自成一家吴昌硕 / 近代名家齐白石
二十印人五百年②:用刀说
文彭、何震引石入印 / 朱简峭劲 / 汪关圆润 / 苏宣朴厚 / 程邃发力于刃 / 丁敬穆古求拙 / 高凤翰左刀张力 / 邓石如刚健婀娜 / 吴熙载三向并施 / 钱松卧刀浅行 / 吴昌硕创用钝刀 / 黄牧甫薄刀利刃
边款的艺术大世界
艺术源流 / 流派及技艺 / 印款里的奇思妙想 / 史料大宝库
秦汉鸟虫篆
何谓鸟虫篆 / 传世鸟虫篆玺印 / 鸟虫篆玺印小史 / 豆庐简说
中篇? 行知合一
习篆二十心法
立志与排难 / 寂寞与灿烂 / 卡壳与闯关 / 印里与印外 / 秀美与雄遒 / 刀石与笔墨 / 传统与创新 / 刻苦与天赋 / 技法与文化 / 表扬与批评 / 专一与旁通 / 开花与结果 / “束缚”与“破束缚” / 治印虚实 / 忌草率 / 忌偏食 / 忌去古 / 忌匠气 / 忌单一 / 忌自满
豆庐八说
边想、边刻、边侃 / 印书同源 / 衰年攻艺贵放胆 / 三条标准 / 刻印辩证法 / 十不如 / 较真细节 / 收拾细节
豆庐刀法
刀法概览 / 冲、切两刀法 / 工笔、写意两分说 / 名家刀法谈:方介堪与吴昌硕 / 书艺与刀技
豆庐治印
临印概说 / 运刀六念 / 印刻深浅谈 / 钤印小谈
豆庐说石
藏石说 / 青田石 / 芙蓉石 / 缘何寿山胜别石 / 寿山汶洋
鉴印散记
下篇? 印人印事
邓石如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一印章法谈
吴熙载
方竹自用印 / 暮年所刻的十二方遗印
吴昌硕
书、画、印三绝 / 篆刻代刀人
钱瘦铁
超级印人
方介堪
集大成,树一帜 / 二三轶事
来楚生
艺坛通才
豆庐印章故事
黄士陵的两方印 / 白石老人印 / 冷肆得印记·壹 / 冷肆得印记·贰 / 有癖则来缘
附录
历代印选
豆庐印选
历代印章实物选
内容摘要
怎样欣赏篆刻艺术?它是如何从实用走向艺术的?明代以前的篆刻,为何绝少有文人操刀参与?
治印从艺的道路上,如何修身?鉴藏印石与古印有哪些诀窍?著名书画、篆刻、书画印鉴赏专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之美》将给你答案。
全书分为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汇集韩天衡先生关于篆刻研究、印篆品赏所
写的经典名篇;随文配有450余方珍贵古代印人印作、豆庐藏印、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了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精彩内容
冲、切两刀法结合印史、印谱及不断地自我实践,我认为用刀的技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冲刀。冲刀,顾名思义,即钢刀在握,以肘腕自刀杆发出之强力,果断劲爽地令刀锋顺着线条沿口冲去。腕健指实,硬攻劲取,是用好冲刀的要领。印史上不乏用冲刀的高手,如明之汪关,清之吴熙载、黄牧甫,近现代之齐白石等。
另一类为切刀。切刀,顾名思义,即一刀在握,以刀刃自右而左地顺着线条的沿口切去。刀刃短而线条长,故而一根线条要有几次延续下切的动作而完成。衔接自如,顿挫有自,是用好切刀的要领。印史上用切刀的高手甚众,如明之朱简,清之丁敬、陈鸿寿、钱松等。
用刀称两大类,而印坛千变万化,美不胜收,用刀
的实状岂是可以用冲、切两字作概念化归纳的?故而我们还得请出几位典范来稍做深入的剖析。如上述的几位冲刀高手,也是同中不同,各呈个性的。
汪关用冲刀,冲为主,入石深,线条的交接处,刻意留出稍粗的“焊接点”。他的冲刀,表现为清丽雅正的审美取向。
吴熙载用冲刀,冲为主而辅以披刀的特殊手段,且刀杆与印面呈现较小的角度,使刻出的线条呈“浅刻”的形态。这里特别要分析一下“披”的手段,即是笔者研究吴氏用刀的心得。(见拙文《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发表于《美术丛刊》1981年11月第16期。)吴氏用披刀,从他的印蜕,尤其是从他所刻的印作实物上能观察得一目了然。
披刀之为用,是区别于冲刀的自后向前地发力以刀
角入石,而是自上而下地发力,以刀刃入石,以刀背擦石。特别是线条的圆转处多使用披刀。要之,披刀与浅刻的完美结合,将会产生奇特的用刀魅力。因为,深刻,线条的边沿劲挺光洁,但这类似“挖沟”般的深刻,其线条太具肯定,有一览无余之感;而披刀浅刻其线条的边沿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看不透的朦胧感,特别是蘸以印泥,钤于纸帛,就会产生出不可言传的化境、秘境。总之,吴氏浅冲中兼带披刀的技法,表现为峭拔、浑脱而醇郁的审美取向。
黄牧甫用冲刀,冲入之际,聚狠、准、稳于刀端,快刃硬入,无往不利,且巧妙地一反常法,刻白文印留细微刀痕于线条之外,刻朱文印留细屑于线条之里端,他的冲刀,表现为峭迈爽洁的审美取向。
齐白石用冲刀,到了中年别于前贤,纯借助臂力,单刀直入。肩臂之力,远大过肘腕,故刀落石开,若电击雷鸣,辟地开天,力劲势猛,一派霸主气象。他的冲刀,表现为白眼向天的猛利审美取向。
从冲刀高手的印作剖析中看,一类并非一式,同中有出色的不同,万态千姿,风神迥异,张扬和宣泄的是各自突出的个性。诚然,玩味刀法,犹如辨别花香,是极为精微的、专业的,却又是明白无误的,初学者及局
外人是需要有长期的熏陶和开启的悟性,才能识其真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