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灵魂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2
3.5折
¥
3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编者:刘未鸣//段敏|责编:胡福星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25831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202362629
上书时间2024-05-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我所了解的曹聚仁/郑子瑜
张岱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家/陈来
痴气呵成珠玉声——钱锺书/杨绛 汪荣祖等口述
学人本色文化传灯——任继愈先生印象/左文
陈垣与辅仁大学“四翰林”/金人
人生亦学问:启功先生的人情世故/李强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侯刚
雍容揖让贤者风范——我眼中的周巍峙/卢山
记学术勤奋生活淡泊的周培源/梁从诫
检点诗魂倦思费老——我记忆中的费新我先生/王禹时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先生印象/左文
季羡林:本色的学者/李红艳
顾颉刚至死不辍之治学精神/王浞华
我所知道的晚年孙犁/赵天琪
一个老同学眼中的红学家邓遂夫/陈少敏
“梅花院士”陈俊愉的梅花情结/天琪
台宗大德南海高僧——觉光法师事迹纪实/朱哲
我所知道的斯诺与海伦/陈秀霞
袁吉六先生二三事/彭景星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丛书“纵横精华·第七辑”之一种。 该系列丛书将《纵横》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刊发的文章重新筛选归类,精选出其中价值较高的文章归入各个分册,并保证每个分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以提高可阅读性。 本辑亦有主题,即“百年以来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实业家们的群像故事”,各分册下又有各自的小主题。本册主要收录了讲述那些著名学者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故事。
主编推荐
我所知道的晚年孙犁;
张岱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家;
顾颉刚至死不辍之治学精神
精彩内容
我所了解的曹聚仁
郑子瑜曹聚仁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记者和学者。抗日战争爆发的前数年,他只有30余岁,已经是上海的名作家、名教授了。那时候郑振铎出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罗致了不少的名作家、名学者在那儿当教授,曹聚仁
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我只有20岁出头,便很喜欢拜读曹聚仁先生的杂感文,觉得篇篇都隽永有味。
20世纪40年代初,四川省教育所长郭君有守,创设教育科学馆,编印《国文教学丛刊》,以指导中学国文教师的教学,尝聘请叶圣陶、朱自清二氏合编《国文精读指导》《国文略读指导》二书。二氏乃当代既有国文教学经验又富有教学研究的专家,其所编著的上述二书,对于改进全国中学的国文教学所作的贡献之大,自然不在话下。到了50年代,这两本最切实用的指导书停版已久,购置匪易。50年代中,香港语文教学研究会诸君,约请曹聚仁先生谈语文教学问题,曹先生找到了这两本书,为万千青年学子着想,将《国文略读指导》重订再版;我也为了同样的动机,将《国文精读指导》改订再版。
我的改订本于叶、朱二氏原编,只保留欧阳修的《泷岗阡表》、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柳宗元的《封建论》,其余胡适的《谈新诗》、蒋介石的《第二期抗战开端告全国国民书》都是当时国文课本所不易见
的,实不足与国文课中的教学指导相配合,只得删去。
至于鲁迅的《药》一篇,则改选鲁迅的散文诗《秋夜》,“指导大概”是由我来写的。理由和上述一样:《药》在当时国文课本中也不易见
,而《秋夜》一文,则几乎每种国文课本都可见到,是一篇最流行而又最不容易理解的课文。
我和曹聚仁先生,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一个为重订《国文略读指导》,另一
个为改订《国文精读指导》,可是我们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曾谋面,因为曹先生在香港,我则在新加坡。
此后我和曹先生虽曾有通信,但只是稀稀疏疏的。
当时香港有一位大编辑家,他的散文写得很好,学问渊博,著作甚丰,但主要是为大公书局主编了一套《新标准高初中国文课本》,一改以往中学华文课本的守旧作风,又请得香港大学中文系马鉴教授为顾问,颇受用家的欢迎。他也编写过《中国文学史》,风行一时。这位大编辑家不是别人,而是那位曾经为抗战文艺的写作态
度问题,和另一位文坛名家引起笔战、轰动一时的冯明之(即冯式)。许是他看过我改订的《国文精读指导》(1955年世界书局出版),先写信和我讨论中学华文课本和编辑问题,后来我们便成为知交。我曾到香港来看他,也曾请他带我去拜见
仰慕已久的曹聚仁先生,但不知为了什么,却相左了。
大约是1962年春天,我应邀到日本的早稻田大学、
中央大学、大东文化大学等校及东京汉学会讲学,讲的是关于黄遵宪和周氏兄弟的诗。在这之前,我曾为商务印书馆编著一本《入境庐丛考》,于1959年出版,又曾为南洋学会主编《南洋学报·黄遵宪研究专号》,于1961年出版,颇引起了日本“黄学”学者实藤惠秀、铃木由次郎和增田涉的注意。
实藤是周作人的朋友,增田是鲁迅的朋友,也都是曹聚仁先生所熟悉的人。回来途经香港,小住数日,意外地得到我景仰已数十年的几位文坛前辈名家的邀宴,曹聚仁之外,还有创造社最年轻的作家叶灵凤(郁达夫当年写信给他,称他为“小子”,说是“畏后生也”)、李辉英(东北作家,鲁迅对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以及大公、文汇二报的主编或编者,罗孚(当时是《新晚报》主编)和冯明之(香港编译社主任)算是比较年轻的两位。那年我只有46岁,曹聚仁先生已经62岁,他们都是我的前辈,但是对晚辈如区区者的关怀与爱护之情,真
是使人感浃肺腑!因为已不记得哪些话是叶说的,哪些话是曹说的,哪些话是李说的,以下一律用“他们”来代替这三位长者。
他们都看过我于1960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以杂文为主的《郑子瑜选集》,又都知道我当时所居住的新加坡对大陆63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概禁止入口,其中偶然提到郭沫若,却改称为郭鼎堂,是有其苦心的。
他们又都惊异于我在那找参考资料不易的时地还能写出像《(秋夜)精读浅释》那样的小文。有一位先生
甚至带来了我那本不成样的选集,要我签名于书上。我知道他们的目的,是在于对我的鼓励。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