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86.12
5.1折
¥
168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以]汤姆·塞格夫 著 丁辰熹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80154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31810337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汤姆?塞格夫,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著有《1949:第一批以色列人》《第七个一百万:以色列人和大屠杀》《本-古里安传》《西蒙?维森塔尔传》等书,主要研究以色列建国史、后锡安主义以及以色列的美国化等问题。
目录
总序 展开地区研究的三根主轴 刘东/1
致谢/1
缩略语/1
引言 直到我们再次相见/1
第一部分 幻想(1917—1927)
第1章 哈利勒·萨卡基尼接待了一位访客/15
第2章 “与犹太人的契约”/39
第3章 自助餐/65
第4章 自尊与自尊的较量/98
第5章 在穆罕默德与科亨先生之间/119
第6章 内比·穆萨,1920/148
第7章 沉稳的目光和结实的下巴/168
第8章 雅法,1921/200
第9章 文化战争/233
第10章 耶菲姆·戈尔丁来到巴勒斯坦/260
第11章 一个新人289 第12章.与友人的谈判/314
第二部分 恐怖(1928—1938)
第13章 耶路撒冷的神经/345
第14章 希伯伦,1929/367
第15章 契克斯庄园的早餐/384
第16章 比尔宰特的哈姆雷特/401
第17章 哈利勒·萨卡基尼有了自己的家/423
第18章 巴勒斯坦制造/440
第19章 驴子的故事/467
第20章 爱尔兰在巴勒斯坦/490
第三部分 决断(1939—1948)
第21章 狩猎季节/527
第22章 “让我去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552
第23章 最后的礼炮声/575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引人入胜的巴勒斯坦生活史,全面而客观地描述了1917—1948年英国托管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社会生活。利用大量未开发的一手档案材料,包括信件或日记,作者以历史文学的写作手法,在书中介绍了来自各民族、各阶层令人难忘的人物,包括教育家、诗人、商人、殖民大臣以及新移民,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全面展现了那个戏剧性年代的无限可能,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了英帝国殖民主义给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
精彩内容
引言 直到我们再次相见
在锡安山南坡,圣经时代耶路撒冷的遗迹旁,有一座小型的新教公墓。通往墓地的小路穿过松树、柏树,橄榄树、柠檬树,以及粉色和白色的夹竹桃树丛,一直延伸到某扇黑色的铁门,铁门周围蜷曲着一根优雅的葡萄藤。坟墓散落在梯田似的山丘上,怕是有一千座之多;古老的石头从红色的银莲花中探出头来。在不远处的山顶上有一处遗迹,它被犹太人尊为大卫王的墓地;山顶上还有一个房间,天主教徒认为“最后的晚餐”就是在此处举行的。他们还相信,在附近的某个地下室里,耶稣的母亲玛利亚长眠于此。这座山对于穆斯林来说也有类似的意义,山上有几座坟墓被他们视为圣地。
19世纪40年代,塞缪尔?戈巴特(SamuelGobat)主教建立起了这座公墓,供热爱耶路撒冷的人士使用。然而,在那些埋葬于此的人当中,很少有人是在这座城市出生的。他们大多是外国人,几乎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墓碑上镌刻着用英文、德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古希腊文撰写的墓志铭,一块墓碑上甚至还刻着波兰文。
当第一批死者被安葬在这里时,巴勒斯坦还是奥斯曼帝国下属的一个相当偏远的地区,当地没有自己的中央政府,也没有什么公认的规范。时间慢慢地流淌着,骆驼的脚步和传统的束缚决定着这座城市的节奏。世纪末,外来者开始涌入,该地似乎便从黎凡特地区的恍惚状态中苏醒过来。无论是穆斯林、犹太人还是基督徒,他们都被一股强大的宗教和情感力量吸引到以色列地(theLandofIsrael)。有些人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而有些人则永久地定居下来。他们共同掀起了一场持续近百年的革命,一场混杂着预言和幻想、创业精神、先锋理想及冒险主义等元素的多元文化革命。幻想与行动之间的界线往往是模糊的——来自各国的骗子和怪人齐聚一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充满干劲和勇气,人们有胆量去尝试各种第一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新来的人们沉醉于一种集体错觉,即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1908年,一个美国人为巴勒斯坦带来了第一辆汽车。他驾车纵横驰骋,游遍全国各地,在当地引起一阵轰动。一位荷兰记者来到加利利地区,梦想着教当地居民说世界语。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犹太教育家在里雄?莱锡安(RishonLeTzion)——一个由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建立的小型实验性定居点——开办了一所幼儿园,这名教育家同时也是第一份希伯来儿童报纸的编辑之一。有人开始生产冰淇淋——此人名叫西姆哈?惠特曼(SimchaWhitman),他还在特拉维夫开设了第一家小卖部。一个名为阿巴?科亨(AbbaCohen)的人成立了一支消防队,而另一个出生于柏林的企业家筑成了第一座蜂房。一位乌克兰指挥家成立了一家当地的歌剧院,另一个来自安特卫普的商人建立了一家钻石抛光厂。一位曾在苏黎世求学过的俄罗斯农学家在当地种植上了桉树,而另一位来自维尔纽斯(Vilna)的实业家则在当地创办了第一家钉子厂(即巴尔泽利特[Barzelit]钉子厂)。俄国医生阿尔亚?莱奥?博伊姆(AryehLeoBoehm)建立了巴斯德研究所,而一个名叫斯密亚蒂斯基(Smiatitzki)的波兰人则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翻译成了希伯来语。巴勒斯坦阿拉伯名士乔治?安东尼乌斯(GeorgeAntonius)梦想着建立一所阿拉伯大学。与此同时,他还在为一本阿拉伯语技术术语词典出版所需的经费四处奔波。除了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外,该国的其他阿拉伯人来自土耳其、摩洛哥、波斯、阿富汗及其他六七个国家。这里还有或被释放或从主人那里逃出来的前黑奴。
数万人从东欧和中欧来到这里,其中大多数是犹太人。他们中有勇敢的反叛者,在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寻找新的身份。其他人则是因为贫困或被迫害而选择逃离,多数人是作为难民非自愿地来到这里。A.D.戈登是一位长着白胡子的农民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当地的托尔斯泰。他在加利利地区传播福音,号召人们从事手工劳动并回归自然。他来自乌克兰,是劳工犹太复国主义——一场带领犹太人走向独立的政治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一个狂热且疯狂的年轻女子,身着阿拉伯服饰,在加利利山区奔波驰骋,她的名字叫玛尼亚?威尔布什维茨(ManyaWilbushewits)。玛尼亚来自俄国,在那里,她把自己的灵魂献给了共产主义。在巴勒斯坦,她是集体农场的创始人之一,这种集体农场是基布兹(Kibbuts)的早期雏形。她同时还是以色列国防军前身哈舒迈尔(HaShomer)的首批成员之一。一些犹太移民在由第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建立的农村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另一些人则决定在地中海的岸边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它的名字叫特拉维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